每经记者 刘嘉魁 每经编辑 廖丹
" 我是觉得很有意义才买的。"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钱币方面一直火热,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以及一些古钱币收藏备受追捧。日前,就有不少收藏爱好者在平台晒出自己的收藏,有的是从银行购买,也有的是从其他渠道入手。
其中有投资人就对记者提及,今年初在一家大行买了第三套人民币全套,并提到就是 " 觉得很有收藏意义。"
不过,与之相对的,在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上,也有不少投资人提到,类似的收藏品通常会面临流动性问题。希望通过购买此类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升值的投资者,更应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或在购买时更加慎重。
从理财到收藏品:银行货架 " 跨界扩张 "
近年来,银行代销业务快速扩张,产品范围从理财、保险延伸至私募基金、贵金属制品甚至收藏品。
记者线下探访发现多数银行未直接代销该产品,但有机构工作人员提到,有客户想要的话可由第三方公司驻点讲解。
" 钞票套装里有连号的钞票,还有一张镀金钞票,主要是喜欢收藏的客户购买,这类特殊商品的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有想要的客户,相应发行公司的人会专门讲解。" 某国有大行人士对记者透露。同时他表示,这类产品营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关于金钞、钞王、退市钞 " 人民币大全套 " 这类产品的定位,西部地区某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应该不属于货币了,已经包装成商品了,电商、行业协会、拍卖公司都有经营。"
记者注意到," 人民币大全套 " 本质上是退出流通的旧版货币与贵金属、纪念章等工艺品的组合,法律上已不属于货币范畴,转而以 " 投资收藏 ",甚至附赠 " 金钞 "" 连号钞票 " 等为卖点。例如,在某社交平台,就有消费者晒出 " 传世珍藏 · 第四套人民币吉祥钞王 "。
每经记者搜索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均有 " 人民币大全套 " 售卖,价格在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此外,售卖这类收藏品的直播间也不在少数。
收藏市场火热背后,这类产品的市场实际流通性和升值情况却不尽人意。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买家分享通过银行代销渠道购入 " 人民币大全套 " 产品,但银行 " 直接不回收 "。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也多有此类产品的相关投诉。
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投诉某银行推销第四套人民币大全套纪念币过程中,故意夸大和强调纪念币的现金价值收藏价值,且推销某 " 全世界限量发行 " 的生肖公斤币祝福套装,并称随时可以在邮币卡交易平台出手。然而,消费者在邮卡币交易平台咨询,却被告知该套人民币纪念钞 " 东西不值钱,仅值几百元 "。
因此,期待以此保值升值的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产品时须注意此类产品性质为收藏品。应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或在购买时更加慎重。
记者注意到,早在 2019 年,央行就曾发布风险提示,其中载明:人民币类收藏品的买卖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人民币类收藏品时,应谨慎选择购买渠道,甄别真伪,不要误信虚假宣传,防范利益受损。人民币(纪念币)发行信息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为准。
专家:银行应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保护好消费者知情权
针对银行代销业务,监管部门也在今年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
2025 年 3 月 21 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 10 月 1 日施行,旨在规范代销业务全流程。
其中,银行需对合作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从源头杜绝 " 无照驾驶 ";禁止捆绑销售、承诺保本收益;需持续跟踪产品风险,督促合作机构尽职履责,而非 " 一卖了之 "。
具体来看,《办法》从多方面强化约束:一是准入严控: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确定合作机构资质审查标准,明确准入条件和程序,建立并有效实施对合作机构的尽职调查、评估和审批制度。二是销售规范:商业银行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客户关注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产品属性、主要风险和风险评级情况等。
新规实施后,中小银行代销标准化产品占比预计会上升,推动行业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深耕 "。尽管新规剑指乱象,但在前述城商行人士看来,银行代销业务仍存三大顽疾。
一是考核机制扭曲。保险、金钞等代销任务与绩效深度绑定,导致 " 误导销售 " 屡禁不止。有银行保险销售指标是存款的数倍,完不成任务就要扣绩效。
二是产品定位模糊。类似 " 人民币大全套 " 的商品化金融产品,既非货币也非标准化投资品,监管归属不清。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代销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若严格执行准入标准,短期业绩滑坡难以避免。
某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银行更像是‘商品搬运工’,而非风险管理者。" 新规强调银行需履行 " 适当性义务 ",即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但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仍以 " 任务完成度 " 替代专业判断。
代销业务的本质是银行以信用为媒介连接资产端与客户端。
某资深业内人士亦指出,银行应回归‘买方顾问’角色,而非仅充当发行方的销售渠道。
这类代销产品易在哪些方面损害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对银行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规范银行代销业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
苏筱芮表示,纪念币、纪念钞是商业银行代销的常见种类,常常摆放在银行网点的显眼位置,民众出于收藏爱好、增值等需求等购买此类纪念币(钞)。但这些产品鱼龙混杂,银行推介时销售人员往往强调 " 升值潜力 ",而忽略发行方、回购等途径介绍,民众购下后发现与宣传内容有所出入,将会有损银行机构信誉,此外还可能产生一些连带反应,例如民众将此前持有的银行存款、理财取出或赎回,对银行留客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