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92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全文共10684字,配图35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5年4月2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消防局长的新创意:贝恩哈德.莱德曼在1915年的设计
1901年,德国柏林机械工程师理查德.费德勒从自己发明的农药喷雾器和油漆喷枪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款现代化火焰喷射器并于同年4月25日以"产生大量火焰的方法"之名成功申请专利。虽然费德勒的火焰喷射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了德军工兵攻克堑壕和堡垒的有力武器,但对它们的战术运用和编制编组有巨大贡献的却是另有其人,而且此人与本篇主角有着直接关系。此人名叫贝恩哈德.莱德曼,不过他的身份与他在战争时期的努力对比起来却颇显黑色幽默:在一战爆发前,此君是德国波森市的消防局长,其著作的关于科学灭火的书籍还在德国畅销了整整30年。但事实上,这位局长在一战前就试图开发军用火焰喷射器,还在1908年与费德勒先生结下友谊并展开了合作。
图1:贝恩哈德.莱德曼
1914年10月10日,投身行伍担任德国第29波森工兵营第4连长的贝恩哈德.莱德曼上尉前往柏林向德国陆军统帅部游说组建独立编制的火焰喷射器部队,直到1915年1月18日,德国战争部和负责火焰喷射器配发的临时工程师委员会下令组建由晋升为少校的莱德曼指挥的第一支独立喷火部队:莱德曼火焰喷射器分队(Flammenwerfer-Abteilung Reddemann),其麾下48名工兵均是莱德曼少校在1914年10月开始从波森和不来梅挑选的消防员,隶属于德国第5集团军第6预备军。该分队于2月26日中午12:00操作12具固定式火焰喷射器对准凡尔登西北部的马朗库尔森林(Malancourt)的法军阵地实施了2轮攻击,法军在惊惧之下放弃阵地逃跑,最终有1911人沦为俘虏,而被烧到的法军的惨叫声在30米外依然能被德军听到。莱德曼分队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第5集团军总司令威廉王储的注意,在他的帮助下,分队新增了一名来自莱比锡市的消防局预备役军官和22名来自当地步兵部队的军士和士兵。
图2:1914年10月由莱德曼上尉挑选的消防局志愿者
图3:马朗库尔之战中出场的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
有了威廉王储这个"金主",莱德曼少校的部队规模迅速扩大,最终于1915年3月15日在德国陆军统帅部的直接命令下组建为第3禁卫工兵营(3-th Guards Pioneer Battalion),共计800人,下辖4个战斗工兵连和1个试验连,每个战斗连下辖3个排,每排装备6具小型火焰喷射器和4-6具大型火焰喷射器,由陆军统帅部直接指挥。
图4:第3禁卫工兵营部分官兵合影,摄于1915年3月
1915年5月22日,第3禁卫工兵营在钮维(Neuville)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实战,然而获胜的背后是该营惨重的人员伤亡。莱德曼少校只能将部队撤回后方补充兵力并研究更好的技战术。莱德曼在技术层面的关注点是第3禁卫工兵营使用的小型火焰喷射器的天生缺陷。
第3禁卫工兵营早期使用的M.1912小型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罐采用的是费德勒先生在1911年9月20日申请的第265400号专利的设计,其最大特点是罐体内部上层有一个直径24.9厘米的球形空腔,其内部专门用于容纳压缩氮气。莱德曼少校意识到这种设计存在着不少缺陷:1、压缩氮气罐安装在燃料罐内部削弱了燃料容量,降低了作战持续力;2、气体罐一旦出现损坏,技术人员必须把燃料罐整个拆开才能维修,费时费力,而且这项工作往往需要制造厂专家的协助;3、燃料罐与气体罐一体化设计也不利于快速制造。事实上,这种设计还有压缩氮气压力不足的问题,这点在后续的M.1914小型火焰喷射器身上就有体现:该器材氮气压力只能达到1827kpa,导致其最大射程只能达到18米。
面对这种情况,莱德曼少校决定重拾一战前的副业,自己设计一种更可靠的小型火焰喷射器。大概在1915年6月-7月间,莱德曼少校带领第3禁卫工兵营试验连人员利用在法国战区收集到的金属材料和部队的技术器械动手实操,自行开发了一种结构焕然一新的喷火武器。由于该武器是1915年定型并装备部队,故名"Kleine flammenwerfer M.1915",意思是"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
图5、6: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
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与此前型号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将氮气罐与燃料罐分离开来。压缩氮气罐被扣在燃料罐背部的支架上,可以向上取下,其本身由钢材制成,呈圆筒形,高度为45.7厘米,直径为12.7厘米,顶部安装有气压表和气体释放阀。氮气罐气压表会伸出一根压缩氮气输送管,该管与燃料罐顶部中央的一个凸出部件相连,这样就能将氮气输入燃料罐中与燃料混合起来,当压力足够后燃料就能顺着出油管流出。这种设计成了后世火焰喷射器的标志性特征,也使得德军工兵能更轻松的对罐体进行维修保养。
燃料罐本身高度45.7厘米,直径25.4厘米,内腔高度则是40.1厘米,其出油管带有一定弯度,而且很独特的从燃料罐背负手的肩部绕了过去。橡胶材质的燃料管长度为152.4厘米,与出油管直接相连,橡胶管前端安装了出油控制阀,这样燃料罐背负手也可以控制燃料的释放。由于采用了罐体分离设计,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燃料容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从此前的15.9升直线上升到了18.9升(这些燃料重达18千克),最大持续喷射时间也相应从15秒进步到了20秒。燃料本身有三种类型可以选择:丙酮油、木焦油、杂酚油。德军工兵还会在燃料中混入煤渣让火焰射流能生成大量黑烟,从而为进攻部队提供烟幕掩护。此外,燃料罐正面除了钢制包皮背架和皮质背带外,还有能扣住腰部的皮质腰带,这样燃料罐背负手就能更稳定的背负它。
图7:结构图
与M.1914一样,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也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除了燃料罐背负手外(Kleifträger),还有1名喷枪操作手(Strahlrohrfuhrer),他专门操作喷枪对准目标实施纵火。喷枪有两种规格可以使用,一种长1.2米,搭配6毫米口径喷嘴,被称作"小型喷枪";另一种则是可以加大射程的"大型喷枪",长度1.5米,搭配8毫米口径喷嘴。两种喷枪有三种尺寸不同的点火器可以安装,但都是理查德.费德勒设计的撞针式点火器,工作原理完全一致:"喷枪操作手转动节流阀门后,燃料就会涌向喷嘴并撞击点火器引信内部的一块凝胶,凝胶会推动撞针撞击火帽,火帽被引爆后会点燃点火器内部的可燃物质,同时失效的火帽和撞针会被弹出点火器,为燃料的喷射清出通道,同时可燃物质也会点燃燃料形成一道火焰射流"。所谓的可燃物质是黑火药或者镁粉,能够持续燃烧两分钟,在此期间喷枪操作手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持续喷射或是点喷射,两分钟后点火器就会失效。
图8:小型火焰喷射器使用的撞击式点火器
图9:这具火焰喷射器使用的就是1.5米大型喷枪
由于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压缩氮气罐被分离出来,它的氮气容量也有了提升,或许正是这个原因,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气体压力从老型号的1827kap直线上升到了2330kpa,而更高的氮气压力换来的是更优秀的射程:使用1.2米喷枪的情况下,M.1915的射程可达25米,比M.1914多出10米;若是换用1.5米喷枪,射程更是达到了32米,比M.1914多出14米,不过最大持续喷射时间也会从20秒下降到12秒,因为换用大型喷枪增加射程也会导致燃料喷射量的加剧。
让作者我诧异的是,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在射程和燃料容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其全重反而比老型号略小一些,为31.75千克(也有说法是30.8千克,而没有装填燃料和氮气的空重是12.8千克),此前的M.1914小型火焰喷射器的全重高达32.21千克,射程还远远落后。
更简洁的结构、更好的生产性、更大的射程、更持久的作战时间,莱德曼少校亲自设计的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毫无疑问的获得了成功,于当年夏季就被正式定型并宣告列装,量产工作交由威斯特伐利亚军工厂负责,而位于柏林的临时工程师委员会负责决定将该武器及其配件装备到哪些工兵部队。而作为该武器的研发组织,第3禁卫工兵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率先装备了它们,并在1915年7月投入了一次著名的战斗。
虽然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只需要两人操作,但在实战中,德军也会将其编组为"小型火焰喷射器操作组"(Kleiftrupp)。这种编组由4人组成,除开喷枪操作手和燃料罐背负手,还包括助手(Hilfsmann)和组长(Truppführer)。组长由主管担任,负责指挥火焰喷射器行动,助手则包括各项"杂活":搬运火焰喷射器,协助出油阀门操作,托举橡胶燃料管防止碍事,掩护喷火工兵作战。四名人员可以携带毛瑟C96或鲁格P08手枪自卫,而助手还能带上毛瑟G98步枪或是Kar.98a卡宾枪。
图10: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双人小组
图11:训练中的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四人操作组
恶魔行径: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在霍格村子的恐怖袭击
霍格(Hooge)是位于佛兰德斯最东端的一块区域,包含城堡和村庄,它所在高地能为地面观察和炮兵轰炸提供良好视野,而且具有遮蔽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的优势,因此1914年第一次伊普尔战役结束后英德军队一直围绕着此处展开拉锯。1915年6月2日,德军在从凌晨5:00到中午的炮击结束后从东北方向对霍格发起了袭击,霍格城堡和附近的马厩被炸的面目全非,然而英国第3骑兵师麾下的团抵抗的非常顽强,并在晚上与第1林肯军的两个连与第3师第9旅第4皇家枪骑兵团成功反击,收回了马厩的控制权。到了7月19日傍晚19:00,英国第175隧道工兵连成功引爆了埋藏在德军战壕下方的1600千克炸弹,巨大的爆炸掀起了一个15英尺高的焰柱,并造成了一个深度20英尺,直径120英尺的弹坑。最后英国第3师第8旅的两个连趁德军晕头转向之际发起了进攻,推进了270米并占领了弹坑,德军随后展开反击,但全被英国炮兵粉碎。
为了夺取英国人位于霍格城堡周边地区剩余的控制区,也为了报复英国人在7月19日的工兵爆破,德军决定重新对霍格高地的英国部队展开攻击。而霍格阵地的英国人不知道的是,德国第3禁卫工兵营为了加强当地德军的进攻能力,命令其麾下的第9连奔赴霍格助阵,而随着这支部队一同赶来的还有20具火焰喷射器,他们将很快让英国人生不如死。
1915年7月30日凌晨3:15,担任进攻任务的德国第39步兵师第126符腾堡步兵团出动水冷式重机枪和轻型堑壕迫击炮对准Zouave和Sanctuary Woods之间的英军支援战壕和通讯战壕以及300码范围的土地实施了压制性的打击并大量投掷手榴弹。而第3禁卫工兵营则在同一时分出动9具M.1912大型火焰喷射器对准位于弹坑附近村庄阵地的英国第8步枪旅(8th Rifle Brigade,是隶属于英国陆军第14步兵师第41步兵旅的营级单位)实施了压制性的纵火,随后德军工兵携带11具小型火焰喷射器作为前锋杀向第8步枪旅,而这其中就包括M.1915型。
德军喷火器造成的实际死伤不高,但视觉效果甚至超过了炮击,因为村庄马厩和弹坑两侧的第8步枪旅阵地中的部分人员直接被液态火焰引燃,一边挣扎一边痛苦的惨叫,这支混杂着新兵蛋子的部队大部分作战力量在看到此等惨状后都在惊恐中放弃了阵地向后溃逃:"出乎意料的是,前线的第一线部队被大火吞没了。看不见火从哪里来。士兵们只看到,他们的周围似乎被一团疯狂旋转的火焰包围着,伴随着一声巨响,滚滚浓烟,滚滚而来。到处都有滚烫的油滴落入战壕里。尖叫声和嚎叫声震动了空气,个别士兵在战壕中站起来,试图逃入空地,躲离火焰的威力。唯一的救赎似乎就是逃跑,而这正是幸存的守军所采取的手段。大范围的火焰追击着他们,撤退变成了……溃败"
在火焰喷射器的攻击下,第8步枪旅放弃了全部阵地向后败退,其位于弹坑右翼阵地的C连近乎全军覆没,而该部队全部24名军官和745名士官及士兵中有488人死亡、受伤,被俘和失踪(其中包括19名军官),伤亡率达到了可怕的63%。
霍格发生的一幕经过多家媒体的渲染,在英国国内引起强烈关注。最具传神的报道来自1915年8月21日刊发的第243期《伦敦新闻画报》,它不仅拥有画工绘制的德军喷火兵形象,还转引了一名在参与了7月30日战斗的英国军官的报告:"战壕中的守卫者感到一股热浪吹过胸墙,几秒钟内,周围就充斥着滚烫的燃烧的液体,他们认为那是沥青。这股液体喷涌而过,就像是用泵机抽出来的,将士兵们裹在高温和烟雾之中......德国人隐藏在浓烟之后,强行通过了我们的阵地。"在文章的最后,《伦敦新闻画报》的编辑将德军在霍格使用火焰喷射器实施攻击的作战行为定性为"恶魔行径"。
图12:1915年7月霍格之战中对英军阵地实施突击的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操作组
图13:第243期《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插画,这种双管分离设计让作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M.1915
细节升级: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改进
大约是1916年初,莱德曼少校针对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改良工作,推出了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该武器的大体性能没有变化,只是做出了几项细节改进。
图14、15、16、17: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
实战证明此前的绕肩而过的出油管不方便燃料罐背负手操作,而且容易磨损肩部,于是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的钢制出油管改为了从背负手的右腰侧绕过,橡胶燃料罐上的出油控制阀被取消,重新安装在了钢制出油管上面。气压表上面新增了钢制螺纹保护盖以防受损。燃料罐顶部中央的凸出部件焊接了一个提把,这样德军工兵就可以直接把它提起来进行转移,不用再费劲的从底部抱起来。
图18: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结构图
设计更人性化的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很快就投入了大规模量产,其数量也明显超过早期版本。与此同时,德军也即将发起一场将有它参与的杀戮游戏。
图19、20、21、22:使用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进行训练的德军工兵
图23、24:被英军缴获的后期款M.1915火焰喷射器
血腥的凡尔登: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在莫兹河畔的绞肉
1915年12月,在总参谋长法金汉中将的策划下,德国陆军统帅部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杀戮场"行动(Gericht),目标在于通过对这座直通法国首都巴黎的战略要地实施攻击,迫使法国陆军将大批有生力量赶来,从而导致法国陆军"流血而死":"夺取凡尔登从来就不是进攻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歼灭守卫这个地区的法军主力。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拿下凡尔登,那当然更好"。1916年1月27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生日当天,陆军统帅部发布最终命令,由威廉王储指挥的第5集团军于2月12日正式发动进攻。
第3禁卫工兵营在1915年的多次胜利让法金汉中将意识到火焰喷射器在对付地道、堡垒、堑壕等顽固工事时有着火炮和机枪无法取代的可怕效能,而战争初期因射程问题对火焰喷射器不抱期望的德军步兵们也是愈发仰仗火焰喷射器进行攻坚作战。考虑到凡尔登地区法军严密的堑壕防线和各类坚固堡垒,法金汉中将决定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行动中让火焰喷射器发光发热。
图25: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四人操作组
1916年1月,法金汉中将亲自命令莱德曼少校为即将在凡尔登发动攻势的第5集团军麾下6个步兵师各自配备1支喷火工兵连,而对孔桑瓦埃小镇附近的森林的攻势需要2支喷火工兵连,针对香槟地区则需要1支。事实上,直到1915年12月底,第3禁卫工兵营的实力已经扩张到了下辖第9、10、11、12、13、14、15、16连的规模,合计8个喷火工兵连。
为了满足陆军统帅部的要求,莱德曼少校除了组建了一支新的预备连外,还将第3禁卫工兵营麾下各个工兵连的人员数量从139人扩编到200人,小型火焰喷射器装备数量扩编至54具,大型火焰喷射器数量保持在22具。此外,第3禁卫工兵营扩充了360名精锐步兵协助喷火工兵战斗,而每个喷火排编组为5个喷火班、1个机枪班、1个补充班,每个喷火班装备2具小型火焰喷射器。而同样直属于陆军统帅部的第4禁卫工兵营也在2月份成立,麾下包括2个工兵连和1个维修连,同样归属莱德曼少校指挥。这样一来,德军战斗喷火工兵连的数量就达到了10个,满足了法金汉中将的要求。事实上,这种喷火排编组也反映了莱德曼少校开发的"突击队进攻"(Stosstrupp)战术,他们被编组为携带小型火焰喷射器、轻机枪和手榴弹的突击小组,在大部队之前利用地形掩护快速攻击敌军阵地薄弱点,进一步撕大裂口。
图26:1916年春的第3禁卫工兵营维修站,地上摆放着2具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
受威利.罗尔上尉的暴风突击部队的影响,1916年2月6日,第5集团军麾下62个步兵连均各自组建了所谓的"突击分队",其核心成员是16-20名各自携带1支步枪和3颗手榴弹的精锐步兵,此外还有携带2具小型火焰喷射器和球形燃烧手榴弹的喷火工兵班,以及携带破障工具和集束木柄手榴弹的破障工兵班。这些部队共装备372具火焰喷射器,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大部队之前快速渗透到敌军阵地之前,利用破障工具拆除铁丝网,同时使用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肃清敌军的指挥所和火力点,为后方的大部队破开缺口。这种打法也叫"火焰喷射器伴随班组战术"(Flammen-begleittrupps),也就是把小型火焰喷射器班组编入步兵突击分队中执行肃清任务。
图27:1916年初在凡尔登行动的德军突击分队,他们装备了4具早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而最右边两人提着的帆布袋中装纳的是1915型球形燃烧手榴弹
1916年2月21日清晨7:15,德国第5集团军出动1200门火炮对准考雷森林、欧蒙森林、赫贝布瓦森林、维尔森林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凶残炮击,下午16:00,100多万颗炮弹演奏的华尔兹宣告结束,德军喷火工兵编组为96支喷火突击小组(包括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在内)支援步兵向森林中的法军实施了攻击,火焰喷射器的任务是消灭眼前所有的法军星状掩体、散兵坑、碉堡和机枪阵地。
第7后备军攻击的欧蒙森林(Bois d’haumont)是M.1915火焰喷射器的血腥祭品之一,这座掩护着考雷森林侧翼的大树林此刻堆满了疲惫且在被弹震症折磨的幸存者,结果第7后备军麾下的威斯特伐利亚猎兵们很快就袭击了森林西侧防线。虽然这里的攻击被及时反应过来的法军挡住,但在欧蒙森林与考雷森林交汇处驻扎的法军第165步兵团由于大量阵地被德军火炮炸毁,再加上步枪和手榴弹也成批的被炸坏或被掩埋,于是很快就被第3禁卫工兵营第16连的小型火焰喷射器班组掩护着的德军突击部队渗透,两个据点相继失守。不少法军士兵在被火焰喷射器引燃后痛苦的哀嚎着,甚至有1名丧失斗志的军官带着36名被烈焰吓破胆子的士兵向一支小型火焰喷射器班组举起了双手。
图28、29:1916年2月21日下午17:30,第3禁卫工兵营第16连的早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双人操作组与威斯特伐利亚猎兵们一起向欧蒙森林挺进
法国第51师负责的赫贝布瓦森林(Bois d’Herbebois)遭到了德军炮兵的惨烈攻击,防线支离破碎,人员死伤惨重。德军从苏马扎内农场(Soumazzannes)轻松突破了满目疮痍的法军阵地,军士长昆廷被迫带着麾下仅剩的12名幸存者一路撤到见习军官贝尔通(Berthon)指挥的一个排把守着的还算完好的防线,结果德军简单开完晨会后就使用火焰喷射器袭击了这里,连战壕的支撑木材都被直接点燃。不少士兵的身躯和头发被火焰彻底吞噬,他们撕心裂肺的惨叫着、挣扎着,幸存者们看到此景也被吓破了胆,转身就跑,但他们马上就成为了德军重机枪手的直射目标。
1916年3月6日,第5集团军策划了"两翼战役"(Battle of the Wings),准备夺取莫兹河左岸的战略要地:304高地与死人山,彻底铲除此处的法军炮兵。但德军围绕死人山的攻势除了死了一堆人就再没换来什么。3月中旬,第3禁卫工兵营频繁出动包括M.1915在内的小型火焰喷射器对死人山的法军阵地实施攻击,但此前令法军恐惧不已的火焰喷射器此刻却也让德军感到危险,死人山上过度开阔的地形导致德军喷火工兵极易成为法军机枪组和狙击手的重点攻击目标,而且时不时飞来的手雷或炮弹也有可能炸爆火焰喷射器的燃料罐,让喷火工兵反而变成满地打滚的火炬。有时候喷火工兵受伤倒地,喷枪也有可能胡乱翻滚对准自己的战友喷射地狱之火。
图30、31、32:1916年3月15日,第3禁卫工兵营的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操作组与携带大量手榴弹的突击队员们对"死人山"的一处法军阵地实施了攻击
1916年2月21日-4月27日,德军10个喷火工兵连共计400具火焰喷射器在凡尔登地区实施了57次攻击行动,其中只有24次归于失败,另外33次则是"非常成功"。但德军喷火工兵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进攻的前21天和期间的34次激烈交火中,仅第3禁卫工兵营麾下的8个连因死亡、受伤和疾病就损失了2名连长、9名排长和464名士官及士兵,伤亡率至少30%。
图33、34、35:鱼鹰社插画,表现了使用大型喷枪的后期款M.1915小型火焰喷射器三人操作组支援突击队攻击"死人山"法军堑壕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