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嬷嬷 昨天
山区孩子为赵露思发声遭质疑,网友:农村孩子会称母亲为妈咪?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赵露思的综艺节目《小小的勇气》自开播以来,争议不断。这场以 " 素颜出镜 "" 零片酬公益 " 为宣传噱头的真人秀,本欲展现明星与山区儿童的 " 双向治愈 ",却因过度营销和认知鸿沟,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因为赵露思的行为备受争议,一位所谓的山区孩子当事人,竟然在网络上为她发声,这件事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看起来就像是在替赵露思解释,想让大家明白赵露思的为人到底有多好,可细心的网友却从这位 " 山区孩子 " 的语言里发现了一些疑点。

这个所谓的农村孩子,竟然会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妈咪,要知道,这个称呼基本上是香港那边的人才会这么叫的,而且所谓的山区孩子自称当地很不发达,他给赵露思解释的账号,却开了微博会员,这就很让人怀疑了,甚至有人觉得,这就是粉丝或者赵露思方面故意洗白自己的行为。

这种矛盾在赵露思身上尤为明显。她一边强调 " 无妆造 ",却被扒出精心设计 " 脆弱感妆容 ";一边宣称 " 零片酬 ",却被质疑通过广告植入和公益基金隐性营销。当她在泥墙前诉说 " 每天只睡两小时 " 的辛苦时,弹幕飘过的 "208 万片酬分我一半就不抑郁 " 的嘲讽,彻底撕裂了明星与大众的情感共鸣。

这场争议背后,是娱乐产业对公益的异化。节目组将山区儿童物化为 " 治愈工具 ",试图用他们的苦难反衬明星的 " 成长 ",却忽略了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当赵露思问非遗传承人 " 为什么不传手艺 " 时,其居高临下的姿态暴露了对文化传承复杂性的无知;当她向孩子倾诉抑郁症细节时,更被批评为将私人情绪强加于不具备理解能力的对象。

网友的愤怒,实为对 " 伪真实 " 娱乐生态的反抗。当 " 妈咪 " 这样的细节都能引发信任危机,说明观众已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感动,而是渴望看见真实的生命肌理。或许正如社会学者所言:" 公益不是明星的救赎剧场,弱势群体更不该成为流量剧本的配角。"

这场风波给娱乐圈敲响警钟:以俯视姿态进行的 " 公益表演 ",终将被觉醒的观众拆穿。真正的共情,需要放下明星光环,走进具体的生活褶皱——比如理解山区孩子可能没有 " 艺术照 ",但同样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承认 " 妈咪 " 与 " 妈妈 " 的称呼差异背后,是城乡文化鸿沟而非道德瑕疵。

当节目组删减争议片段试图平息舆论时,他们或许该思考:与其制造精致的苦难奇观,不如让镜头沉默地记录真实。毕竟,山区孩子不需要被 " 治愈 ",他们需要的是被平等看见;而明星若真想传递勇气,或许该先从学会倾听开始。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