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玉。
「今年首部王炸剧」的抬头颁给《苦尽柑来遇见你》,我相信几乎没争议。
这部剧不久前完结,评分从9.4涨到了9.6,直接被捧上神坛。
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仅一个切片就能收集到一片泪海。
不少观众甚至创下电视剧「看哭次数」纪录。
雄鹰般的男人女人纷纷从天上掉落,因为忙着用翅膀擦泪。
香玉追完16集,擦泪纸巾也用完了一大卷。
瞅一眼隔壁鱼叔,同样在那偷偷抹泪。
它简直像是一团洋葱芥末炸弹,无差别地攻击着观众泪腺。
还没看的朋友,可以先去瞅一眼鱼叔前两天的推荐文(点我回顾)。
接着,香玉想提供另一个视角给大家。
我觉得剧中一处细节,被大大低估甚至忽略了。
了解之后,这部剧的整体观感会直升一个level。
这就是剧中一个重要的女性职业群体——
海女。
这部剧的故事,发生在韩国的济州岛。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都是靠海为生。
但与此同时,大海也是凶险而无常的存在,为当地人带来数不清的灾难。
而海女,是其中一群特殊的女性渔民。
她们不使用呼吸机等潜水装备,徒手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鲍鱼等海产品。
冒着最大的风险,做着最艰辛的工作。
《苦尽柑来遇见你》一开篇,便是以作为海女的爱纯母亲全光礼(廉惠兰 饰)的人生开场。
纵览整部剧,与她母女俩关系交好的一群海女阿姨们,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特别是在全光礼去世后,她们成为了爱纯重要的情感支撑与生活帮手。
当爱纯怀孕时,海女阿姨们会拿出每次捕捞中最好的食材,留给爱纯吃。
没事的时候,她们也会来爱纯家里帮忙,打理家务,炖一锅鸡汤。
简直是把爱纯当做自己闺女关照。
爱纯后来成为会长后,也反过来关照那些海女阿姨们。
不断为海女群体发声,保护她们的利益。
还盘下一家店,和她们一起经营。
自始至终,情同家人。
与此同时,她们自身也在慢慢变老。
借由她们之口,诉说着海女群体的处境变化。
于是,不止是母女故事在最后迎来闭环一般的巧妙终章。
海女群体的现状,也成了剧集收尾的一环。
最后一集中提到韩国已将海女文化申遗
发现了吗。
这其实就是一部「海女文化宣传片」。
可以说,为了「海女文化输出」这碟子醋,韩剧硬是包出了这盘高分饺子。
不信?咱们回头细品。
你会发现整部剧真正的野心藏得更深。
每一处故事编排与关系设置,其实都与海女文化相关。
比如,母女的代际接力托举,其实是海女工作以及传承方式的具象化。
采访综艺《大海是我的家》里就提到,济州岛海女的培养方式是母系传承。
女儿幼年便随母亲学习捕捞技术,由浅至深,一步步潜入更远处的海。
电影《走私》中,也拍出海女群体作业的场面。
有人换气下潜,有人调整上浮,交替作业更能提升效率保障安全。
那一处握手,既是接力,也是同生共死,正是剧集两处中心主题。
还有,剧中女性改命的最终追求,也是海女群体特殊且珍贵的价值所在。
做海女损耗大,死亡率高,却历史悠久,在过去传承不断。
只因在那个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方式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海女已是为数不多的正当职业。
虽然收入微薄,但种下了「经济独立」的种子,带来「人格独立」的可能。
就像剧中,全光礼做海女捕捞换得收入。
才能自己做主,为女儿爱纯赢得了上学的机会。
爱纯的女儿金明,已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女性。
前人与其所求的,也仍是经济与人格的双重独立。
说白了,女性不变的处境问题与内在追求,让海女文化具备了跨越时间的现代性。
再进一步,海女群体甚至可以看作韩国女性处境的缩影。
哪怕不在济州岛,女人一样活在凶险海浪之中。
如今她们仍在面对又陡又险的选择,和不被鼓励独立的生活。
纪录片《最后的海洋之女》
湍急的世道洪流中,靠一口想要活下去、想要有选择的不服之气深潜入海。
同伴越来越少,前路又未知,一次又一次濒死后又重获呼吸。
出入生死夹缝间,只为换来改变命运的微弱可能。
这样的内核表达,与韩国当下大热的女性文学和影视浪潮相呼应。
历史的传承与当代的觉醒,得以共振出这部品质之作。
众所周知,韩国影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能力有目共睹。
为了推广「海女文化」,这一回就耗资600亿韩元,拉满配置去拍一部剧。
「海女文化」为何受到如此重视?
不问不知道,一做功课就发现了个大的。
首先,济州岛海女文化作为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已经快要消亡。
2018年统计,济州岛尚存海女人数只有3898名,还不足六十年代鼎盛时期的零头。
去年,一部名为《最后的海洋之女》的纪录片,就拍出了当前济州岛海女群体的现状。
现有人数锐减,又鲜有新人加入,济州岛的海成了「老太太之海」。
最近几年,到济州岛拍摄的纪录片或是采访栏目,能接触到的海女本人,也大都是年逾古稀。
事实上,韩国早已加大了海女文化保护力度。
申遗、建培训学校、列入旅游文化表演项目等,可仍未能阻止海女群体的消亡。
一方面,是培养一位海女着实历时太久、难度太大。
这跟海女工作的危险性直接挂钩。
因早期经济穷困,海女下海连像样的潜水服都没有,更别说辅助呼吸设备。
这就要求设备极简的情况下,海女要凭一口气下潜数米。
每日工作数个小时,往返海底几百次,完成鲍鱼、贝类、海参、海螺等海产品的撬挖工作。
《苦尽柑来》中全光礼的下潜设备
即便到了现在,海女装备在政府加持下有所提升,但仍不会使用辅助呼吸设备。
是传统,也是为防止过度捕捞。
而无论何时,下潜过程中遇到乱流、暴雨、雷击、鲨鱼都是致命危险。
还有更多人死于意外,或是憋气造成的心肌梗塞。
海女通常还会患有严重的职业病,是潜水造成的头疼、头晕、耳鸣等问题。
需要服用镇痛剂,才能持续工作。
生活在六十年代的全光礼,为了把孩子养大,总是最后一个出水。
这长久的消耗,让她不到三十岁就已油尽灯枯。
这也是她与爱纯为何都坚定拒绝自己的女儿成为海女,有今日没明天地拿命换钱。
因此,要么不做海女,要么尽量从小培养。
六七岁开始训练「了解大海」,按资质分等级,也才能在十年后成为真正靠此营生的海女。
而这样极为艰辛的生存方式,换取的收入依然微薄。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海女职业自然被淘汰。
「据统计,济州海女的年均收入约314万韩元(现汇率不到1万7人民币)。虽然实际收入要比统计数据高一点,但在韩国也是极低的(韩国2007年的最低工资是3480韩元/小时)。当然,海女之间的收入差异也非常大。技术高的海女,一天可以挣5~10万韩元。不过随着海底可采贝类的减少,海女的收入从总体上在呈下降趋势。——《当代韩国》2008年春季号」
另外,海女的「消失」也跟海洋环境变化强相关。
海洋垃圾、核废水排放、全球变暖导致的物种变化、过度捕捞等原因,都让海女没有东西可以捕捞了。
要想捕到东西,就要潜得更远更深,无疑更加危险。
面临消失的「海女文化」带来一定的创作紧迫性,所以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有关海女的影视作品。
像是《走私》《水下呼吸》《最后的海洋之女》《海女传说》......
其中前年的电影《走私》,请来了金惠秀和赵寅成坐镇,还将海女故事拍成了动作大片。
其中同样提到因水域污染,捕捞难以为继。
海女们由此才走上货品走私的道路,被利用入狱,后来决心反击。
虽然剧情套路,但作为商业大片,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这些年来,韩国搞花样文化输出并不新鲜。
但,伴随而来的,也有越来越多的「抄袭」质疑声。
骂得最多的,是韩国没有自己的东西。
而济州岛的「海女文化」,刚好填补了这一独特性。
这里独特的火山岩地貌,四面环海的浅滩,为手工捕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海女文化才应运而生。
相比之下,中国大连、青岛、台湾虽然也有海女职业,但影响力远不如此。
史料所载「采珠女」「渔家女」工作内容一致,时间也更早,但拍成剧又变得一言难尽。
赵露思搭档刘宇宁的《珠帘玉幕》,就是以采珠女为主角的古偶。
很苦,很美,很古偶,水下采珠变写真大赏,豆瓣5.8。
日本海女文化,同样历史悠久。
而且十多年前,也曾拍出过高分晨间剧《海女》。
可惜,这几年来日本影视愈发式微,远不如韩国影视的国际影响力大。
相比之下,韩国对于这类题材的挖掘与发展,是走得最远的。
投入量,也是最大的。
这几年的韩剧中,更是频繁出现海女的元素。
2022年的高分韩剧《我们的蓝调》、2023年的《欢迎回到三达里》,都涉及到了济州岛海女文化。
韩国之所以如此重视济州岛「海女文化」,不止因为其民俗的独特性,还有其厚重的历史性。
1932年,济州岛海女抗日独立运动在济州岛展开。
1.7万多名海女,在此后的两年间开展了230次运动,堪称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女性抗日运动。
《苦尽柑来遇见你》里,乡亲长辈对恶劣男配的嘲笑,说的其实就是这一段历史。
「海女文化」的丰富性,确实是一处特色鲜明的宝藏。
而值得羡慕的是,他们的创作者不只有挖掘文化资源的眼光,更有书写的能力,和展示的平台。
香玉无数次地感慨,这部剧创作态度的真诚,语言使用的温柔。
济州岛海女们因受教育程度问题,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无声」群体。
但这部剧集,却以诗开头,以诗结尾。
让观众陪爱纯从一首《笨鲍鱼》,写完整本诗集。
让从未有机会开口说话的海女,写下最朴素却动人的诗篇。
每一处平实又况味十足的旁白,替人说尽了心中所想却难以言明的话。
没有突兀与卖弄,只有体贴与照拂。
创作视角的平视与书写的恳切,塑造了与你我一样会痛会悔的人物。
带着观众感其所感,自然流下眼泪。
故事结尾处,柑橘成熟,送到了爱纯手中。
观众知道,苦尽时,就是此刻。
但此刻回想过往,又不止苦与甜。
镜头一转,济州岛的油菜花海再次盛放。
爱人也重回年轻,穿行其中,执手笑眼相看。
我们都明白,那些此地写不出的诗句中,差别何止一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