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11小时前
再谈掷弹筒:射程不足千米的“小炮”,却能被美军看作神器的产物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由中方缴获后展示在镜头前的八九式掷弹筒及其弹药实物,摄于 1944 年 7 月

关于日寇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掷弹筒,其性能诸元及相关使用规范早已传遍互联网,在此不过多赘述。本文更多的是想通过笔者搜集到的一些档案原件、照片,向读者展示掷弹筒这个射程不足千米、重不过 5 千克的 " 小炮 ",能给当时贫弱的中国军队,甚至是技术装备上远胜于日寇的盟军带来的震撼与可怖杀伤。

首先,日寇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掷弹筒主要为两种型号,一种是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重擲弾筒),另一种则是十年式掷弹筒(十年式擲弾筒),二者口径均为 50 毫米,但前者是后者的改进款,其射击范围主要在 100 米至 800 米间。

编装上,该武备采用 3 人 " 火力伍 " 编制,尽管教范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 2 人(1 人装填、1 人调节气体量与开火,必要时也可由 1 人完成全部操作),但会有 1 位弹药兵携带弹药同行。其携带弹药是收纳在专用布制弹袋中,弹袋为 4 发一组挂在腰部,最多可挂 4 组弹袋(前、后、左、右侧各一组),加上一般士兵配赋的 2 发手榴弹,掷弹筒兵可携带 8 至 18 发弹药(重量 6.4 至 14.4 千克)。

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操作与携带需求人力简便,需要时也可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

抱着 " 以其绝技还施彼身 " 的想法,二七式掷弹筒应运而生。

▲ 1938 年 1 月,蒋介石电令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的俞大維尽快研制比敌射程更远的掷弹筒

▲ 1938 年 3 月,何应钦向蒋介石电称已督促兵工署尽快完成掷弹筒制造,以及正在收集 " 唐克车 "(注:即坦克车)车轮样式等。这里提及的苏俄 " 唐克车 " 应为 T-26 轻型坦克

▲ 1940 年 11 月 9 日,时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向蒋介石发电称希望给己方各师配属掷弹筒若干具作为 " 最近破坏火力 ",配合夜袭达成消灭敌军的目标

▲ 1941 年 8 月,蒋介石下令军训部编发有关掷弹筒的使用教范

▲准备送检的一对八九式掷弹筒实物,于 1943 年阿留申群岛战役期间在阿拉斯加的阿图岛(Attu)的日军手中缴获

▲盟军缴获的两具不同型号掷弹筒(左:十年式,右:八九式)

▲二七式掷弹筒的结构示意图。虽是仿自日寇的十年式掷弹筒,但它的炮管内没有膛线,导致其精确度不及前者,不过工时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抗战时期总产约 4 万多门。由于该武备能通用日式弹药,所以在被日寇缴获后再度投入使用,据称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有被美军错当成十年式掷弹筒的记录

需注意的是,不只是中方,同盟军中也有人发现了这款 " 小炮 " 的优势,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梅里特 · 埃德森(Merritt A. Edson)曾在 1943 年瓜岛战役总结中这样描述称:

" 我们亟需这种 ' 膝盖迫击炮 '(Knee mortar,美军对八九式掷弹筒一类的曲射武器俗称),理由如下:

• 单兵即可携带操作

• 除武器外,士兵还能随身携带十发弹药

• 射速极高

• 为排长提供即时可用的曲射火力支援

• 可直接使用日军通用手榴弹,射程达 45 至 60 码(约 41-54 米)

据观察,敌军每个步枪排均编有一个掷弹筒班,配备三具掷弹筒,每具配两名弹药手

• 该武器可调整为平射模式抵近射击,射程远超手榴弹投掷距离

建议对弹药进行一项改进:日寇使用的弹体装药量过大且弹壳过薄。虽能造成我军较多伤亡,但多为轻伤。

▲梅里特 · 埃德森(1897-1955),人称 " 红迈克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少将,历任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基金会首任主席、佛蒙特州公共安全部及州警察厅首任厅长。他以二战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隆加岭防御战闻名。

1917 年 10 月,埃德森获授海军陆战队少尉军衔,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与德国的作战。战后历任多职,1922 年进入飞行学校深造。完成飞行训练并获海军航空兵资格后,先后在中美洲、中国等地执行任务,期间因功获得首枚海军十字勋章及尼加拉瓜银星功绩勋章。

二战爆发后,埃德森出任海军陆战队第 1 突袭指挥官,在图拉吉岛战役中赢得第二枚海军十字勋章。其部队调防瓜达尔卡纳尔岛后,他因指挥作战的英勇表现被授予荣誉勋章。

▲美军缴获此装备后,以为发射方式是将锄梭抵住大腿射击,事实证明此举是非常 " 聪明 " 的操作,换来的结果往往是保不住自己的大腿骨

▲美军情报手册中描绘的 " 操作八九式掷弹筒 " 的日寇士兵

▲国外爱好者收藏 " 步兵队及卫兵队射击教育——重掷弹筒篇 " 中,关于掷弹筒的卧姿、蹲姿的两种不同操作方式及注意事项

侵华战争时期,中方能对日寇带来最大威胁的就是轻、重机枪阵地,对于那些无遮盖掩体的轻机枪阵地(比如常见的 " 捷克式 "),日寇多以掷弹筒来对付。

同时,中方官兵多数的时间是掘壕据守,面对这种凌空而降的炮弹,仅需几发打进中方的工事里,就能使整条防线出现破口。倘若未果,日寇也会使用掷弹筒搭配毒气弹辅以进攻,在尽可能地削弱中方官兵意志的同时,迫使我方官兵弃守。

至于对付加固的重机枪工事,日军则以九二式步兵炮将其给轰毁,而中方部队往往因缺乏火炮进行反制,己方倚重的机枪一旦遭掀掉,也无法再行坚守

▲ 1939 年 7 月 17 日,时任第 24 集团军总司令的庞炳勋向蒋介石发电称,部下刘世荣部的警戒阵地遭日寇千余步兵及 4 辆战车攻击,对方以掷弹筒配合毒气弹发起攻击,终被我方所击退

▲ 1941 年 10 月,时任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向蒋介石报告称,日寇在遭到猛烈压迫时即使用毒气攻击,且使用掷弹筒、枪榴弹较多,而机枪数量较少。

▲ 1938 年 7 月,我方自彭泽、湖口两地激战后缴获的日方敌情及相关经验教训。其中就包括了日寇掷弹筒操作细节以及教育译要。第一句话就突出了其核心意义:" 在近距离内压制敌自动火器,使步兵战斗容易 "

本文参考资料:

1." 国史馆 "

2." 国家文化记忆库 "

3.https://www.thearmorylife.com/japanese-model-89-knee-mortar/

4."60 炮的部落格 "

5.Wiki

6. 日本陆军的火炮(迫击炮、喷进炮) 佐山二郎编

7.https://www.nambuworld.com/t89pix.htm

▲商务合作、邀请加入粉丝群可联系我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