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昨天
劈波斩浪渡大江 ——写在第50届武汉7·16渡江节启幕之际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万里长江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过三峡至江汉平原后,逐渐放缓脚步。在武汉,1500 多公里长的汉江注入长江,江汉朝宗,分三镇。

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这座城市的人们亲水、乐水,喜劈波斩浪,亦喜争渡大江。

"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7 月 16 日,2025 第 50 届武汉 7 · 16 渡江节将盛大启幕,来自海内外的 2000 余名 " 泳士 " 将击水长江,开启一场逐浪嘉年华。

7 月 9 日,2025 第 50 届武汉 7 · 16 渡江节试渡活动进行。图为参加试渡的群众方队下水横渡长江。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 城市的节日

渡江的基因,深植于武汉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1956 年 5 月 31 日,63 岁的毛泽东首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之后挥毫写下《水调歌头 · 游泳》。

这年 6 月,武汉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自此之后,横渡长江活动成为武汉的节日。

1958 年,14 岁的夏作诗参加了第 3 届横渡长江活动。" 当时的渡江活动是军事化的。" 夏作诗回忆,他和队友们要背着 10 多斤重的冲锋枪,推着竹排横渡长江。

年过八旬的夏作诗现在仍常到长江中畅游。他说,到江中击水,已是肌肉记忆。

两江交汇,九省通衢,孕育了武汉热情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1993 年,武汉横渡长江活动升级为 " 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 ",38 位境外选手来汉参与。

渡江节曾因防汛等原因中断过,如今迎来了第 50 届。

今年,来自意大利、俄罗斯、英国等国的泳坛高手和来自广东、江苏、广西、福建、陕西等地的国内优秀选手齐聚江城,参加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

群众方队则由武汉本地以及来自广东、山西、新乡、盐城、孝感等地的 2000 余名 " 泳士 " 组成 27 个方队,横渡长江。

7 月 13 日,英国选手阿什利 · 霍格抵达武汉,这是他第六次参与武汉渡江节。他的身份从昔日搏浪选手,成为带领两名小将的 " 教头 "。

" 武汉渡江节是绝佳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体育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人。" 阿什利 · 霍格说。

江苏省盐城市冬泳队队长吴步根第五次组队参加武汉渡江节。他说,武汉渡江节是创造性的群众横渡活动,传承半个多世纪,是独一无二的。

2014 年,中国泳协宣布每年 7 月 16 日所在周为全民游泳健身周。2015 年,武汉被确定为全民游泳健身周的永久主会场,蛙泳奥运冠军罗雪娟和 " 亚洲蝶后 "、世界冠军周雅菲前来观摩渡江;武汉籍仰泳世界冠军赵菁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方队一起横渡长江。

邱勇参加过约 20 届渡江节。33 年前,他第一次参加渡江节,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场面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里;2001 年,渡江节首次设立个人抢渡赛,他与专业选手同场竞技,取得第十一名的成绩。

邱勇说,长江是自然的馈赠,武汉市域内留下了 150 多公里长的滔滔江段,水温、流速适宜,1300 米左右的宽度,适合游泳、渡江。

■ 风浪中前进

长江,是勇者的试炼场、英雄的涵养池。

入夏后,每天清晨 6 时许,79 岁的陈定方教授雷打不动地赶到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游泳池,畅游 40 分钟,不少于 1000 米。现在,他每天仍坚持 8 小时的科研和写作。

陈定方 10 余岁便与伙伴们到武昌江边玩水。1965 年,他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读大一,因擅长游泳入选校游泳队,并第一次参与了武汉市第 10 届横渡长江的武装泅渡活动。

1966 年 7 月 16 日,73 岁的毛主席最后一次在武汉 " 中流击水 "。他对陪游者说:" 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随之,武汉市举办了第 11 届横渡长江活动,也是如今 " 武汉 7 · 16 渡江节 " 的由来。

这一年的横渡长江活动,华中工学院方队从武昌汉阳门下水。游至半程,一艘舷号为 "W506" 的快艇从汉口方向驶来,距快艇约 30 米远的陈定方看到了毛主席。

" 毛主席身着浴衣,站在舰首向渡江大军招手。" 陈定方回忆,当时同学们甚至忘记了身在水中,都激动地挥手欢呼。

方队上岸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一枚铝制纪念章。回到学校后,他激动地用大头针在渡江纪念章背面刻上了 "1966.7.16 我看到了毛主席 "。

此后的岁月里,在江心这一刻的震撼与领袖 " 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 的号召成为陈定方的一种精神力量,让他不畏挑战、奋勇争先。

通过艰苦奋斗,他在武汉理工大学成为机械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家。

武汉,从不缺搏浪大江的勇者。

游泳教练王敏陆续参加过十余届渡江节。2022 年,43 岁的她第一次参加个人抢渡赛,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长江边、汉江旁、东湖畔 …… 武汉的水域活跃着一支英雄的队伍——长江救援志愿队。这支队伍现有约 3000 名队员,过去十多年,1200 多个鲜活生命因这支队伍而重获生机。

2018 年,王敏和丈夫双双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用自己劈波斩浪的本事守望长江。

72 岁的鲍政斌仍每天坚持到长江、汉江游泳。每年夏日,在江中畅游和跳水是他最欢喜的事。

鲍政斌年幼时受武汉渡江活动影响,12 岁便靠着父亲自行车上换下来的旧内胎横渡长江。

他说,在江中的每一次划水都是和自然较量,每一次呼吸都是给自己打气,其乐无穷。

■ 期待江中重逢

时光流转,渡江节早已成为武汉的夏日盛典,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温情与骄傲。

晁新民曾是协和医院护士长,28 次横渡长江,曾取得横渡长江第一名的成绩并 3 次陪同毛主席畅游长江。

1996 年渡江节,晁新民率领 5 个儿子、5 个孙子、1 个重孙,高举 " 四世同堂 " 牌子畅游长江,成为渡江节历史上的佳话。

26 岁的刘婧,14 岁时便完成了人生中首次渡江挑战,之后多次参加渡江节。今年一入夏,她心底便开始期待那江涛中的重逢。

14 岁的殷西武为参加今年的渡江节已准备了两年。这个来自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的学生,喜欢足球、武术、游泳。

和很多武汉孩子一样,殷西武上幼儿园时就学习游泳。4 年前的夏天,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第一次到汉江游泳。

前年,渡江节结束后,殷西武在父亲和一位叔叔的陪伴下横渡长江。从那时起,他就期待着能够真正参加渡江节。

今年,殷西武达到渡江节最低报名年龄。报名通道一开启,他就请父母帮忙报名,并顺利通过了 " 青春渡 " 方队的选拔。

" 非常兴奋,期待着这一天。" 最近,殷西武每天到汉江训练一个小时。他期待自己能够用最好的状态渡江,在长江的怀抱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享受运动的快乐。

6 年前,武汉渡江节设置了 " 青春渡 " 方队,选手最小的 14 岁,最大的 35 岁。王敏一直是 " 青春渡 " 方队的队长兼教练。

" 青春渡 " 方队的选手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有教师、医生、飞行员。他们学习、工作繁忙,但都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训练。王敏说,他们都热爱渡江节,热爱武汉这座城市。

3 年前,王敏参加个人抢渡赛游至中途感到疲惫,便采用仰泳打算放弃。" 王敏赶快游!" 江面上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

她抬头看到父亲正在救援船上给她打气。仰泳换成自由泳,她拼命向前游,最终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武汉人爱渡江,也爱看渡江。陈定方回忆,1965 年,满是泥滩野草的江边挤满热情的市民,为选手送吃送喝,甚至有人脱下自己的拖鞋递给光脚的泳者。

如今,昔日的防洪险滩蝶变为百里长江生态画廊。每年渡江节,长江大桥上、两岸江滩依旧人头攒动,万千目光追随江中健儿,共享这份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与豪情。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这里的人们与水抗争,又与水相容。两江三镇,江潮起落,激荡淬炼出武汉人不畏风浪、勇立潮头的英雄气概。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