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哈尔滨,地铁 2 号线太阳岛站 1 号口至极地公园入口的电扶梯上,经典的俄罗斯方块图形随梯运行 " 下落 ",仿佛童年游戏照进现实;扶梯口旁,复刻的摩洛哥舍夫沙万小镇蓝白相间,巷弄彩绘与北非原版别无二致。" 不用飞国外,在哈尔滨就能拍‘北非蓝城’,太值了!" 沈阳游客李萌翻着照片笑道。
这两处风格迥异的创意场景,共同为哈尔滨文旅的新图景增色。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影——哈尔滨极地公园。该景区一群 "95 后 " 年轻人以创意为笔,以青春视角书写着城市文旅的新活力,让每个平凡角落都绽放出吸引世界目光的光彩。
年轻视角:
从童年回忆到世界风景的创意密码
" 设计俄罗斯方块电梯时,我们总想起放学回家就抢游戏机的日子。" 哈尔滨极地公园运管部经理王惠敏笑着告诉记者,这支 "95 后 " 的新生代团队有 7 位成员,他们大多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 大家都认为,好的文旅景观不该是冰冷的建筑,而应是能让人放慢脚步、愿意分享、产生共鸣的瞬间。"
俄罗斯方块电梯的诞生,就源于一次团队的头脑风暴。王惠敏回忆,当时大家都在聊年轻人记忆里最鲜活的共同符号,有人突然提到俄罗斯方块就是不分年龄的集体回忆。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来了灵感——如果能让大家走在走路时就重温这种快乐,肯定特别有意义。随后,经过不断尝试,团队终于找到了电扶梯这个能完美复刻俄罗斯方块游戏中图形缓缓下落的场景。" 俄罗斯方块电梯 " 由此 " 诞生 "。王惠敏说,电梯自 6 月中旬开放以来,这里每天都有人打卡拍照," 有人甚至来回乘坐好几次,就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儿时的快乐 "。
摩洛哥舍夫沙万小镇的复刻,则是团队对 " 年轻人环球梦 " 的精准回应。" 我们注意到,很多年轻人都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才放弃出国旅游。那我们为何不把国外的小镇搬到哈尔滨呢?" 于是,团队成员们选取了最契合公园色调的摩洛哥舍夫沙万小镇,并翻阅了数百张小镇的实景照片,最终还原了蓝白街巷和标志性的几何涂鸦。
让王惠敏和伙伴们高兴的是,6 月份开放的 " 摩洛哥蓝色小镇 " 不仅成了哈尔滨现象级热门地标,更获得了摩洛哥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认可与官方关注。以此为起点,哈尔滨极地公园将携手摩洛哥国家旅游局开展系列深度文化交流合作,构建起两地双向互动的文旅合作新模式。
" 当有游客跟我们反馈,在小镇拍的照片被外地朋友追问‘什么时候去的摩洛哥’时,这种感觉太让我们骄傲了。" 王惠敏说。
长效赋能:
从 " 打卡热 " 到 " 四季旺 "
在极地公园年轻策划团队看来," 摩洛哥风情小镇 " 和 " 俄罗斯方块滚梯 " 创意项目的意义不止于 " 一时火爆 ",更在于为哈尔滨文旅注入 " 四季常青 " 的新元素。由此,他们正布局一系列 " 反哺计划 ",让创意持续点亮城市旅游图景。比如,7 月 14 日,全国首个多维感官沉浸式全景深海隧道将在哈尔滨极地公园开放。这条隧道融合了声光电技术和前沿设备,让游客穿行其中时仿佛真的潜入海底。同步开放的还有 " 水母世界 ",在这里不同品种的水母在光影中摇曳,将为市民和游客打造 " 治愈系 " 的沉浸式空间。
从 " 俄罗斯方块 " 的童年记忆,到舍夫沙万小镇的 " 异域风情 ",再到海底隧道的 " 深海奇幻 ",哈尔滨极地公园的年轻团队正在用创意改写传统文旅的定义——它不再是 " 走马观花 " 的打卡,而是 " 沉浸式 " 的情感共鸣;不再是 " 高成本 " 的远方,而是 " 触手可及 " 的当下;不再是 " 季节性 " 的热闹,而是 " 全时段 " 的精彩……
这些尝试,恰恰也是哈尔滨特色文旅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缩影:以游客视角捕捉需求,用创意降低体验门槛,让城市既有 " 国际范儿 ",又有 " 烟火气 "。正如哈尔滨极地公园 "95 后 " 策划团队所说:"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诗和远方不一定在千里之外,也可能藏在电梯的光影里,藏在街角的蓝白墙中。而这也是极地公园想要诠释哈尔滨文旅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实践。"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节永志 文 / 摄
" 哈报手机记者 ":王贵伟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