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汽车 昨天
BBA相继牵手中国智驾,是投降?还是反击的野心?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宝马中国宣布与Momenta 达成合作,至此,BBA 三家在智能化领域均完成了和中国企业的牵手。

如果说一个企业去合作还算是个人做法,但是组团完成了 " 统一操作 ",这是否能够被认为是 BBA 在智能领域向中国企业的 " 投降 "?

#中国智驾 " 扶贫 "BBA#

中国的智驾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算是到了第一梯队。

这其实和消费者对于智驾的态度有较大关系,中国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就算是频繁的接管,也会有很多愿意尝鲜的人去体验,尤其是目前城市 NOA 的使用频次,已经让高速领航成为智驾领域的 " 准入 " 入场卷。

而智驾要想发展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量的积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也只有中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所以海外车企要想快速在这一领域实现对国产厂商的追赶,选择并接受显然是车企的首选。

宝马与奔驰,在智驾领域都和 Momenta 共同协作,奥迪选择了华为,这些与 BBA 在智驾领域合作的供应商都算是中国市场智驾第一梯队的品牌。

有人评价这样的合作算是 " 好马配好鞍 ",确实,这是 BBA 弥补当下短板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这样的合作也不限于 BBA。

根据公开显示的数据,像 Momenta 目前已经和多家海外车企进行合作,比如日系的三家代表车企,丰田、本田以及日产,还有德国的大众集团,美系的通用公司等等,甚至国内车企当中上汽、比亚迪、广汽也都和 Momenta 相互合作打造产品,据悉目前已经有超过 130 款量产车进入市场。

而华为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这种 " 打包 " 的形式,车企方面基本上在硬件上做好支持,二者就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BBA销量失速,不在于新能源转型 #

当 BBA 这样的传统车企选择与中国智能解决方案厂商拥抱,是否能够帮助其扭转在国内市场下滑的趋势?智能短板的补齐是否是追赶自主品牌上升势头的良药?

先来看 BBA 在近期的销量表现,以 2024 年全年数据为例,奔驰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 7%,是三个品牌当中下滑最少的,销量为 68.36 万辆;其次是奥迪,其 2024 年销量为 64.9 万辆,同比下降 10.9%;而宝马集团全年销量 71.45 万辆,同比下降 13.4%。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 年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1797 万辆,同比增长 23.1%,销量占有率为 65.2%,较去年同期上涨 9.2%,更重要的一点是,2024 年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 473.8 万辆,同比增长 2.3%。

有人可能会说,传统车企在近几年的状态主要是因为转型阶段的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电动化的低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放在初期可能能体现出正确性,但是就当下转型的稳定期来看,新能源转型慢对于传统车企的影响要小于智能化的推进速度。

对于 BBA 来说,电动化车型的销量占比在其销量结构当中本就是少数,20% 的数量对其来说基本上已经是极限,而且就目前整体新能源市场当中此前被认为是过渡技术的增程、插混,在如今的市场正在成为车企与消费者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相反,现在消费者群体当中一提到传统豪华品牌,很多年龄比较小的消费者会提到一个问题,现在豪华品牌拿得出手的可能就是氛围感的营造,但是智能配置极为薄弱,而这一点则是当下很多消费者眼中的新豪华配置。

中国的中高端市场当中,此前一直是 BBA 的拿手好戏,但是随着中国车企在转型以及智能化领域的断层式领先,天平逐渐倾斜。传统车企在造车经验上面的积累慢慢在消费者群体当中失去了吸引力,但是智能化领域的智驾、座舱等全新事物却开始帮助这些品牌从 BBA 的嘴里抢下蛋糕。

但是一个扎心的事实却是,BBA 这些传统车企其实早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发,期间由于自身目的的不坚定,以及受到市场的影响等因素,其智能化的研发进度一直没有实现真正的开花结果。

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推进的背景下,BBA 为首的传统车企在市场当中相继折戟沉沙。

再不跟上智能化的脚步就真的要完蛋了,这是 BBA 所面临的一大困境。所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一个补齐智能化短板的操作路径,这是传统车企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全面拥抱中国企业是否会被看作是 " 投降 "?也不能下这样一个结论,因为这些车企所做的,更像是在创造一种 " 区域限定 " 产品。

#死磕不如审时度势,高效才是 BBA最终解 #

外资车企这几年在转型道路上的操作其实算得上 " 饱经风霜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BBA 自身也是在做自己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比如奔驰的 L4   级自动驾驶车队在欧美和亚洲的主要市场陆续落地。

但是反观中国市场,这些没有办法落地的智能化是没有意义的,此时死磕自己的研发成果对于市场来说也不会有太多积极的预期,而且现在给消费者画饼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别的品牌已经把饼喂到了消费者的嘴里。

所以说,对于 BBA 这些传统车企,效率才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到之前一些车企提到的 " 灵魂论 ",进而去质疑 BBA 的产品究竟是自身的豪华还是智能厂商赋予的 " 新豪华 "。

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说,这样的担忧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很简单,如果市场份额都被吃掉了,留着灵魂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针对这一点,这些汽车圈的老油条自然也是有所考量,从各个厂家所公布的信息来看,我们也能够看到 BBA 的一些小心机,如果结合前面灵魂论的定义,现在 BBA 也没有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

像宝马这一次在智驾上面和 Momenta 进行合作,但是目前智能领域的产品并不是智驾一个,像智能座舱、软件生态也是当下主流的智能化产品,对此我们发现,宝马在智能座舱上面选择了阿里,在今年上海车展当中展示的用车专家以及出行伴侣便是二者合作的产物;而生态则选择了华为,比如   HiCar 以及数字钥匙。

很 " 聪明 " 的一个做法,与其说是全面拥抱中国本土企业,更像是一种筛选与优势的选择。同时这一做法基本上是基于几个原则。

首先,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接受度,比如生态层面,国内厂家里面华为毫无疑问已经坐上了头把交椅,而且针对一些用车人群,华为的占比相对来说更高,而且未来不管是市场的支撑,还是相关领域的扶持,可能都将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今在智能生态领域选择这一合作,后续获奖迎来更广的受众。

其次,成本的把控。BBA 就算自身的定位是传统豪华品牌,但是如今所面临的也是价格战这一不可避免的大环境,目前,BBA 已经有很多产品加入到价格战当中,而且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旦参与进来之后就难以从中脱身。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成本进行把控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智能驾驶为例,这其实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那么像奔驰、宝马之所以选择和 Momenta 合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成本更低。

Momenta 在智驾领域所走的路线其实很明确,通过更低的成本来形成量的积累,进而让二者进行有机的循环,比如生态开放的模式,再通过 L2 产品通过数据采集进行训练,进而逐渐支撑起来 L3、L4 这样更高级别的智驾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车企都选择和其进行合作的原因,BBA 其实也知道,未来智驾这条路上最终会筛选出来更少的供应商,那么如今以成本作为优先级,并且可靠性、安全性都能够得到保证的产品必然会被优先选择。

那么结合以上几点,再结合了群众基础、成本优势以及产品力支撑这些点之后,最终得到的就是一个能够更快上车的智能解决方案以及产品的卖点,BBA 也知道,现在的市场如果不能用最高的效率拿出产品,品牌层面的优势以及所谓的技术积淀便会被逐渐吞噬。

#真正的竞争,或许刚刚开始 #

结合前面所说,一个 " 快 " 字,才是目前 BBA 所追求的最终解决方案,而且这对于其帮助也是最大的。

相对于 " 投降 " 论,这更像是 BBA 琢磨明白了在中国市场应该怎么做,在智能化的路径上,各家品牌似乎将来到同一起跑线,或许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车企是否能够在中高端产品上干掉 BBA" 这样一个问题才会迎来最终的答案。

所以,现在这个阶段,看到 BBA 的这些做法,如果将其定义为向中国智驾 " 投降 ",这样的结论还是尤为尚早,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国新生中高端产品与 BBA 之间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iDailycar】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