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桂山蜘洲岛海域,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
" 格盛 1 号 " 巍然矗立。
劲风疾浪中,
只见无人机自平台腾空而起,
精准向 3 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投撒饲料,
章红鱼群争相跃出水面
——这是珠海首台
正式产业化运营的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
更是珠海以 " 装备革新 "
激活 " 耕海牧渔 " 活力的生动缩影。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涵盖从 " 一粒种 " 到 " 一条鱼 ",从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到用海管理等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链条协同发力。除了要有出色的 " 芯 " ——种苗,更离不开强大的 " 器 " ——先进的养殖装备。
今年 5 月,现代化海洋牧场 " 标准海 " 样板区(隘洲)项目在珠海万山隘洲海域正式投产,通过规模化养殖,全流程智能化精准投喂,预计年产海鱼 2500 多吨,年产值超过 9000 万元。
" 标准海 " 样板区。梁冠贤 / 图
该项目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采用 "1+N" 集群式养殖模式,以伶仃牧场 1 号为中控平台,伶仃牧场 2 号、3 号为主要养殖单元,并配备 30 个 90 米周长的重力式网箱,总养殖水体达 24.5 万立方米。在这个海上牧场 " 样板间 ",养殖企业可以实现 " 拎苗入住 "。
" ‘伶仃牧场’系列网箱采用矩形柱稳式座底设计、锚泊定位系统、半潜式抗风浪结构等关键技术,装备设计寿命 30 年。此外,通过风力和光伏发电提供能源供给,实现了零碳、无人值守。通过平台自动化投料系统与重力式网箱无人机投喂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精准投喂。"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提速。从全国首座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海智能养殖平台 " 珠海琴 ",到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 " 湾区伶仃号 " ……一项项 " 海工利器 " 不仅将珠海推向广东深海养殖装备规模前列,也让 " 蓝色粮仓 " 的产能天花板不断抬高。
" 湾区伶仃号 "。梁冠贤 / 图
这些装备标杆的背后,得益于珠海 " 耕海牧渔 " 的率先布局,也离不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的厚积薄发——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珠海不仅能自主设计建造桁架式平台、重力式网箱,还在智能控制系统、零碳能源供给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这份产业雄心,根植于珠海海洋经济的强劲底气:2024 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 " 蓝色动能 "。省委对珠海提出 " 做足海的文章 "" 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 等要求,更让珠海明确了方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不仅是产能提振,更是发展范式的跃迁。
前不久,珠海高规格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 " 海上新基建 " 部署推进会,旗帜鲜明提出要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建设 " 海上新基建 " 为牵引,珠海正加快构建 " 五个三 " 工作体系——以信息、融合、创新 " 三类设施 " 为支撑,以园区、港区、城区 " 三区互促 " 为路径,以教育、科技、人才 " 三位一体 " 为抓手,以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 " 三产联动 " 为引擎,以海洋、海岛、海滨 " 三域共治 " 为核心,系统擘画海洋经济发展蓝图。
" 伶仃牧场 "。梁冠贤 / 图
与此同时,珠海正着力打造 " 四通一联 " 海洋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就包括未来海洋牧场建设。珠海将在 " 蓝色粮仓 " 的产储销配全链条发力,建设海水鱼种苗繁育基地、深远海定制化功能饲料基地、大型智能养殖工船、桁架式深海养殖平台、洪湾渔港数字交易平台,预计 2025 年底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 150 万立方米。
《珠海市激活 " 蓝色动力 ",促进海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征求意见稿)》也抛出 " 真金白银 " 的支持:对海洋企业技术改造最高奖励 2000 万元,支持 " 上岛下海 " 场景创新,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等关键技术。
作为全市唯一在海岛设有网点且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金融机构,为促进深远海养殖、海洋工程装备、海产品交易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 " 百千万工程 " 海岛新样板,珠海农商银行下辖桂山支行、万山支行、外伶仃支行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更为海洋牧场、网箱养殖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守护蓝色金融的坚强堡垒。其中,聚焦海洋牧场、冷链基地等海洋产业,推出涉海特色金融产品 " 农企振兴贷 "" 捕捞渔船担保贷 "" 美丽鱼塘贷 " 等,截至 7 月末,累计发放涉海贷款近 30 亿元。
伶仃洋的浪潮奔涌向前,
一幅 " 耕海有术、牧渔有方 " 的
熠熠图景正在珠海绘就,
为全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提供
可复制、可推广的 " 珠海方案 "。
珠海传媒集团 钟夏 / 文
阳紫微 / 编辑
胡洁婷 / 责编
王近夏 /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