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战略解读 08-31
震慑宵小!俄中首次日本海联合潜艇巡逻震动印太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中国与俄罗斯在日本海开展首次联合潜艇巡逻,是两国海军在国际法框架下开展的正常军事合作,旨在提升双方海上协同应对安全挑战的能力,为维护印太地区和平稳定注入积极力量。此次合作既符合中俄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本质,也顺应了当前复杂安全环境下各国加强务实安全合作的客观需求,绝非外界炒作的 " 军事同盟 ",更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从行动背景来看,此次联合巡逻是 " 海上联合 -2025" 演习的延伸环节。作为中俄年度例行军事演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演习在海叁崴及日本海海域举行,中方派出 " 乌鲁木齐 " 号驱逐舰、" 西湖 " 号潜艇救援舰及 " 长城 210" 号潜艇等装备参演,全程严格遵循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充分体现了透明、开放的合作态度。其中," 长城 210" 号潜艇作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装备的代表,具备先进的隐蔽性与续航能力,此次水下潜航行动是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训练水平与装备性能的正常检验,完全属于主权国家的正当国防权利,任何国家无权干涉。

从合作定位来看,中俄海军合作始终坚持 "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 原则,此次联合巡逻也不例外。中方参与行动的核心目标,是与俄方共同提升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例如联合搜救、航道护航、应对水下安全风险等。双方在巡逻中测试的水下协同、声学识别、联合救援等科目,均服务于维护海上通道安全与人员生命安全的实际需求,与某些国家渲染的 " 军事扩张 "" 威胁地区稳定 " 毫无关联。事实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此次合作正是为了增强地区安全架构的韧性,为印太地区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框架提供实践支撑。

从装备与战术角度而言,中国海军参演装备的性能与运用,充分体现了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导向。" 长城 210" 号所属的 " 元 " 级潜艇配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其设计初衷是提升水下续航能力以更好地执行近海防御与护航任务,而非所谓的 " 攻击性平台 ";该潜艇搭载的 " 鹰击 -18" 巡航导弹,主要用于反击敌方水面舰艇对中国近海及海上利益的威胁,具备鲜明的防御属性。在此次巡逻中,中方潜艇与俄方 " 沃尔霍夫 " 号潜艇形成的协同模式,本质是双方在防御战术层面的交流借鉴,旨在提升共同应对海上安全挑战的能力,例如联合防范水下不明目标、协同保护海上基础设施安全等,完全符合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正当需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海军 " 西湖 " 号潜艇救援舰的参与,凸显了中方对海上人员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国际海上救援合作的积极态度。此次行动中,中俄双方演练联合潜艇救援科目,建立相互救援保障机制,不仅降低了潜艇作业的安全风险,更为未来开展国际海上救援合作积累了经验。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海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某些国家将军事合作标签化为 " 危险对抗 " 的片面解读形成鲜明对比。

从地区安全影响来看,此次联合巡逻向外界传递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立场。对日本而言,中国始终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此次巡逻区域虽邻近日本周边海域,但完全位于国际航道及公海相关海域,中方严格遵守国际法关于航行自由的规定,未对日本主权与安全构成任何威胁,日方应摒弃冷战思维,以客观理性态度看待中俄正常军事合作。对美国而言,中国尊重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合理安全关切,但坚决反对其以 " 维护霸权 " 为目的,在地区拼凑军事同盟、加剧阵营对抗的行为。此次中俄联合巡逻,本质是对地区安全失衡的必要回应,旨在推动形成 "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 的安全观,而非挑战任何国家的正当安全利益。

对中国自身而言,此次行动也是提升海军现代化建设水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实践。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与海上通道安全需求的上升,中国海军需要通过务实合作提升远海行动能力,以更好地保护中国公民与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应对海盗、海上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通过与俄罗斯海军的交流,中国海军可借鉴其在潜艇作战与海上协同方面的成熟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防御体系,为维护中国近海安全与全球海上战略通道稳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面对某些国家对此次合作的过度解读与恶意炒作,中国始终保持清醒与克制。中方一贯主张,各国的安全应该是共同、不可分割的,印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需要所有国家共同维护。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俄罗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军事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与地区各国的安全对话与合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冷战思维,为构建印太地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格局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