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虎财经 前天
罗永浩“熬面”,拯救方便面的“中年危机”?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九年熬一面。

" 九年磨一面 ",到底是什么味?近日,久违直播间的罗永浩再次现身幕前,在康师傅抖音直播间中端出了 TBT 这碗 " 特别特鲜泡面 "。

过去两年,罗永浩一直颇为低调,用他自己的说法是要 " 最后一次创业 "。一直到今年,其才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包括跟百度直播合作、重回播客赛道和李想对话。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深耕科技赛道时,他却突然端出了一碗泡面。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碗和康师傅联名的泡面,专属组合在 2 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开售 1 小时就拿下 280 万销售额,外界不得不再一次感叹罗永浩 IP 的号召力。

不过,消费者却似乎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质疑罗永浩做面,更像是噱头;有人调侃罗永浩是行业冥灯,做啥啥不行。

毕竟,当下的方便面市场不仅非常成熟,甚至已经 " 熟透 " 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方便面已逐渐被边缘化,即便康师傅端出了 " 罗永浩联名款 ",但消费者真的会愿意为了情怀和噱头买单吗?

方便面江湖 " 大变天 "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显示,2020-2023 年,中国市场消费量锐减 40 亿包,2025 年第二季度,全行业销售额同比下滑 8.9%,衰退速度仍在加剧。

在这背后,是中国消费者饮食需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2010-2012 年间," 百团大战 " 打得火热,美团、聚划算等团购企业通过补贴、广告战等方式进行激烈竞争,外卖模式开始萌芽。

此后,随着线上外卖的崛起,国人的饮食习惯也被彻底改变,品类众多、丰俭由人的外卖,开始取代方便食品在大众心中的位置。根据《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卖市场每扩张 1%,方便面消费量便萎缩 0.0533%。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原本在长途旅程中备受追捧的方便面,也日渐边缘化。近期,# 广州东站下架站内商店泡面 # 登上热搜,在此之前,已有多地高铁站内商店停售方便面,高铁是否应该 " 去泡面化 " 一直都是网友争议的重点。

毕竟,在以往以绿皮车出行为主的时代,方便食品选择较少,方便面凭借便携、易泡等特点,几乎成了长途出行的 " 标配 "。但如今高铁已经普及,点餐方式也更加便捷,方便面反而因为味道大、汤汁多等不便因素,渐渐被乘客主动 " 淘汰 "。

最后,传统方便面 " 不健康 " 的标签已经根深蒂固,像 " 吃一次方便面,肝脏要解毒 32 天 " 之类的谣言时不时在朋友圈热传,大众也早已懒得分辨真假。

而且,尽管方便面市场涌入了不少新品牌,但普遍通过代工模式入局,存在产品创新滞后、口感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消费者索性将目光投向自热食品、火腿肠、速食粥等其他品类。

方便面巨头的财报也揭示了市场现状。今年上半年,康师傅依然是方便面 " 一哥 ",但收入规模同比下滑 2.7%,方便面销售额同比下滑了 2.5%;统一方便面业务依然保持增长,但近年增速也有所放缓,2022-2024 年,统一方便面业务的增速分别为 17.9%、9.6%、2.6%。

(图:康师傅 2025 中期业绩演示材料)

" 后起之秀 " 白象跻身市场前三,但今年的增长势头也有所放缓。根据马上赢数据,过去两年,白象在方便面类目中的市场份额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但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销售额的增速开始放缓。

方便面市场 " 前三 " 尚且如此,中腰部品牌的压力则更大了。今年上半年,日清食品股东应占溢利为 1.57 亿港元,同比减少 7.35%;阿宽食品则出现营收、利润双下滑,归母净利润 1984.8 万元,同比减少 30.54%。

三只松鼠、麻六记等跨界玩家,虽然凭借话题营销掀起了不小的市场声量,但它们的核心目标并非抢占方便面赛道的现有份额,而是对产品生态的补充,在规模上也难成气候。

随着方便食品、外卖代餐的选择日渐丰富,曾经飘香于绿皮火车、大学宿舍和加班工位的方便面,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方便面巨头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各路玩家 " 各显神通 "

过去几年,方便面企业开始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争夺和营销升级等方式,来争夺有限的市场。

首先,产品创新成为突破口。一则是口味创新,比如白象的香菜面、折耳根面;康师傅冰红茶味红烧牛肉面;日清的抹茶泡面等。二则是工艺升级,比如康师傅与罗永浩联名的 "TBT 泡面 " 使用了单篓煮工艺,通过冲泡就能让方便面实现 " 现煮感 "。

子品牌策略也是常见的打法。康师傅凭借稳固的品牌认知基础,以 " 高端化 " 为切入点突破增长瓶颈,推出了罗永浩联名 "TBT 泡面 "、高端线 " 御品盛宴 " 等,单价普遍在 10 元左右;今麦郎则选择反向向下,针对低线市场推出 " 一桶半 "、" 一袋半 " 等大份量产品,主打量大价低。

然而,并非所有创新都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例如康师傅的高端化之路就不好走,近年,其不仅推出了一系列高端产品,桶装面的建议零售价也由 4.5 元调整至 5 元。但根据康师傅 2025 年半年报,其高价袋面的业绩跌幅最为明显,销售额同比减少 7.2%。

在消费者看来,方便面品牌虽然推出了不少高端产品,但无论是口感、味道都跟传统产品没有太大区别,价格却跟外卖快餐差不多,还不如吃一口热乎饭。此外,只卷口味,不卷工艺的创新也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甚至吐槽方便面新口味像 " 黑暗料理 "。

因此,要让消费者接受贵价方便面,品牌必须打破 " 高端 = 涨价 " 的认知误区,将对口味、工艺、品质等方面的探索作为 " 长期功课 ",真正用价值匹配价格。

其次,渠道变迁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契机。过去十年,方便面市场的销售渠道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交通、校园、工地渠道随着时代的步伐渐渐式微,短视频、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硬折扣等渠道则取而代之。

在线上市场,白象是最经典的例子。其抓住疫情后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的红利,通过短视频、直播、种草推广等方式,快速触达年轻消费者。目前,白象抖音旗舰店粉丝数达 512.6 万,远超康师傅、统一等品牌。

在线下市场,社区团购、硬折扣店等渠道的崛起,使得传统货架的话语权被不断分流。不仅如此,背靠雄厚资本的新兴渠道在终端定价上更为强势,导致经销商面临显著的压价压力,不仅渠道价盘的稳定性被打破,其自身利润空间也随之大幅缩减。

今年上半年,康师傅的经销商数量较去年底减少了 3409 家。相较之下,三只松鼠、鸣鸣很忙等零食品牌则凭借代工模式和价格优势,成为新兴渠道中的   " 香饽饽 "。

最后,营销推广则成为最大的变量。白象的公益营销、麻六记的直播营销恰好代表了两种极具代表性的 " 破圈路径 ":前者靠价值共鸣建立品牌长期信任,后者靠场景渗透快速撬动短期销量,这也折射出当下消费者需求与市场传播逻辑的变化。

如今,康师傅联手罗永浩推出联名款 TBT 泡面,显然也有打破传统推广套路的用意,通过罗永浩的人格化 IP,将产品功能与用户日常需求深度绑定,既避免了传统广告的生硬感,又能像麻六记一样快速撬动短期销量转化。

罗永浩这碗面 " 香 " 吗?

这一次,罗永浩从 " 科技赛道 " 转向 " 泡面赛道 ",也被视为拉了康师傅一把。8 月 20 日,罗永浩发了一条 " 泡面创业 " 预告片;次日,谜底被揭开,TBT 泡面的广告视频正式上线;8 月 21 日,罗永浩直接在康师傅抖音直播间开卖泡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不过,尽管 TBT 泡面 " 首战告捷 ",但在少了罗永浩的加持后,TBT 泡面的销量增速明显慢下来了。据《BUG》栏目统计,在 22 日的直播间中,TBT 泡面三小时仅卖出了 3000 余单;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最高一家为 200 单,其余多数为十余单。

罗永浩 " 九年磨一剑 ",但要将这种爆发性能量转化为方便面行业的新动能,恐怕并不容易。

一则,方便面市场增长放缓,在短期内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单凭一款单品想要改变这一趋势,也并不现实。二则,罗永浩 IP 的最大价值在于 " 成长性 ",若其无法深度参与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将难以对产品的持续营销和价值延伸提供支撑。

如果说罗永浩只是打了一枪 " 响炮 ",那么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不爱吃方便面的当下,到底谁才能真正挽救市场?

从各大方便面巨头的转型动作来看,它们早已察觉市场变化,但要真正触达消费者需求、实现市场的有效激活,现有策略还需向更细化的层面深耕。

首先,切入当下消费者更青睐的新消费场景,通过场景化营销精准匹配不同人群的细分需求。针对户外露营场景,可以推出方便收纳的小袋包装,比如康师傅 mini 迷你桶系列;针对健身轻食人群,可以考虑搭配蔬菜包、鸡胸肉料包,提出营养成分更高的产品。

其次,从消费者口味变化入手。根据《2024-2025 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发展及消费洞察报告》,健康型产品增速超传统品类 3 倍,低脂、低盐、 高纤维等标签成为消费决策关键因素。

因此,方便面品牌也纷纷从原料、配料、工艺等方面着手,通过酶解技术减盐、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用魔芋代替面条等,实现低脂、低盐、0 油炸等品质升级。比如阿宽推出了主打低脂、低卡的魔芋凉面、魔芋凉皮;五谷道场的非油炸黑荞麦面等。

最后,渠道创新也不可或缺。目前来看,方便面品牌也在积极尝试与新兴渠道合作,颠覆传统的经销模式。比如康师傅推出的山姆限定牛肉面、罗永浩联名版泡面;白象与盒马合作推出了渠道定制香菜面等,都是渠道创新的尝试。

不难看出,方便面行业正经历从 " 饱腹 " 到 " 好吃、健康、有趣 " 的品类进化,想要真正打动消费者,就要跳出传统行业产品迭代的逻辑,加入对即时消费场景、不同人群饮食偏好、新零售消费渠道等维度的创新思考,才能重新定义 " 即时饮食 " 的价值。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