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09-02
宽街夜话:在百年老街“秘境”,打捞哈尔滨的“未完成故事”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哈尔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秋夜晚风里," 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 " 的宽街花园内,亮起了金黄色的夜灯。圆桌旁围坐的观众捧起茶盏,线上直播的弹幕里跳着 " 原来哈尔滨的夜晚可以是这样的 " 的惊叹——上周末晚八时许," 宽街夜话 " 首期现场,东和昶 1917 的主理人宋兴文和创意城市实验室的两名主持人,共同聊起他与老建筑的岁月之约,聊起那些被时光藏起来的城市往事。

走进百年老街 " 秘境 ",

寻找城市间有故事的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将家国、生活、礼序,融入一方庭院之中——院落文化,生根在中国人的心境里,成长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情结。

谈及在东和昶 1917 的宽街花园中打造宽街夜话这一文化 IP 的初衷,宋兴文坦言,是因为自己有很深的 " 院子情结 "。这种情结,始于每一个和他一样生于老道外的童年记忆:夏夜里,孩子们搬个竹床在院儿里纳凉,邻居摇着蒲扇唠着家长里短,连院子里的风里都飘着几家邻居炖菜共同的香气……对从那段记忆走过来的几代人来说,那是生活中最本真的浪漫——不是繁华街道的霓虹灯,是巷子里的烟火气,是老建筑里藏着的 " 活的历史 "。

正因为这种情结,宋兴文对哈尔滨的夜晚有了 " 不一样的观察 ",在他看来,随着哈尔滨文旅的火爆,天南海北而来的游客涌向中央大街,让这条百年老街更加充满活力与烟火气。而当夜晚九十点钟,白天的喧嚣散去,月光与金黄色的灯光洒在面包石上,百年老建筑的清水红砖泛着温润的光——这是他眼里的 " 老街秘境 ":" 哈尔滨的夜晚有魅力,更有一种魔力,就是此时此刻,是喧嚣之后,一座城市的宁静与沉淀。"

这同样是独属于哈尔滨的浪漫——因此,在距离中央大街仅 60 米的宽街花园,宋兴文在东和昶 1917 做一个 " 宽街夜话 " 文化 IP:选在百年老建筑的庭院里,线下免费围坐,线上同步直播。" 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哈尔滨百年生活方式也是这样,属于宽街的故事刚刚开始——不用挤景点,不用赶行程,是大家坐下来听听故事,一样可以触摸到城市的肌理。"

" 夜话 " 的核心,在宋兴文看来,更多是 " 相遇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有趣的灵魂,是这个城市中有故事的人,都可以被邀请进宽街夜话。大家一起坐下来,在周末的夜晚同频共振。哪怕是碎片般的喜悦和记忆,多年后想起来,依然会记得:哦,那年秋天很难忘,在东和昶的院子里,在老建筑的怀抱里。

不想做 " 独行者 ",

老建筑活化并不是 " 小众命题 "

关于宽街夜话的首期选题,宋兴文想了很久。不选 " 宏大的文化命题 ",不一定是多么 " 有名的嘉宾 " ——他迫切想把自己和东和昶 1917 的相遇,分享给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 我不想成为一个独行者。" 他说," 老建筑活化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拯救’,是每一个愿意为它‘停住脚步’的人,都可以接住的命题。"

宋兴文回忆起自己和东和昶的缘分:从前,他很少注意到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后来因为每天去做核酸检测,他才注意到检测点旁的这栋楼:被一层黄色涂料蒙着,如蒙尘的史书,却让他 " 莫名心动 "。当时,小楼里住了十几户人家。不到一年时间,宋兴文先后租下 3 户老屋。当宋兴文试图联动整栋楼活化,想说动其他住户,被一口回绝。

2023 年 11 月,专业机构一纸鉴定的 D 级危房,让先期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宋兴文,一时间陷入两难,却也为他带来转机——几个月后,其他业户与他陆续达成协议。尽管成本要翻数倍,宋兴文还是决定放手一搏,引用专业团队,仅不到两个月时间,将 D 级危房加速解危为 B 级。

那两个月,他成了工地的 " 泥人 ":天天泡在脚手架间,在工人们从墙缝间抖出的 1917 年尘土中,展开一场又一场空间想象的头脑风暴。这座包括 14 户老屋在内、总建筑面积 700 多平方米的老建筑,给了一直以来 " 内心蠢蠢欲动 " 的宋兴文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也让他 " 把从前的遗憾与尝试,尽可能发挥出来 "。

在夜话分享中,宋兴文回望那段过去——东和昶 1917," 其实是随着老建筑的拯救与修缮,一点点‘生长’出来的 "。

在宽街夜话中重新打开自己 " 从兴趣到坚持 " 的心路历程,是因为在哈尔滨文旅爆火的当下,包括黄房子、巴洛克,在宋兴文看来,都是因为老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需要更多人 " 穿越时光隧道 ",去挖掘更多历史,去唤醒。宋兴文希望唤起更多共通,同时他认为,老建筑活化,不一定要以收藏很多文物、老物件和古董为前提。" 只要尊重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与格局,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和审美优势,把喜欢的内容装填进去,这并不冲突,而是在新的时代,焕发老建筑更多生机。"

用 " 夜话 " 让老建筑发声,

融合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

在宋兴文看来,老建筑不是装着老物件的 " 标本盒 ",他希望东和昶既保有百年老建筑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有 " 当下的呼吸 "。在东和昶 1917 的文化复合体打造中,不止 " 修缮一座旧楼 ",而是要为这座老建筑注入新的艺术肌理。这种 " 肌理 ",藏在 10 个融合业态的 " 巧思 " 里,藏在 " 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 中,如今也藏在宽街夜话的 " 沉浸式体验感 " 里。

在夜话分享中,他提到了最近完成两场公益艺术展的门洞画廊。在他研究百年老建筑的过程里,他认为门洞并不是普通的建筑通道,而是哈尔滨百年 " 中西交融 " 的空间密码。修缮时,他特意保留了东和昶门洞的原始格局,将这个通往东和昶庭院内的通道打造成开放式人文艺术小展空间," 这并不是怀旧,是要告诉市民和游客,这个门洞本身就是老建筑‘活’的证据。"

现在,他把门洞变成了本土艺术的 " 展示台 "。首展选了哈尔滨两位青年艺术家的先锋艺术作品,第二次艺术展的作者是孤独症等特殊群体的画作。打破高雅艺术的 " 距离感 ",他希望把艺术融入老建筑的 " 骨骼 " 里。在东和昶,这就是艺术,不是挂在美术馆里的,是 " 生长 " 在老建筑里的。

现在,宋兴文希望将宽街夜话打造成东和昶 1917 的文化 IP,为的是 " 让老建筑的发声,更加主动一些 "。" 夜话是‘引子’,是要让大家在这里停下脚步,坐下来,听一听故事,摸一摸门洞老建筑的墙……和老建筑的生命力产生心灵交互。" 他说,这是关于老建筑的 " 当代话 ",也是哈尔滨的 " 新故事 "。

首期宽街夜话结束时,已过晚上十点钟。宽街花园里的灯光更暖了。有人在门洞画廊中留连,有人在宽街花园里听音乐……

每个人

带着自己的故事

在这栋老建筑里找到 " 自己的位置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佟波   记者:王坤 / 文 / 摄 / 视频

编辑:刘奕萱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