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不越界、喝彩不扰民;餐食有序投放,体贴不浪费;跑友互拍照,道一声再约 " 尔滨 " ——
哈马,尽现哈尔滨文明城市底色
这是一场城市的狂欢,来自不同地方的 3.5 万名跑友,相约美丽的松花江畔,展开速度与激情的较量。这是一场文明的盛宴,当赛场两侧自发形成的助威团呐喊声此起彼伏,志愿服务细致入微,赛事组织井然有序,竞速精神与文明互动…… 2025 哈尔滨马拉松(哈马)早已化身为一场由跑者、市民、志愿者与城市管理者共同谱写的一幅文明画卷,尽现哈尔滨文明城市底色。
哈马博览会:
跑友 " 还未开跑 心中已暖 "
作为哈马前奏曲的博览会,不仅是跑友们领取装备、感受赛事氛围的必经之地,更成为展现城市文明与跑者风采的一扇明亮窗口。
资料片
在冰雪大世界,一踏入博览会场馆, 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喧闹与拥挤,而是井然的秩序。清晰的指示牌、分隔明确的通道、以及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共同构筑了一条高效而流畅的流水线。领取参赛包的过程出乎意料的迅速,从身份核验到装备领取,各个环节衔接紧密,志愿者们业务熟练,脸上始终挂着真诚的微笑,一声声 " 祝您比赛顺利 " 的问候,让每一位跑者还未开跑,心中已暖。
在各大展商区域,参观者耐心地排队参与互动活动,体验新产品,领取小纪念品。即使是最受欢迎的展位,队伍也排得整整齐齐。人们低声交谈,互相分享着对比赛的期待,遇到喜欢的展品,也会礼貌地询问一旁的工作人员,整个会场氛围热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跑友在试用一款新型运动耳机后,细致地向工作人员反馈体验,展商则一一热情回应,二者专业认真尊重的态度,正是博览会 " 文明 " 二字最生动的体现。
现场,记者看到很多跑友,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独自一人,虽然素不相识,但大家都纷纷主动充当起 " 摄影师 " 的角色,帮助不相识的跑友在背景板前留下纪念性的瞬间。" 您好,需要帮您拍一张吗?"" 我来帮你们拍一张合影吧!" ——这样的话语温情又动人。拍完照片后,跑友们还会相视一笑,互道加油。他们之间瞬间建立的信任与善意,是体育精神最好的延伸。
环保意识,也深深融入在观展的细节之中。大多数跑友都自备了背包或手提袋,将领取的宣传册、试用品等妥善收好,地上几乎看不到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场馆内垃圾桶设置合理,分类清晰,大家都自觉遵守。许多展商也积极响应环保理念,提供的试饮杯多是可降解材料,并将宣传材料的发放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赛场外:
助威团 " 加油不越界 喝彩不扰民 "
7 时 30 分当起跑枪声响起,哈马参赛者们像箭一样冲出起点。与此同时,场外两侧的观众 " 加油 " 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加油!"" 坚持住!"" 你是最棒的!" 赛道两旁,市民们的呐喊声,汇聚成最动听的城市助威曲。他们中有原道而来的老人,有挥舞着国旗的孩子,还有特意停下脚步为跑者鼓劲的游客,更有以团队为主的助威团。
赛场外观众热情为哈马运动员助威
加油不分国界。9 时 32 分,首位外籍运动员跑过冰雪大世界过街天桥路段,身着蓝色志愿服的观众们立刻挥舞起五星红旗,齐声为他鼓掌加油。来自松北新区第三小学的小朋友们则组成了 " 小小助威团 ",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踮着脚尖挥舞手臂,用稚嫩的声音高喊:" 加油、加油!" 现场记者注意到,加油不越界、喝彩不扰民,是每一位坐在路边鼓掌人和助威团人的素养。面对跑者跑来,呐喊声中他们给出的是喝彩和鼓励。
热情观众助威
而哈马赛场氛围营造更是精彩好看。在不同赛段,市民用自编自演的舞蹈、演奏为运动员鼓劲。在松北大道赛段,来自非洲鼓协会的 8 位舞者,穿着印第安服装,手拿弓箭和猎叉等道具,每当运动员跑过来时,他们就挥舞手中的道具,敲响非洲鼓,有节奏的鼓点契合跑步的节奏,让运动员跑起来顿感轻松,也不会影响旁边的观赛群众。
资料片
哈马赛场外的助威观众除了本地热心市民外,很多都是哈马运动员的 " 亲友团 "。来自河北的 8 岁女孩娜娜和姐姐为妈妈助威。娜娜说:" 我们不但要为妈妈加油,还要为每一个运动员加油 "。10 时 20 分,孩子们远远地看到妈妈奔跑而来,高兴地欢呼起来,并与妈妈合了影,将这难忘时刻留在了跑道上,留在了哈尔滨。在场的观众和跑动的运动员都鼓掌祝福,掌声里不仅有对亲情的感动,也传递着文明的温度。
志愿服务:
专业细致 " 无痕服务 "
数千名志愿者,如同最精准的齿轮,保障着这场盛大体育狂欢的顺畅运转。从破晓前的准备,到烈日下的坚守,他们用真诚的微笑、精准的服务和嘶哑的嗓音,构成了赛场最可靠的背景板。医疗人员时刻待命,警察交警忠诚值守,他们的专业与奉献,是所有跑者最安心的依靠。
比赛结束后志愿者有序引导运动员出场
" 今天哈马比赛,游客和运动员肯定多,咱们既要服好务,更要展现咱们城市文明风采!" 哈尔滨爱心志愿者协会会长、" 中国好人 " 王继辉早晨 6 点半就带着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的 23 名志愿者来到地铁 2 号线站点,有序为观赛游客指路,减少站点拥挤,缓解交通压力。
组委会为运动员准备的免费接驳车
9 时许,预计运动员即将经过冰雪大世界路段,王继辉又带领 10 名志愿者,推着 4 辆装满物资的超市手推车,车上的满载脉动、可乐、矿泉水、香蕉、葡萄、点心,还有 10 多个大西瓜,都是爱心商家捐赠的运动员补给。志愿者们在路边划定了临时补给点,将水果洗净、西瓜切好装盘,再由专人递到运动员手中,全程井然有序。" 运动员体力消耗大,吃口西瓜再跑更有劲!"
资料片
现场志愿者们递上补给,还不忘提醒选手 " 慢点吃 "。13 时许比赛接近尾声,志愿者们撤离时,不仅将剩余物资整理打包,还仔细清扫了补给点周边的地面,确保没有一片瓜皮、一个空瓶遗留,完美体现出 " 无痕服务 " 比赛的要求。
城市管理者:
餐食有序投放 体贴不浪费
网红 " 慢跑李先生 " 在开赛前信誓旦旦地表示:" 我一严肃跑者,怎么可能在赛上吃席 "。实际上,当跑到 7 公里的时候,李先生就被扑面而来的哈尔滨红肠、格瓦斯、马迭尔冰棍 " 绊住 " 了脚步。" 七八公里就上菜了,不行,受不了了。" 李先生面对各种热情的投喂,欣然接受。
资料片
记者从组委会获悉,本次哈马的 16 处补给站从赛道 5 公里开始设置,每隔 2.5 公里就有一处站点为选手们提供服务,其中包含饮料站、饮水用水站、食品及能量站等,几乎囊括哈尔滨及全国各大知名品牌食品。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各个商家都能在满足运动员的 " 胃 " 精准投放,还尽可量不浪费。商家在结束时将周围垃圾都回收到垃圾袋,还主动帮助公共区域清洁。
资料片
哈马不仅能量补给 " 全国最强 ",赛事服务保障也紧张有序。据了解,为应对突发紧急事件发生,主办方在赛前培训医疗机构骨干医护人员,针对运动损伤、中暑、心脑血管意外等状况开展专项培训与实战演练。赛事期间在关键医疗点及救护车上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对肌肉拉伤、轻度中暑等选手进行急救处理,终点设置综合医疗救助中心和医疗瞭望塔,确保快速反应。
资料片
下午当哈马最后一个参赛运动员冲过终点线时,收获到了现场全体人员雷鸣般的掌声。这是这座城市给予哈马参赛运动员的最真诚的致敬。
与此同时,42 公里跑道上全线千余名保洁人员即刻上线,采用 " 收集直运 + 压缩转运 " 高效模式,仅用 3 小时完成 35 吨赛事垃圾的清运处理。同时开展赛道冲洗和降尘作业,道路环境迅速恢复如常,让城市从一派狂欢中立刻恢复往日的洁净如常。
记者手记
一场数万人参与的盛会过后,赛道及周边街道能否保持整洁,是文明最直观的试金石。令人欣喜的是,哈马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跑者们自觉将水杯扔入指定区域,市民和观众在离开时也带走了自己的垃圾。留下的,是拼搏的汗水与美好的记忆;带走的,是完赛的奖牌与城市的祝福。人潮退去,洁净依旧,这正是 " 共襄 " 一词最生动的体现——每个人都是这场盛宴的参与者,也是文明秩序的维护者。
最高级的狂欢,是热情而有度;最盛大的盛宴,是热烈而有序。一场成功的赛事,不仅在于赛道的壮丽和成绩的辉煌,更在于过程中所展现的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精神风貌。哈马赛事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与马拉松运动的独特魅力。在这里,跑友们收获的是来自一座城市和一群同好者的尊重、鼓励与温暖。
体育是城市的脉搏,文明是城市的灵魂。哈马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展示了哈尔滨夏日绝美的自然风光与欧陆风情,更在于它全方位地展示了这座城市深入肌理的文明素养与人文精神。它让体育的激情与狂欢的热烈,在文明的框架内酣畅淋漓地释放,最终成就了一场体育与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之作。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万佳 张爱民 / 文 / 摄 邢玉峰 / 视频
责任编辑:田苗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