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前天
重磅新车陆续落地,上汽集团真的变了吗?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成都车展期间,上汽集团多款重磅新车落地。而就在一年前,上汽集团刚刚成立了全新的管理团队,并且大规模调整了组织架构。从这一年来的成果中我们能看出上汽哪些变化?本期《情报所》我们就来好好聊一下!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大乘用车

贯彻自主引领的发展策略

去年 8 月,在上汽集团的年中干部大会上,上任不久的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就提出,要以自主品牌业务作为主攻方向,并且将上汽乘用车公司、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这五家子公司 " 握指成拳 "。今年年初,这一概念正式落地,被称为 " 大乘用车板块 "。

在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很多车企都希望通过战略聚焦,来提质增效,比如去年 9 月,吉利提出的《台州宣言》,但很多人没意识到,上汽集团其实更早意识到战略聚焦的重要性," 大乘用车板块 " 就是这样实践的。

去年年底,荣威和飞凡两大汽车品牌正式合并。智己、飞凡研发部门,以及零束部分跟总院互有重复的部门,一起并入到了创新研发总院。

战略聚焦的目的,一个是为了降本,把早前业务好的时候,做的独立项目,都统一管理,减少重复投资。一个是为了效率,集中力量,减少沟通成本,让上汽乘用车的产品开发速度,思维方式,也能尽快跟上新势力车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 " 尽快跟上 "?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

上汽 + 华为,这对组合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接触,随后迅速确认了智选车模式,并打造了 SAIC 尚界品牌。尚界的英文名直接用了上汽集团的简称,可见这个全新项目,上汽集团是以冠名的态度来做的。

实话说,我们是看好尚界的,一方面是上汽集团拥有 40 年的合资造车经验,在底盘调校,制造理念,质量标准,渠道资源等这方面,具备其他四界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华为经历了鸿蒙智行前四界造车所积累的合作经验,华为也首次将智能化技术下放到 20 万以内的主流价格区间,双方能力互补,各取所长,是最能体现华为智选车模式优越性的合作之一。

同时,尚界也有机会带动整个大乘用车的研发与销售思路,比如上汽就引入了华为的 IPD 集成产品开发,以及 IPMS 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两大体系,让产品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研发流程更加高效。

贾健旭非常重视 " 大乘用车板块 ",作为集团总裁,每周都有一天是在上汽乘用车办公的,大小会议都要亲自参加。不难看出," 大乘用车 " 就是上汽集团变革的主战场,也是上汽重回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重要的一环。

通用 & 大众

上汽技术的全面输出

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在合资品牌这边,就是稳份额去包袱,让两大合资车企能够轻装上阵,并且加强与中方和中国优秀供应商的合作。

上汽大众,目前有多个合作项目在进行,比如说,奥迪和上汽合作的奥迪 E5   Sportback;大众跟小鹏合作,新技术也将用在上汽大众后续新车中;还有利用上汽乘用车自有平台研发的新车;与华为、Momenta、大疆合作的智驾方案等等。

以 AUDI   E5   Sportback 这台车举例,奥迪和上汽合作的字母标,因为没有了四个圈,确实可以让上汽和奥迪一起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了。

首先,核心技术上,E5 直接采用上汽成熟的技术平台,整个产品的开发验证环节,都放在了上汽大众,从概念车到量产,仅用了 18 个月;其次,定价体系不用顾及四个圈的感受了,直接按照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价格体系来定价。同样是中型车,四个圈的奥迪 A5L   Sportback,27.99 万起,四个字母的奥迪 E5   Sportback,就只要 23.59 万起。

AUDI 做得好,上汽和奥迪双赢,赚销量还赚钱,哪怕市场不买单,无所谓,奥迪还有四个圈和全球市场,上汽的智己也不会受到影响。

而上汽通用这边,在股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砍掉了多余的产能,减计了巨额的亏损,能够让全新的管理团队,轻装上阵。通过营销创新,渠道重塑以及产品升级,让上汽通用重新焕发了活力,扭亏为盈。

先是营销创新,上汽通用在合资车企里第一个提出了 " 一口价 " 模式,用市场反馈对产品序列做了个全面梳理,将经销商之间的价格竞争转移到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上。

随后是渠道重塑,对经销商的考核由之前的批发量改为零售量,去库存的同时,给经销商减负,并且优化了整个渠道的布局。

最关键的是产品升级,并且是通过泛亚实行 100% 的本土化升级,辅助驾驶也与 Momenta 达成合作,即将上市的至境 L7,就是上汽通用重要的产品升级代表车型。

强化海外业务

为中国车出海打基础

相比中国其他汽车集团,上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海外业务。

在国内市场深度内卷的情况下,出海也是车企寻求增长机会的重要渠道,而这恰好是上汽集团所擅长的地方。上汽已经连续八年出口第一,连续三年海外销量超过 100 万台,2025 年一季度,上汽集团海外销量占比达到 23.2%。

因此,上汽集团在去年年中发布的一份行动方案就指出 " 加快海外市场增量拓展 " 是与 " 加快自主品牌引领发展 " 以及 " 新能源产品向上突破 " 同样重要的举措之一。

今年上海车展,上汽集团正式发布了海外战略 3.0,名字很有意思,叫做 Glocal 战略,就是 Global+local 的组合,用本土优势,拓展全球业务,以前是规模扩张,现在要价值创造,以前是产品输出,现在能不能去做标准输出。

所以前不久,上汽集团陆续推出了全新 MG4 以及五菱星光 730 两台全球车,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而接下来,将会有更多上汽标准的全球车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从产业链覆盖面的角度来看,上汽集团和比亚迪集团,是中国汽车产业中,唯二的存在,他们也远远领先于中国其他本土汽车制造商。

2024 年,虽然上汽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 16.7 亿元,同比下降了 88.2%,但总营收依然有 6,276 亿元,中国车企集团排名第二。

都说大象转身是最难的,尤其是在汽车行业。而对于一家年营收在 6000 多亿的汽车集团而言,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从组织架构、研发体系、产能布局到终端渠道,做出全方位彻底的改变和重塑,这在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中,也是第一次。

我们相信这些改变所带来的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都会呈现在上汽集团的产品销售和财务报表中,至少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家中国曾经的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迈出了勇敢且坚定的一步。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maggie@neuesmedia.com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