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X.PIN 前天
他们让一串代码,追赶那颗即将引爆的心脏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或许差友们还记得,几个月前我们写过阿里达摩院的那个胃癌筛查 AI。

那篇文章的评论区,有很多差友都讲述了自身的经历,还有很多陪伴亲人的故事,看的人掉眼泪。

在那之后,差评君也带公司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浙江省肿瘤医院做了筛查,好在大家都没有什么风险。编辑部同事们也跟很多差友一样,都希望医疗 ai 越来越好,让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

结果过了没多久,前几天达摩院的朋友又跟我们发消息,说最近他们又一次,做成了一个能拯救生命的 AI 医疗模型。

但跟之前不同的是,如果说癌症筛查模型是从死神手下抢人,而这次他们选择的,就是跟死神赛跑。

因为他们这次面对的病魔,叫主动脉夹层。

如果你没见过它的名号,那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见到它。

因为这是胸痛急诊门诊中最恐怖的杀手之一,发病 24 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率增加 1%,如果不干预,发病第二天就会达到 50%。

而在所有患者中,两周内整体死亡率超过 75%,一百个患者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才能生还。

之所以这种疾病这么恐怖,是因为它的病理机制非常特殊。主动脉本身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而且直接连着心脏,把心脏跳动泵出的血液送到全身。

但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动脉的血管壁是会老化的,一旦脆弱的血管内壁被血流撕破,血液会马上涌入撕裂口,冲进血管壁中层和仍然完整的血管外层中间,像血做的气球一样越鼓越大,直到把整条血管都完全堵死。

被堵住的地方,可能是输血给身体任何地方的动脉,也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动脉,因此主动脉夹层很可能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等各种问题。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主动脉夹层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这个充血气球的外壁已经很脆弱了,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开,一旦爆开,血液会立刻决堤灌满整个胸腔,死亡率 100%,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所以主动脉夹层,本质上就是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极度危险。

然而,更离谱的是,这个病还不好查。。。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大多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会感觉胸前疼痛,通常是突然剧痛,甚至有些人可能由于疼痛而晕厥。但因为夹层出现的位置不同,疼痛也可以出现在两肩之间的背部,或者可能出现腹痛或下背痛。

可是这样的症状,实际上是很难和心肌梗死,胰腺炎这些病区分开的,这非常考验医生本身的专业素养。

在医疗资源比较差的地区,很容易就会误诊。一些文献显示,主动脉夹层急诊的首诊误诊率可达 30% 以上,一些资料统计结果甚至还有 48.8% 甚至 60% 的。

2020 年,我有一个 33 岁的老乡,早上八点胸痛去的市医院,从普通 CT 到心电图、心肌酶挨个测完,一直到 7 个小时后才做了增强 CT,确诊了主动脉夹层。在检查的过程中,由于疼痛难忍哭嚎不止,接诊医生还给他打了一针止疼针。

确诊后前往西安手术的路上,由于时间拖得太久,主动脉已经破裂了。虽然这时距离西京医院只剩 20 分钟路程,但死神还是快了一步,最终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实际上,就算在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主动脉夹层从入院到急诊,平均也得 4.3 小时,这还得医生识别的快。

而从确诊到手术,那也需要时间的,可是对患者来说,时间每过一秒钟,生还的几率都在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头我们说,要跟主动脉夹层对抗,就要跟死神赛跑。

时间来到 2022 年,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团队的向一郎,在一个深夜遇到了一个胸痛患者。急诊医生对他的平扫 CT 片子有点拿不准,图像上血管和周围组织灰蒙蒙一片,俩人都看不清楚。

这时候患者感觉没那么痛了,还想离开,得亏向医生拦住了他,让他必须做个增强 CT。结果出来,俩人都吓出一身冷汗:这小伙的主动脉已经出现了溃疡,再晚一步就可能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而在全中国,每天有超过一半的胸痛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拍的都是这种看不清的平扫 CT。

如果说人眼看不清,那AI呢?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迹象,可能只是血管壁上几毫米的密度变化、一点点不规则的肿胀。这种信号极其微弱,在 CT 的灰度图像里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人眼几乎无法察觉。而这,恰恰是AI的强项。

而另一边,同在杭州的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也做出过用平扫 CT 识别新冠肺炎的 AI 模型。甚至达摩院的另一个团队,当时也在做能筛查胰腺癌、胃癌的 AI。

于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张鸿坤医生,就跟达摩院的许敏丰一拍即合。

双方这一合作,就是三年。

为了让 AI 能准确看到 CT 上的病灶部位,医生们得先在数据库里每一份清晰的增强 CT 上,像绣花一样,一笔一笔画出血管的轮廓,然后,再用算法把这些标准答案跟模糊的平扫 CT 来对齐,最后 AI 才能学会离开增强 CT,只靠平扫 CT 就预测出主动脉血管是不是有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碰撞、争吵和调整,一个名为 " iAorta " 的模型终于诞生了。和之前的癌症筛查模型一样,今年 8 月份,这个研究也登上了 nature medicine。

在论文中,科学家们回顾了之前的 13 万名急诊胸痛患者,里面有 121 名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初诊时都被遗漏。但当医生们把当时这些患者的平扫 CT 交给 iAorta 后,其中 109 人被确诊了,漏诊率从触目惊心的 48.8%,骤降到 4.8%!

这意味着,如果以前就有这个模型,这一百多人里超过 95% 的人都可以提前确诊,提前得到治疗。

虽然提到过去总是让人遗憾,但更让我们震撼的是,它真的开始救人了。

和肿瘤医院一样,浙大一院等试点医院的医生们,会在患者拍完 CT 后,都放进 AI 模型里跑一遍筛查,在后台默默地盯着每一张片子。

就在前段时间,上海一家试点医院的胸痛中心,短短两个月里,iAorta 就从 15584 名患者中,精准地揪出了 21 个主动脉夹层患者,敏感性达到 95.5%,特异性达到 99.4%。

这 21 名被 AI 找回来的患者,平均确诊时间,缩短到了惊人的 1.7 小时。每提前一个小时,就意味着为生命争取了 1%-2% 的生机。

其中有一个 43 岁的大哥,上腹部疼了 12 个小时才来医院,医生初步怀疑是胆结石,就开了个上腹部平扫 CT。检查刚做完,结果还没到医生手里,iAorta 就弹出了红色警报,接诊医生立刻安排了增强 CT,最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从入院到确诊,全程只用了 94 分钟。

如果没有这个 AI,这位大哥很可能会在胆结石的诊疗路径上越走越远,而他身体里的那颗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是 AI,硬生生把他从死神的赛道上拽了回来,也拯救了他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如今,这个 AI 已经在浙江首批 10 家医院部署,一张覆盖全省的救赎之网正在形成。

更让人感动的是,它不仅仅服务于大医院。

在绍兴市中心医院部署了 AI 后,下属的乡镇卫生院拍了片子,数据实时上传,云端 AI 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预警,病人能马上被转运到中心医院,一个 "15 分钟抢救圈 " 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浙大一院的张鸿坤主任说:"AI 永远都不能替代医生。但如果年轻医生需要经历漏诊才能成长,未免代价太过惨痛。我希望看到的是,通过 AI 技术加持,能让更多医生变得更有底气。"

这才是这项技术最了不起的地方。

科技的进步,不应该是冰冷的炫技和拉大差距的工具。它是有温度的,是普惠的,是能抹平沟壑的。

从筛查癌症,到与主动脉夹层赛跑,我看到 AI 正在一步步深入临床最凶险、最紧急的角落。达摩院的愿景是 " 一扫多查 ",未来我们做一次最普通的平扫 CT,AI 就能同时筛查出肿瘤、心血管急症、骨质疏松、脂肪肝等等。

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它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到时,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就足以化身勇士拯救黎民;身处偏远县城的家乡人,也再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输给死亡。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撰文:纳西

图片、资料来源:

Nature medicine:AI-based diagnosis of acute aortic syndrome from noncontrast CT 

Swiss Med Wkly:Acute aortic dissection: 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diagnosis

默沙东诊疗手册:主动脉夹层分离

蚌埠医科大学学报:主动脉夹层误诊体会  

临床急诊杂志:82 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分析

阜外医院院报:致命疼痛 主动脉夹层究竟有多可怕

医学界:全球首个!浙一和阿里出手,破解 " 致命漏诊 " 

阿里巴巴:全球首款!浙大一院、阿里发布 " 平扫 CT+AI" 主动脉急诊模型  

数字生命卡兹克:在救命这件事上,AI 开始做医生做不到的事了

微博、知乎等,部分图源网络

评论
财神奶奶猪
前天
所以拿ai生成诈骗内容的都是混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