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5小时前
新能源车速度崇拜的恶果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沈素明

在过去五年,如果说有一个概念可以概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所有激情、所有狂热及资本涌入,那一定是——速度。

这不是一个形容词,它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信仰。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速度崇拜是全方位的:车造得快,也跑得快。从电池到芯片,从工厂到资本市场,所有人都相信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但任何一个产业,当速度被奉为圭臬,成为压倒一切的价值尺度时,其必然会透支的,是安全信任。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恶果。

注意了,  这不是技术路线的争论,而是商业模式的审判。我们必须把这种对 " 快 " 的无度追求,从光鲜的技术进步中剥离出来,放到人性规律工业伦理的框架下,重新审视。

在汽车工业的历史上,高性能始终是少数人的游戏。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它们的零百加速数据不仅是技术的炫耀,更是阶层、能力和准入门槛的象征。

然而在今天,20 万级的家用新能源车,用着 2.3 秒破百、3 秒破百的数据,将百万级超跑的性能,无偿、无条件地下放到了每一位 C1 驾照持有者的手中。

这是一种对驾驶权力的透支。

权力来了,但责任能力却留在原地。

再深入一点,  这种瞬间爆发的极致动力,对人机交互系统形成了硬性挑战 !

普通人在遭遇突发情况时,大脑和身体完成识别→决策→执行(刹车)的整个流程,需要大约 0.75 秒的反应时间。在传统燃油车世界里,动力的输出是渐进的,有一个缓冲期。但在新能源车瞬间大扭矩面前,这个缓冲期几乎为零。一脚电门下去,就是即刻的速度。

如果驾驶者在城市交通中,因为分神或误踩(比如把加速踏板当成刹车),留给他们的就是 " 一步到位 " 的失控。这种人机界面的匹配失衡,正在制造大量的" 技术性 " 事故。

这种速度带来的风险,不再是驾驶者个人的事。它被彻底地投射到了混合交通流中。城市道路上有电动车、自行车、行人和老年代步车,它们的速度在 10-40km/h。一辆 2 秒破百的车,在它们身边完成变道和超车,留给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是瞬间发生的、无法反应的危险

关键在这里:  我们的监管和培训体系,还停留在为 1.6L 排量车设计的时代。C1 驾照通吃一切,没有动力等级限制,没有高性能车的额外培训。性能的激进与规则的滞后,正在共同编织一张巨大的安全漏洞网。

如果说 " 车跑的快 " 是性能的激进,那么 " 车造的快 " 则是商业模式的短视

任何一个严谨的工业品,都有其必要的时间成本。传统车企一款新车,从立项到量产需要5 到 7 年,大量时间用在了安全、可靠性、极限工况的验证上。

而在新能源车行业,18 个月的量产周期成了常态,甚至成了融资和估值的竞争指标

那问题来了,这些被压缩的时间,是从哪里挤出来的?

它们不是通过革命性的效率飞跃,而是通过流程上的偷工减料。最容易被砍掉和压缩的,就是那些在财务报表上不产生直接价值的环节:安全测试和长期可靠性验证。

你细品,  高性能车的测试,需要对电池热管理、高速稳定性、极限制动性能进行海量的、耗时的验证。在 18 个月内完成这些,几乎是一个工业悖论。当某品牌高性能版,连续加速几次后,电池就会启动过热保护,从而导致性能大幅下降时,这暴露的不是产品缺陷,而是对产品成熟度的 " 跨期透支 "

更关键的是 " 软件定义汽车 " 的快。

为了抢占市场和融资窗口,车企将未完成的软件、未验证的算法,装进了高性能的车中,然后承诺功能 " 持续 OTA 推送 "。消费者被异化成了企业免费、且承担风险的 Beta 测试员。

你想想看,  智能驾驶需要数百万公里的真实道路测试和极端场景验证。当车企在追求快速上市时,他们交付的不是一个成熟的科技产品,而是一个还在不断完善中的半成品。

造得太快,不是为了制造更好的车,而是为了制造更高的估值。  这是一种资本逻辑驱动下的商业短视,它将未成熟的风险性,通过 " 期货 " 的方式,转嫁给了用户和公共道路。

车的快(性能越界)和造的快(测试不足)叠加在一起时,危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速度 + 不成熟的智能驾驶系统,是行业最大的风险点。车速越快,系统误判后留给驾驶者的接管时间越短;系统越不成熟,误判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是在用高风险的概率去赌低概率的成功

更可怕的是,  车企的营销话术,是催化剂。

他们通过宣传片中 " 双手离开方向盘 "的镜头,通过" 全场景智能驾驶 "的描述,刻意地将消费者对" 智能 "的期望,引向了" 自动 "。这种营销上的刻意模糊,成功地将驾驶责任从车企身上,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事故一旦发生,车企可以迅速拿出免责条款,指出用户未遵守 " 双手不可离舵 " 的提醒。

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营销过度,而是一种高明的风险转移策略。它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和对科技的盲目信任,将未成熟的产品风险,转化为用户操作不当的个人责任。

这种对安全信任的透支,正在塑造一种病态的行业文化:所有人都只关注短期内的市场份额和融资窗口,而没有人愿意慢下来把底层的安全和可靠性做好。

最终,谁来买单?

不是只有出了事故的消费者,还有整个社会的道路安全成本,以及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

这种恶果,正在以比加速度更快的速度,侵蚀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根基。

停一下。  我不是要否定技术进步,也不是要否定电动机带来的高扭矩。速度本身不是坏事。

问题在于,行业将 " 速度 "这个工具,异化成了" 速度崇拜 " 这个病态的文化。

速度崇拜的特征,就是把速度当成唯一的价值尺度,并忽视所有的配套和制约。

我们更进一步,  真正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制衡之上的。你享受了速度的权力,就必须承担对应的责任和能力要求。

·车造得快,必须有更严格的第三方强制测试更严厉的退出机制来制衡。

·车跑得快,必须有高性能车的进阶驾照体系和更高昂的责任成本(保险费率)来制衡。

而我们呢? 

给了用户超跑的性能,却没有给他们超跑的培训;

给了车企互联网的速度,却没有给他们工业品的严谨。

这才是核心。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速度的最终意义,在于它能创造出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炫耀和抢跑。

当一个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资本、车企、媒体、甚至消费者——都在比快,没人愿意慢下来把安全做好时,恶果就是必然的

造车快不是竞争力,造得安全才是。

车跑得快不是卖点,驾驭得了才是。

如果这种速度崇拜的文化不被遏制,那么下一个事故、下一个品牌暴雷、下一个维权,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然的恶果。

评论
飞_0416171504
7分钟前
讲的真好。
ZAKER用户lxwv6712
8小时前
讲得不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