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近日迎来了这座百年老建筑自今年 7 月全面开放以来的第一场雪。
暖黄色的灯光映照着格窗,10 月 18 日晚,东和昶 1917 的原创文化 IP 宽街夜话直播间迎来又一位特殊嘉宾——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总策划巩其昌。
这位曾参与过多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与哈尔滨冰雪艺术、冰雪文化有非常深渊源的文博专家,带着哈尔滨首届冰雪大世界的规划图、冰灯游园会等珍贵史料照片,展开一场关于冰城冰雪文化基因的历史回忆与深度对话。
冰雪记忆:从一桶自来水到万里江冰的革命
"1963 年,我们兆麟公园的第一届冰灯游园会,用的是自来水冻冰。" 巩其昌一边轻轻展开首届冰雪大世界的手绘规划图,一边展开回忆:上世纪 60 年代初,哈尔滨群众开始用木桶冻冰制灯。当时,大家纷纷打开智慧的 " 脑洞 "," 有人往冰心里面放蜡烛,还有人放红墨水、蓝墨水…… "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连 " 宣传 " 都没有的时代——那一年,短短 6 天时间,这场由群众力量发起的冰灯游园会,一共吸引了 25 万人前来观看," 当时哈尔滨一共才 250 多万人,相当于全市当时十分之一人口倾城出动,主要靠的是单位的动员,还有大家口口相传 "。
技术的突破,在第二届发生。当时,哈工大毕业的建筑研究专家王立生,通过实验发现,松花江天然冰在零下 25 ℃时,理化指标完全符合建筑要求,满足于高层砌筑。于是,哈尔滨人开始在冰灯的样式、质量、造景上下功夫——由此,将哈尔滨的冰雪艺术,从 " 盆景式 " 的游园会,迈向如今的 " 史诗级 " 冰雪大世界。
在巩其昌看来,哈尔滨的冰灯不断实现 " 技术破壁 ",冰灯背后的 4 次产业跃迁,也是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的 4 次革命:第一次是材料革命,从自来水冻冰到松花江天然冰,成本降低 30 倍;第二次是光源革命,从蜡烛到 LED 智能控光,实现 5G 远程光影调控;第三次是设计革命,从民间匠人创作到鲁美团队科学规划;到如今进入第四次革命——场景革命,从静态观赏到 " 冰秀 + 雪博 + 嘉年华 " 的复合体验。
他特别提到 2023 年冰雪大世界的 " 储冰技术 " ——利用去年储存的江冰提前施工,破解暖冬开园难题:" 这背后是哈尔滨人‘与天对话’的智慧。"
情感经济:冰雪长子的新使命
在直播中,巩其昌从国际视角,不断回望哈尔滨冰雪文化那段历史。在他看来,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内核恰恰是 " 情感经济 "。当南方游客在 -20 ℃的天气啃马迭尔冰棍,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冰雪大世界舞台下集体共舞,这种由冰雪旅游带来的温度,正是冰城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东铁路文化研究专家,巩其昌揭示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国际基因:1980 年,王立生带队参加加拿大魁北克冰雪赛,用中国神话《哪吒闹海》作品惊艳国际评委。如今,哈尔滨冰雪技术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俄罗斯、日本等国纷纷引入冰建工艺…… " 冰雪是遗憾的艺术,唯有创新能让它永恒,这也是‘冰雪长子’的新使命。"
巩其昌在直播中向全国网友发出邀请:" 冰雪是哈尔滨写给世界的情书。这个冬天,欢迎来百年宽街触摸城市温度,在松花江畔聆听冰与火的交响。"
冰雪文化新叙事:从 " 宽街夜话 " 到 " 城市共话 "
" 让冰雪文化从城市文旅符号回归日常叙事,是这期宽街夜话策划冰雪专题的初心。" 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主理人宋兴文,深耕哈尔滨历史建筑活化多年,在他看来,当冰雪大世界的炫目光彩成为城市名片,那些藏在技术突破、民间智慧与时代变迁中的冰雪基因,更需要被系统梳理。
宽街夜话选择在初雪后启动冰雪文化主题,暗合哈尔滨的城市节奏:" 我们想通过巩其昌这样的亲历者,还原冰雪如何从生存挑战转化为文化资源。宽街夜话要做的,是让人们触摸到冰雪狂欢背后的方法论。"
在东和昶 1917 包括宽街博物馆在内的十个业态中,宋兴文认为,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宽街夜话这一文化 IP,始终有意营造 " 沉浸式对话场域 "。这种 " 空间叙事 + 实物展示 + 口述历史 " 的三维呈现,正是宋兴文希望在这座百年老建筑里所倡导的 " 文旅融合 ":" 历史建筑不仅是容器,更应该是内容发生器。时空折叠产生的张力,本身就是哈尔滨‘冰雪传统’与‘国际基因’的证明。"
在这座百年老建筑里,宋兴文不断尝试将城市冰雪文化进行 " 当代转译 "。" 冰雪是哈尔滨的母语,而讲述方式需要与时俱进。这种代际对话,正是宽街夜话最大的价值:让百年冰雪文化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破冰。"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坤 文 / 摄 / 视频
编辑:姜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