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管财经 6小时前
300亿“赎身”,又一奢华酒店巨头退市求变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文 | 酒管财经

10 月 17 日,文华东方一天之内连发两份重磅公告。

一是确认出售港岛壹号物业,年底完成;

二是宣布将被母公司私有化,2026 年 2 月底前完成,怡和持有其 88.04% 股份,拟收购剩余 11.96% 股份,涉资 42 亿美元(约合 300 亿人民币)。

交易完成后,文华东方将从新加坡交易所退市,怡和将全资控股该奢华酒店品牌。

这也标志着拥有 62 年历史的文华东方,将成为继希尔顿、四季酒店后又一完成私有化的全球奢华酒店集团。

酒店的市值往往与规模挂钩,重资产下的规模难扩或许是文华东方酒店私有化退市的深层原因。

为何此时私有化?

文华东方的上市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该集团最初于 1986 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1989 年将上市主体注册地迁至百慕大,1990 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以 ADR 形式上市,1996 年又登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

2006 年,文华东方从纽交所退市,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为其唯一主要公开交易市场,直至此次私有化。

据收购条款显示,怡和集团对文华东方酒店约 11.96% 的股权收购报价为每股 3.35 美元,其中包括每股 2.75 美元现金及每股 0.6 美元特别股息。

这一报价比文华东方 9 月 29 日收市价 2.2 美元还要高出一半以上,如此高的溢价体现了怡和集团对全面掌控文华东方的强烈意愿。

此时私有化,肯定事出有因。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文华东方作为上市公司面临诸多挑战。

文华东方于 1986 年在香港上市,1989 年迁册至百慕大,以降低跨境管理成本,并于 1990 年登陆纽约交易所,1996 年再在新加坡挂牌,形成 " 香港 + 纽约 + 新加坡 " 多地上市格局。

作为全球顶级奢华酒店品牌,文华东方近年来业绩承压。

2024 年集团收入增长 13% 至 21 亿美元,但净利润下降 8% 至 7500 万美元,出现 " 增收不增利 " 局面。截至 2025 年 5 月,其市销率高达 4.4 倍,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却难以反映真实盈利能力。

尤其是其标志性的 " 扇子 "LOGO 所代表的传奇服务、历史底蕴和客户忠诚度,在资本市场中难以被完全量化。

更为关键的是,文华东方在 2024 年公布了 " 未来十年规模翻番 " 的发展战略,目标在 2033 年将旗下酒店数量翻倍,更是提出要在核心都市与度假胜地加速扩张,强化品牌在奢华领域的领导地位。

这一战略的落地需要高度统一的决策体系与灵活的资源调配能力,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与决策流程往往成为高效执行的掣肘。

然而,作为上市公司文华东方每年需要承担 500 — 800 万美元的合规成本,管理层约 30% 的精力用于投资者关系。

" 全资控股将简化企业架构,更有效地支持酒店业务发展并优化资产组合。" 怡和集团在声明中已经说的相当清楚。

私有化后,文华东方将摆脱短期业绩压力,专注未来的长期规划。

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奢华酒店的竞争格局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当前,奢华酒店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四季酒店拥有 120 家酒店,丽思卡尔顿有 100 多家,柏悦酒店有 60 多家,而文华东方仅有 44 家酒店,规模明显落后。

集团化竞争时代,独立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

业内猜测,私有化后的文华东方,很可能加速轻资产转型步伐。

一方面,私有化使其无需向股东解释资产处理动向,不用担心资产出售等操作影响股价;

另一方面,使其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资产组合,应对市场变化。

连环交易背后的轻资产战略

文华东方此番私有化,很可能是连环交易。

就在文华东方宣布将私有化退市当天,阿里和蚂蚁集团宣布购得香港铜锣湾的 " 港岛壹号中心 " 最高的 13 层楼,拟打造为香港总部,交易价为 9.2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66 亿元。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卖方正是文华东方酒店集团,隶属于具有英资背景的怡和财团。

据了解,其前身为香港怡东酒店,于 2019 年 3 月结束营业后,怡和财团将其重建为甲级写字楼,投资约 50 亿港元,高 24 层。

怡和财团折价出售 " 港岛壹号中心 " 的同时推进文华东方私有化,不是一宗孤立的交易,而是文华东方转型轻资产的一步棋。

这种操作既通过剥离非核心物业盘活了沉淀资产,又以资产出售收益降低了私有化的现金压力。

据悉,此次卖楼的收益将转化为私有化报价中的 0.60 美元特别股息,加上 2.75 美元现金,给出了对小股东的溢价报价,已赢得 75% 文华东方股东的潜在支持。

在此之前,与欧美同行相比,文华东方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并未追随酒店业轻资产的潮流,而选择了相反的重资产策略,即在所管理的酒店中拥有一定的股本权益,俗称 " 带资管理 "。

据不完全统计,文华东方现有 43 家酒店中至少有 15 家采取了带资管理的方式,其中香港两家和东京、伦敦、慕尼墨、巴黎各 1 家均属于全资所有,纽约、迈阿密和吉隆坡的酒店则股本权益占比最低,均为 25%。

面对传统重资产模式的局限,文华东方近已经开始加快 " 轻资产 " 转型,近两年已频繁出售多处物业所有权但保留管理权:

出售巴黎文华东方酒店资产回笼 3.82 亿美元,同时签署 50 年管理协议;以 2.4 亿欧元出售巴塞罗那文华东方酒店予沙特 Olayan 集团,继续负责运营;又以 2.25 亿欧元将巴黎酒店出售给意大利 Gruppo Statuto 集团,并计划投资 5000 万欧元翻新。

除此之外,文华东方还在积极拓展新项目。集团计划 2025 年开设五家新酒店与公寓,并签约八个管理合同,包括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酒店、加勒比海波多黎各项目及中国苏州项目等,目标是到 2033 年实现规模翻倍。

另据财报显示,2024 年文华东方酒店集团的酒店管理费收入增长 15%,占综合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 38%,也反映出其转型轻资产的有效性。

这种 " 卖楼留牌 " 的轻资产转型路径,如今已相当明晰。

独立奢华品牌的生存之道

文华东方此番私有化退市,揭示了独立奢华品牌在集团化时代的困境与出路。

当下,奢华酒店品牌的生存路径大致有三条:

一是加入头部酒管集团,如丽思卡尔顿归于万豪旗下;

二是保持独立但私有化,如四季酒店;

三是极致小众,如安缦坚持 35 家酒店的小而美。

近两年,全球酒店业并购潮涌动:洲际收购 Ruby、凯悦拿下 Playa Resorts,规模化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大型酒店集团主导的 " 巨舰时代 ",面对洲际、万豪、希尔顿等巨头的特许经营模式,文华东方不想加入大集团而失去独立性,又无法做到安缦的极致小众,想保持独立但规模劣势明显。

私有化退市,很可能是其在独立性和规模化之间的无奈妥协。

不过,私有化退市后加速规模扩张,这条路径已有成功案列。

希尔顿在 2007 年被黑石集团私有化后的经历出售大量物业,轻资产转型,品牌扩张加速,6 年后重新上市时估值翻倍。

这种 " 闷声发大财 " 的逻辑,并不只在酒店领域出现。

就连美妆业巨头欧舒丹今年也曾坦承,私有化将为公司作出以长期业务为中心的决策及长期可持续增长时提供更大灵活性,包括寻求战略投资及更有效实施效率,而不受资本市场预期、监管成本及披露责任、股价波动的压力以及对短期市场及投资气氛影响。

决定私有化之前,文华东方就已经开始加速自身焕新。

今年 4 月,文华东方酒店集团发布全新品牌视觉形象,包括现代化的扇形标志、简洁的字体设计、自定义专属字体及丰富的色彩体系。

图源:文华东方

随后,文华东方酒店集团宣布对其位于香港和曼谷的两家创业时期的旗舰酒店进行翻新改造。

4 月底,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更是推出了升级后的忠诚度计划及其首款 App。

要知道,文华东方 2018 年才推出其首个忠诚度计划,而本次经过全面改革的尚扇荟 "Fans of M.O." 计划摒弃了一般其他酒店集团的积分兑换制度,采用全新升级的会员识别系统和尚扇荟会员社群,设尚扇、缎扇(Silk)、珠扇(Pearl)会员等级,提供特权服务。

未来十年,文华东方计划将酒店数量从目前的 43 家扩展至 80 — 100 家,实现规模翻番。

私有化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大概率将不再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

由重到轻、卖楼留牌,这是不少酒店集团在酒旅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必经之路,而文华东方此番私有化退市释放的信号大抵如此。

至于疗效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