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 6小时前
新茶饮赚疯了,卖茶叶的为啥挣不到钱?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 (ID:iebrun),作者:李金津,头图来自:AI 生成

金阳的家族,做了十几年普洱茶生意,过去年销售额六七百万,今年几近腰斩,甚至连续一两周没有订单。" 往年的国庆中秋,算是个小旺季,不少企业来定制茶叶,"27 岁的金阳感叹说," 今年都没什么单子。"

金阳所在的昆明雄达茶城——云南最大普洱茶批发市场——曾是各地茶商进货的热闹之地,今年却冷清了许多。茶城铺面关了不少,商户减少了 100 来家," 许多商户收入下降,承担不起高昂的房租就搬走了 "。去年至今,就连茶山的收购价,也一降再降。

令人讶异的是,茶城之外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以雄达茶城为圆心,半径两公里内有 63 家新茶饮店,密集入驻了喜茶、去茶山、一点点、茉酸奶、霸王茶姬和蜜雪冰城等多个品牌,多个门店仅美团的月销就超 5000 单。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2025 年中国茶叶总产值约 3300 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计)。一片茶叶,从茶园到饮品,衍生出多样的商业形态和消费文化,也因此造就从业者完全不同的命运。

同样的茶叶,为何生长出不同命运?亿邦动力就此在行业调研,临近尾声时,一位知名茶商的二代发来消息,他说:我很好奇,茶的未来究竟会去哪里?

一、占销量 10%,新茶饮是茶叶大救星

茶叶串联起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庞大链条,整个产业堪称庞大,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不过,要解读一个行业,免不了从头部企业开始观察。

10 月 12 日,福建品牌八马茶业通过上市聆讯,给茶行业带来久违的好消息。然而,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自 2013 年首次冲刺深交所中小板未果,到 2015 年挂牌新三板后又摘牌,再到三次闯关 A 股失利,最终转战港股,八马茶业的资本化进程可谓曲折。十二年间,八马茶业历经 25 次股权变更,却始终未能叩开 A 股大门。

在某种程度上,八马茶业是中国传统茶企资本化的一个缩影。更多茶企甚至远不如它幸运。" 资本不爱茶 " 的说法,在业内流传已久。截至目前,A 股市场仍无一家传统茶企成功上市,港股也仅有寥寥数家。

例如,澜沧古茶曾尝试 A 股上市,但并未成功,最终选择港股,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2024 年亏损超 3 亿元;此前在港股上市的三家茶企,坪山茶业、龙润茶都是 " 借壳 ",仅有天福茗茶实现 IPO,但其在 2025 上半年多项业绩指标也出现收缩。

就连刚通过上市聆讯的八马茶叶,也难逃寒意。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为 10.63 亿元,同比下降约 4.2%,净利润 1.2 亿元,同比下降约 17.8%。

往回倒八年,2017 年是茶企融资上市的高峰期,新三板茶叶类挂牌公司接近 30 家,而多家在 2018 年宣布终止挂牌,其中就包括八马茶业、七彩云南、中吉号和梅山黑茶等。曾被寄予厚望的 " 茶叶第一股 " 谢裕大,也于 2018 年 10 月终止上市辅导。

八年过去,茶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资本化仍面临结构性困境,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不同于传统茶叶的坎坷崎岖,新茶饮倒是在资本市场闯出另一番天地。2021 年,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 新茶饮第一股 ";2024 年,茶百道紧随其后上市;2025 年,新茶饮上市迎来一波小高潮,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先后成功上市。

新茶饮的业绩表现,也尤为亮眼。今年上半年,新茶饮 " 六小龙 " 营收总计超过 300 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 50 亿元。其中,仅蜜雪冰城一家,半年营收破百亿元,净利 27.18 亿元;门店数量高达 53014 家,几乎是店铺最多传统茶企的 15 倍。

" 新茶饮是传统茶叶的大救星。" 温思望说,没有奶茶的话,不会有很多年轻人踏入原叶茶的世界。温思望来自白茶世家,入行已经十几年,最近几年常常参与新茶饮基金会的活动。他称,新茶饮需要解决原料问题,希望配料稳定,茶底醇厚,能有更高效的萃取方式和更便宜的供应链,而传统茶企 " 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投诚 "。

温所说不无依据。产能过剩与库存高企,已是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的普遍挑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茶园总面积突破 5150 万亩,茶叶总产量达 335 万吨,但产销库存剩余量高达 49.5 万吨,创下历史峰值。

" 在普洱茶最火的时候,各大茶厂都囤下了天量的存货," 一位曾帮勐海茶企做电商代运营的人士透露," 光是那些年的老茶,已经够普洱茶的消费者喝一辈子了。"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夸张色彩,但却是事实。与多位茶商交流,类似忧虑被多次提及。

新茶饮品牌的规模化采购,为茶叶上游企业提供了巨大的 " 泄洪口 "。有数据估算,新茶饮每年带动中国茶产业增值超 100 亿元,2024 年采购原叶茶达 20 万吨,占国内茶叶销量的 10%。如此看来,新茶饮算得上是原叶茶的 KA 客户。

二、小罐茶十年还在探索,品牌化为何这么难?

茶叶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之所以繁多,跟茶的属性分不开。

" 提及酒,人们马上想到饮用或送礼,但提到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原叶茶、奶茶,还是茶饮料?" 温思望说,不能一下描述出产品形态,这是茶的属性,也是它的困境。

茶叶有较强的非标属性。简单来说,很难像工业品那样,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如型号、规格)衡量茶叶的品质和价值。它具体体现为,品质评判复杂,价格体系模糊,生产依赖经验,以及消费认知主观,使得消费决策门槛较高。

" 资本喜欢稳定清楚的产品,比如奶茶和瓶装茶等,有非常清晰的定位,标准化可以做得很好。" 一位茶商评价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 " 资本不爱茶 "。

茶叶消费体验的最终呈现,还受制于水质、水温和茶具,甚至品饮时的心境与环境等,这进一步增加了非标属性。东方树叶等即饮茶和新茶饮,则将茶叶原料、生产工艺和口感指标高度标准化,实现约 90% 的标准化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门槛。

此外,与许多成熟行业相比,茶叶长期处于 " 有品类,无品牌 " 的状态,这也常被业界诟病。早在十几年前,业内就流传 " 万家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 的说法。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19 个产茶省,共有 462 个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福鼎白茶和云南普洱茶等 16 个知名品牌覆盖六大茶类。" 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和福鼎白茶,都称得上奇迹。" 温思望说,因为背后有各方在推动。

与此同时,企业(产品)品牌却寥寥无几。温思望觉得,这主要受附加值影响," 产地属性能给商家带来更多附加值,所以被推崇。" 换言之,商家去做品牌,成本高不说,能带来的直接收益也并不大。

目前,国内有一定认知度的茶企品牌,如品品香、澜沧古茶、瑞泉和竹叶青等,多属于垂直单一品类品牌,仍高度依赖原产地背书。而八马茶业、小罐茶这类综合型或多品类品牌,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茶叶品牌化道路上的新探索。

在行业人士看来,茶叶不是粮油米面,品牌化进程很依赖营销和市场风向。早期,小罐茶明确切入高端商务礼品市场,进行大量 " 饱和式投放 ",打响了品牌。" 因为这个营销不是我做的,我对它嗤之以鼻,但如果是我做的,那我觉得太牛了。" 茶商金阳非常直接,觉得从商业角度来看很成功,短时间内打热了品牌。

但争议同样存在。" 小罐茶,大师作 " 的营销曾引发广泛讨论,被消费者质疑茶叶是否真的由八位制茶大师亲手制作,后澄清为 " 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 ",并承认制茶已机械化。小罐茶所强调的 " 敢保真 ",在一些传统茶人看来,亦存在认知落差。卖了多年茶叶的老羊觉得,"10 元一斤的茶叶和 1000 元一斤的茶叶不都是真的吗,还能有假的?"

亿邦动力查询发现,小罐茶方面解释其 " 保真 " 涵盖年份、山头与安全三个方面,但在行业人士看来,并未完全消解消费者对其高定价与价值认知之间的落差感。

温思望认为,小罐茶最初在传统茶与工业化之间找到不错平衡,具备清晰的商业逻辑,但后续瓶装茶等大众产品,某种程度上 " 自降身价 ",背叛了自己的渠道和用户。

三、传统渠道坍塌,茶的未来去往何方?

立顿和中国茶企的差异,背后也是茶文化的不同。温思望觉得,中国茶注重产地,主打生态自然,跟工业化联想起来,消费者多少会产生一些抵触。

老羊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在国外,茶叶更多被当作标准化的行业和商品来运作,然而在中国,茶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艺术的载体。

老羊今年 43 岁,在电视台干过媒体,现在云南保山澜沧江东岸包下 500 亩茶园,年产量八九百公斤,每公斤 200-300 元,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文化属性的深化是茶的独特魅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其向大众化发展的路径。茶承载了太多的地域特征、工艺传承和品饮仪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的 " 小众体验 ",注定走向更细分特定的受众群体。

亿邦动力调研发现,部分茶商依赖线下大客户,尤其是传统茶室、茶空间、会所等,生意依托于人脉圈层,圈层大小决定生意大小,做品牌不如做圈子。一位茶商透露,以前不少地产老板加盟八马茶叶。

近年来,这些线下客户业务量大幅萎缩,要么已经倒闭,要么转而寻求价格更低的供应链。阿雅在昆明有一家小茶室,今年生意并不好。" 大环境不好,谁有那么多闲心坐下来静静喝茶?" 她说。

随着 Z 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对茶的需求也产生变化,比如更追求便捷性、口感多元化、更时尚等。为迎合年轻一代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一批专注于原叶茶的新锐品牌快速崛起,比如李陌茶、李茶的茶、上山喝茶、一念草木中和 tea'stone 等。

这些品牌注重 " 颜值 ",并善于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口碑传播。比如李陌茶,一个由主播康康创立的奶茶品牌,背靠茶叶大省福建,主营普洱、白茶等,主要通过直播等渠道销售。蝉妈妈数据显示,2024 年前 10 个月,李陌茶已实现抖音销售额 7.3 亿元以上。

相对于线下的惨淡,茶叶在线上格外繁荣,但也滋生诸多乱象。亿邦动力发现,一批以 " 茶农源头砍价 " 为卖点的直播间,通过主播和茶农现场讨价还价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确实帮茶农消化一部分滞销茶叶,但也导致不少商家滥用消费者对 " 源头直供 " 的信任,出现以次充好和货不对板的情况。

老羊所在的云南保山乡镇上,当地茶业售价 10 元 -20 元 / 公斤,被专做电商的中间商按最低成本收走,一公斤压成三个饼,在直播间销售。"(一个饼)卖 9 块 9 还有利润,假如 10 万个饼,每天放 500 个作为福利引流,剩下的每个 28 块 8。" 老羊说,这还算有良心的," 同样的茶饼,换个冰岛、老班章的包装,说成平时卖 9999 元,因为董事长过生日,99 块钱卖出去。"

老羊一语点出关键,称大家愿意投身做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利润。" 茶和翡翠很像," 老羊说,从缅甸进口的翡翠溢价率在 20 倍左右,茶也一样。很多明星网红、茶叶主播,虽然每年都出事,但还是接着做,就是因为茶叶暴利。

温思望告诉亿邦动力," 毛利没有翻倍的话,这个(茶叶)公司就搞不定了 "。而有人,甚至对 100% 的利润并不满足。有茶商透露,之前福建的一些茶企,会到云南收一些价格更低的原料,比如白毫银针,在云南 100 多元,外地可以卖 4000 元以上。

割裂的是,茶叶行业看似暴利,却没有跑出一个纯利润好看的企业。从标准化的缺失、品牌化的艰难,到线上渠道的繁荣与传统圈层的萎缩,茶叶的未来,注定要在工业化的效率与农耕时代的情怀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文中金阳、温思望、老羊为化名)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