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6小时前
“抱歉,不投教授创业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丽,头图来自:AI 生成

" 开始对教授创始人祛魅了。"

聊起今年一级市场的体感,王渊打开了话匣子。他在华东一家人民币基金负责投资新材料,四年前在 " 两年内完成商业化 " 的许诺下,投了一位高校教授在实验室发起的项目。但几年过去,迟迟不见量产,后续融资也快接不上了。

目睹公司现状,基金老大三令五申赶紧卖老股退出。但眼前一级市场的景况,谁又会来当接盘侠呢。夹在基金和教授中间的王渊,压力山大。

这似乎并非个例。不久前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春在谈到科学家创业时曾言辞激烈:" 我发誓,再也不投那些带着光环的教授。"

回想 2021 年,硬科技的风吹来,掀起了 VC 蹲守各大高校抢教授的罕见画面。但随着种种变化,双方之间的信任基石渐渐有了裂痕。

一、教授创始人突然通知 " 不想干了 "

吴世春公开说起自己的一次经历。那是梅花创投此前投过的一家企业,创始人是一位来自大厂的首席科学家,先后融资了很多钱,在账上还有几百万美金的时候,却跑过来说:" 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创业,我要回美国做教授去了。"

突然的变化,打得投资方措手不及。吴世春感到匪夷所思," 你如果不适合创业,当时为什么出来创业?为什么要融我们这么多钱呢?"

" 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投那些带着光环的教授。" 在吴世春看来,他们是看着别人创业好像很容易成功,觉得自己知识渊博、技术牛也能成功,根本没做好准备。" 但真正的创业者,没有一个人不是满脚带泥、双手沾灰的。"

在教授项目上栽过跟头,沈海心有戚戚。他所在机构早年前投了某高校教授创立的 AI 项目的种子轮,教授是创业和终身教职 " 两头兼 ",每周投入到项目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开始还算顺利,但随着公司扩张以及行业竞争,问题开始浮现,量产更是一拖再拖。

最为致命的是,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教授因高校工作错过了关键融资节点,多米勒骨牌随之层层倒下,最终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沈海的基金前前后后投入两轮融资的钱,都打了水漂。

放眼创投圈,这样 " 两头兼 " 的教授不在少数,他们把开公司当副业,一旦和学校主业冲突或者创业不顺,就立马撂摊子回归学校。还有部分教授创始人看不懂融资条款,但又尤其在意估值,不能比师兄师姐低,创业似乎沦为 " 面子工程 "。

主投硬科技,沈海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 这种心态是没办法创业的。创业本是九死一生的冒险,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魄力,反而心存退路,极易半途而废。" 现在,他在筛选项目时第一条就是——不投未脱离高校职位的教授。

" 现在套路变了,导师学生毕业出来融资,导师当大股东。"一位投资人说起他的观察,有些项目初创团队全都是教授的学生,不愿意引入擅长市场化运作的合伙人,内部重大决策几乎全看导师的脸色,堪称 " 学术界 " 的家族企业,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现实总是更为残酷,当时多么仰慕教授的光环,后来的教训就有多深刻。正如施一公院士早就一针见血:" 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二、" 不再迷信科学家创业 "

更大的矛盾隐藏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间。

总结来说,部分科学家创始人多以课题组的形式创业,把公司当实验室来管理,还有一个共性是:他们往往痴迷于技术突破,忽视市场的真实需求,缺乏商业化思维,难以跨越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

元生创投合伙人李克纯分享一段自身经历。此前,他曾接触一位科研能力深厚的创始人,最终却因管理短板导致项目陷入困境:

某清华老教授创办的超声手术刀项目,是国内首个拿证的企业,当年基金在注资后控股,还从全球 TOP 级药企挖来 8 人团队,三个月内便实现 1000 万回款,教授创始人也欣喜不已。

但半年后问题暴露:她排斥销售团队的市场化运作,认为 " 吃饭送礼 " 有违学术原则,最终导致核心团队流失,项目陷入停滞。

所幸,该项目最后被接盘,元生创投以三倍回报退出。即便如此,这一经历依旧极具警示意义。

四川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团基金事业部负责人黄靖感同身受。她说起一个教授创业失败的案例:某项目因核心科学家管理能力薄弱,痴迷追逐学术热点,盲目拓展多条产品管线并扩张团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青域基金合伙人聂荣锋投了十余年新材料,这条赛道的创业者多是出自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或者博士毕业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必然要经历书架到货架的真金火炼,但很多倒在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阶段," 我们投过的新材料企业,超过一半的失败,都是在这个阶段。"

技术的情怀最终还是要落到现实的商业世界。一家专做技术成果转化的公司 " 巴士底 " 的一则数据让人意外:美国高校教授创业的失败率达到惊人的 96%-97%,成功率仅约 3%。

" 不懂商业规则的技术狂欢,本质是资本的无底洞。" 有投资人如是感叹。渐渐地,"VC/PE 排队找教授退钱 " 的声音开始密集传来。

三、不要一竿子打死敬畏创业

" 投资本质是商业行为。" 投资人们不约而同地强调。

创业路上,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打破 " 技术至上 " 的思维定势。复盘下来,多数教授创始人擅长 0 到 1 的科学突破,却未必具备 1 到 10 的工程化能力与 10 到 100 的商业化思维,而后者恰是体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核心环节。

李克纯提醒,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之间的 " 鸿沟 ",单靠科学家个人难以跨越。真正的创业智慧,在于以开放心态组建互补型团队——不懂市场就找营销专家,不懂管理就引入职业经理人,这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 但也不要一竿子打死。" 一位与高校教授打交道多年的投资人表示,很多教授创业,无论是在人脉还是技术,都是碾压市场的。

这一幕,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在眼里。他分析认为,硬科技成为一级市场的主要投资方向,局部方向可能也有泡沫产生,再加上部分科学家因缺乏商业认知导致项目失败,引发市场对科学家创业的质疑。

" 这种反思是好的,但也不能由此以偏概全、矫枉过正,甚至认为科学家创业完全不靠谱。" 米磊强调,在硬科技时代,科学家创业仍然是大势所趋。

他进一步指出,投科学家创业的门槛很高,需要投资机构有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和迭代,对技术形成深刻理解和判断。同时,能够给科学家匹配相应的资源,帮助科学家跨越技术和市场之间的鸿沟,提升创业成功率。

时至如今,科学家创业早已成为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浪潮,在生物科技、半导体、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技术密度极大的领域,都能看到他们潜心钻研的身影。

创投圈不乏教授创业封神的案例,正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创立商汤科技、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创办了思谋科技、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博士余凯创立地平线 ...... 更别提李泽湘、施一公两位教授创业 " 鼻祖 "。

回想 2017 年,《人民日报》曾呼吁,不宜对科研人员独立创业过度 " 发难 "。

" 天生不会,不代表永远不行,不能因为一些科研人员不擅长经营,就完全关上他们创业的大门。"

这句话放到现在,依旧意味深长。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