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技术封锁和金融制裁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而中国则以稀土出口管制、人民币国际化等方式展开反制。
在这一敏感时刻,新加坡却公开呼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并暗示美国可能祭出 " 最后绝招 " ——将中国踢出 SWIFT 系统。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SWIFT 系统是全球金融交易的枢纽,负责国际贸易结算。
历史上,美国曾通过 SWIFT 对伊朗实施制裁,导致该国经济陷入困境。
然而,将中国踢出 SWIFT 的可行性却备受质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其生产能力超过 G7 国家总和。
如果中国被切断与 SWIFT 的联系,全球硬通货产品贸易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同时,中国早已未雨绸缪,通过与多个国家签订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结算,逐步构建了替代体系,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近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公开表示,中国应该放弃自给自足,与美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他的言论被外界解读为偏袒美国。
事实上,新加坡一直是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美国海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中,其舰艇常常选择新加坡作为补给基地。
此外,新加坡还曾为台当局提供军事援助,与台军举行联合演练,这些行为曾引发中国的不满。
然而,新加坡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的言论显然忽略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产能国,还在稀土出口和高科技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反制能力。
例如,中国减少稀土出口已经对全球高科技产业链造成了深远影响,而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已清零。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则充满反复。特朗普政府近期出台 "50% 规则 ",试图对中国高科技实体实施全面封锁,但同时又释放 " 降低关税 " 的信号,并提出重启大豆采购、恢复稀土供应等条件。
中国对此并未妥协,而是通过布局拉美大豆贸易、减少稀土出口量等方式打破美国的经济压力。关税战不仅耗尽了美国的国际公信力,也对全球经贸体系造成了冲击。
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多元化的贸易运输渠道逐步摆脱传统航道的限制。
例如,中欧班列和北极航线的开通,不仅破解了 " 马六甲困局 ",还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前波兰阻拦中欧班列时,中国迅速启动北极航线,仅需 18 天即可抵达欧洲。
这一战略布局让新加坡感到不安,其媒体甚至批评北极航线 " 不安全、不环保 ",试图阻止中国的多元化布局,但显然无法改变大势。
新加坡自身也面临经济挑战。新加坡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 " 黄金水道 " 地位。
然而,中国的多元化贸易战略正在削弱这一地缘优势。
在全球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新加坡试图通过 " 均衡战略 " 在中美之间寻求生存空间,但这种策略能否长期奏效仍是未知数。
新加坡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的言论,暴露了其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
然而,中国以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全球战略布局,正在逐步摆脱传统贸易规则的束缚。
美国威胁将中国踢出 SWIFT 的举动,不仅不现实,还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在全球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生存空间日益缩窄,而中国的崛起则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