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欧盟通过第 19 轮对俄制裁措施,欧盟方面发表的声明显示,这次制裁措施除了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制裁之外,还将针对 45 家协助俄罗斯 " 规避制裁 " 的实体,其中涉及 12 家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企业,包括四家中国石油公司。
然而就在欧盟宣布反制措施的前一天,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才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举行了视频通话,双方讨论了稀土管制、电动汽车出口、安世半导体事件,当时谢夫乔维奇倒是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声称欧方愿意妥善处理与中方的经贸摩擦,愿意积极协助荷兰和中国加强沟通,推动安世半导体事件的解决。
欧方理解中方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共同安全考虑,出台稀土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希望能和中方协商解决方案。然而时隔一天,欧盟就又出台了针对中企的制裁措施,这变脸的速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有的一拼。
(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
这场制裁闹剧的背后,是欧盟在对华博弈中的严重失算。自 2024 年 6 月首次大规模制裁 19 家中企以来,欧盟在制裁中企这条道上越走越远。2024 年底以 " 涉俄军事配件 " 为由制裁 7 家中国企业,却拿不出任何实据;今年 7 月又将 2 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清单,随即遭遇中方对等反制。如今加码制裁,不过是又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新的枷锁罢了。
欧盟的制裁本想打击俄罗斯 " 影子舰队 ",结果却暴露了欧盟自身的能源困境。欧盟宣称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可数据显示 2023 年欧盟仍从俄进口约 1350 万吨液化天然气,西班牙、比利时、法国是主要买家。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制裁俄能源,一边照样从第三国进口,27 个成员国中有 20 个通过印度购买俄油。这种双重标准让制裁沦为笑话,正如普京所言,西方制裁只会打击全球经济、降低民众生活水平。
美欧所谓的 " 战术默契 ",更像给欧盟套上的紧箍咒。美国同期制裁俄罗斯最大石油企业,看似与欧盟同步施压,实则是自己在能源领域渔翁得利。自 " 北溪 2 号 " 天然气管道爆炸后,美国向欧盟出口的液化天然气几乎都是天价,欧洲的企业因为能源上涨,还陆续将生产转移到美国。
欧盟如今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战略错位:既想借制裁逼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站队,又想在稀土、市场等领域获取对华利益;既想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又不愿承受转型代价;既想紧跟美国反华,又怕被美方收割。结果就是两头都不讨好,代价通通反噬到自身。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极度亲美)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是一贯的,既不站队冲突任何一方,也反对任何单边制裁,始终积极劝和促谈。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是依法完善制度,合规民用申请都会批准。欧盟若持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不仅会拖延稀土合作谈判,更会让中欧关系陷入 " 制裁与反制 " 的死循环。
这场制裁闹剧终将证明:在全球化时代,试图用霸权手段遏制他国、转嫁危机的做法注定失败。欧盟若真想解决问题,与其握着 " 核选项 " 虚张声势,不如放下对抗思维,正视中方核心关切,停止祸水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