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本月 14 日,小马科斯政府公开表示,正在与中国海警部门磋商合作协议,试图通过机制化手段降低南海争议的摩擦。
这一举动让人联想到杜特尔特时期的中菲柔性外交模式。
南海局势短期内似乎有所缓和,但这一变化背后的深意值得深究。
杜特尔特执政期间,菲律宾采取了一种务实的南海策略,在坚持 " 主权 " 立场的同时,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与中国合作,避免了直接冲突。
MOU 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海警在特定海域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追逐和对抗行为、建立热线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并在特定场景下进行联合巡逻或协调执法。
这种柔性外交策略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紧张局势的作用,同时也帮助菲律宾在经济和民生领域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
如今,小马科斯似乎选择走上了和杜特尔特类似的道路。
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菲律宾在南海争议中的力量与中国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10 月 16 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的巡逻机进入黄岩岛空域后,遭到中国海警的警告和驱离。
这一事件再次显示,硬碰硬的对抗策略不仅代价高昂,还容易引发舆论反噬。
另一方面,小马科斯也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压力。
对内,他需要向菲律宾民众证明自己在南海问题上并未放弃 " 主权 " 主张;对外,他希望通过合作机制释放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信号,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同时避免南海局势进一步升级。
然而,谅解备忘录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样显而易见。
作为一种非正式文件,MOU 的法律约束力有限,其功能更多是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与合作的框架。虽然它可以降低误判和摩擦风险,但也可能被一方随时调整或利用。菲律宾的外交政策一贯存在双面性,尽管当前表现出合作意愿,但未来是否会利用协议漏洞进行试探,仍需中方警惕。
更重要的是,谅解备忘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南海的主权争议。
南海问题的长期稳定,离不开《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制定与落实。
相比 MOU,COC 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可以明确各方在争议海域的行为规则,例如巡逻距离、警告程序和渔民作业管理等,从而降低误判和突发冲突风险。虽然 COC 无法解决领土归属问题,但它能够为各方提供共同遵守的规范,减少单方面挑衅的可能性。
对于中方而言,菲律宾主动寻求合作更多是出于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中方在合作中必须时刻保持主动权。通过事实和实力,确保南海局势的稳定与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受挑战。
同时,中方也应继续推动 COC 的进程,用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来锁定南海的长期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