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5 日,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中国与美国应寻找一个 " 稳定的平衡点 ",并建议中国避免走向完全自给自足的道路。
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尚达曼的发言表面上是中美关系的理性分析,实则透露了对全球秩序的深层次看法。
尚达曼在演讲中指出,美国在生产力、收入、创新能力和金融体系等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迅速缩小差距,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他认为,中美之间的 " 交界处 " 蕴含着强大的创新活力,但所谓的 " 平衡点 "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是基于美国主导的规则下的分工体系。
换言之,中国应继续为美西方供应中低端产品,而美西方则继续掌控高端技术。
然而,中国的自主创新并非挑战全球化,而是应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必要选择。
近年来,美国通过限制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出口,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步伐。中国的自力更生是一种被迫的突围,而非主动寻求孤立。
尚达曼将中国的科技自主解读为 " 走向完全自给自足 ",显然忽略了这一背景。
此外,尚达曼还提到,人工智能领域是中美可以合作的方向,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几乎完全掌握在美国科技巨头手中,例如谷歌、微软和英伟达。
在这种技术依附的情况下,所谓的合作难以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如果中国不大力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标准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将面临严重的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自身正在推进 "2061 年淡水自给计划 ",旨在摆脱对马来西亚供水的依赖。这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策略,但为何新加坡的行动被视为未雨绸缪,而中国的科技自主却被解读为走向孤立?这反映了小国与大国在生存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新加坡作为小国,长期依附于全球霸权秩序寻找生存空间,难以理解一个大国对命运自主的执着。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自主创新的突破。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摆脱了欧洲大陆的依赖,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科技和军事自主最终取代英国霸权。如果中国希望避免成为他国的附庸,自主创新几乎是唯一选择。
尚达曼的 " 平衡点 " 论,实质上是维护一个中国从未享有过平等权利的旧秩序。真正的平衡并不是单方面划定红线,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规则。中国并非不愿意与美国合作,但目前的国际格局下,美国仍执着于单方面定义规则,要求中国遵守其设定的边界。
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用市场换技术的老路。中国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被局限于产业链低端的分工安排。相比中国,尚达曼更应该思考新加坡未来的生存策略。在一个旧霸权逐渐衰落的新时代,小国依附生存的风险正在加剧,而大国必须自立自强,因为这既是选择,也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