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 -20 战机作为五代机的代表,一直备受关注。
据外网 10 月 22 日报道称,美国专家埃里克 · 威克伦德曾在 Quora 上提出一个大胆论断:" 任何四代机都能击落歼 -20,但有一个前提。"
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议,究竟是什么样的前提让四代机有机会战胜五代机?
威克伦德认为,歼 -20 的隐身性能虽出色,但尾部设计存在软肋,特别是发动机喷口的隐身处理较为薄弱。
他指出,早期歼 -20 装备俄制 AL-31F 发动机时,尾部喷口的雷达反射截面(RCS)较大,红外信号明显。
尽管后续升级到国产 WS-10C 发动机,隐身性能有所提升,但尾部喷口仍未达到美国 F-22 战机的锯齿化设计效果。
根据《航空周刊》的分析,歼 -20 的正面 RCS 接近 0.01 平方米,但尾部却达到 0.5 平方米,远高于 F-22 的表现。
这种 " 尾部软肋 " 给四代机提供了战术机会。
威克伦德特别提到日本 F-15J 战机的升级版,其装备的 AN/APG-82 雷达探测距离超过 200 公里,并搭载先进电子战吊舱,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假设 F-15J 从歼 -20 尾部切入,红外导弹如 AIM-9X 可以轻松锁定目标。
然而,这种战术的前提是四代机必须从歼 -20 的尾部接近,同时依赖体系化作战,才能弥补性能上的差距。
现代空战已经从单机性能的比拼转向体系作战的较量。
威克伦德指出,四代机要击落歼 -20,离不开数据链、预警机支持以及僚机协作。
通过 AWACS 预警机实时传输目标信息,四代机可以绕开歼 -20 的正面火力网,从其尾部切入。
然而,这种战术的实施并不容易。
歼 -20 配备了先进的 PL-15 导弹,射程超过 200 公里,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
如果歼 -20 能够压制 AWACS 预警机,四代机的战术优势将难以发挥。
从产量来看,歼 -20 的规模化生产正在改变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
自 2011 年首飞以来,歼 -20 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特别是国产 WS-15 发动机的逐步换装和隐身涂层的优化。
2025 年,歼 -20 的总产量已突破 300 架。
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 F-15J 总数仅剩 165 架,即便升级性能有所提升,在数量上也难以匹敌。
面对歼 -20 的威胁,美日等国正在加紧应对。
然而,短期内美日仍需依赖四代机与歼 -20 对抗。
2025 年美日联合演习中,F-15J 模拟绕后歼 -20,胜率有所提升,但体系节点一旦丢失,整体作战将陷入困境。
威克伦德的观点揭示了现代空战的本质:单机性能固然重要,但体系作战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歼 -20 的隐身性能和数量优势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先手,而美日则试图通过团队协作和技术升级来弥补代差。
在这一博弈中,谁的体系更密,谁的网络更稳,谁就能掌控未来的空中力量。
威克伦德所提出的 " 前提 " 看似简单,但在高强度的现代空战中却充满挑战。
随着歼 -20 的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这一前提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中美空军的较量正推动全球空战技术的升级,也在不断重塑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