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一段 " 男子在酸菜池中抽烟吐痰 " 的视频引发关注。

对此,有消费者表示," 以后再也不敢吃酸菜了,谁知道吃进去的是酸爽还是‘痰味’?" 还有消费者称," 这哪是生产食品,分明是在践踏底线!" 有评论指出,男子该行为不仅恶心,还容易将有害物质带入食品中,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极大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卫生标准,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人员在生产经营场所吸烟、吐痰,显然已经违法违规。视频画面显示,涉事男子在疑似酸菜的生产车间中,用钢叉把大量酸菜铲至一旁,在长达 30 秒的视频里,男子一直在吸烟,同时在酸菜池中随地吐痰,画面不忍直视。
对此,10 月 27 日,事发地辽宁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

当地的快速反应固然值得肯定," 未进入市场 " 似乎也已将影响控制到最低,但依然令人后怕。
可以试想,如果没有网友视频提供的线索,这批被污染酸菜是否会被发现?这批 " 问题酸菜 " 会不会悄无声息流入市场?事发初期,当地部分监管部门要么电话无人接,要么称 " 不知情 ",若没有舆论推动,上级部门何时介入?而且,视频里男子面带笑容、毫无顾忌的模样,更像在执行 " 常规操作 ",谁能保证这是第一次?此前又有多少流向了市场、端上了餐桌?
这些问题,恐怕都需要一一查清。毕竟,当人们在厨房里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很可能它不会是唯一一只,该男子如此肆无忌惮,是否说明这样的生产乱象并非个例," 不干不净 " 已经成为行业 " 惯例 "?消费者心里的疑虑没解开,仅靠 " 这批次没问题 " 的说法,很难重建信任。
对于酸菜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并不陌生。早在 2022 年央视 "3・15" 晚会上,湖南省岳阳市多个酸菜供应企业被曝存在进货货源部分为收购来的 " 土坑 " 酸菜问题。
资料显示,这种 " 土坑酸菜 " 制作方法极其 " 狂野 ":枯萎发黄菜不清洗直接扔进土坑,加水加盐包上薄膜包,盖土直接腌制。制作人员或穿拖鞋或光着脚在酸菜上踩来踩去,边抽烟边干活,抽完烟头直接扔酸菜上,整个过程让人触目惊心。当时众多企业纷纷致歉,并将问题酸菜下架,此事引发全国层面的关注。

而同样的问题,在今天又几乎原样重演。这也说明,行业痼疾依然存在,一些企业野蛮的、粗糙的制作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封闭、卫生、规范的生产环节依然付诸阙如。
其实 2022 年酸菜问题被曝光以后,相关部门就高度重视酸菜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年 "3・15" 晚会之后不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就发布了《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对老坛酸菜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做出了规定。
如果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酸菜池中抽烟吐痰这样的荒唐场景根本不可能出现。然而现实却是,再详细的标准、再严格的规范,在一些企业那里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对食品安全毫不在意。
企业的 " 肆无忌惮 ",让人不禁追问 " 监管何在 "?诚然,客观上得承认,酸菜监管或许确有难度。比如酸菜生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数量众多且分散;传统腌制工艺长期存在,设备完全更新实现现代化需要时间;生产场地较为开阔,全天候监管不易实现等等。
但正因为存在监管难度,才更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管网络和更加严厉的惩戒机制。比如可以通过飞行检查、突击抽查、举报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加监管密度;推广安装生产过程监控设备,实现远程实时监督;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独立评估;也可以考虑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和行业禁入机制,形成 " 一次违规、终身出局 " 的震慑效应等等。
总之,这起新近发生的酸菜污染事件,无疑又是一记警钟:针对酸菜生产,监管应当常态化,从而倒逼企业生产规范化,将 " 事后查处 " 转向 " 事前预防 ",而不是总依赖网友的曝光,指望偶然的镜头扫描。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不应是概率事件,消费者的健康更不能靠概率来保障。唯有通过企业尽责、监管到位,用常态化的检查、严格的生产标准与透明的追溯体系真正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才能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放心,不必忧心自己成为那个买到问题产品、吃到 " 老痰酸菜 " 的 " 幸运儿 "。
来源:央视网评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