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被冠以 " 中国 AI 教父 " 之名的李开复,在创业路上频频 " 食言 "。
" 有些事我们暂时不会做,比如在国内做 2B,我们不会碰项目制的订单,我认为它还没有逃离上次 AI 1.0 的魔咒。2B 我们会走 API 路径,不管国内国外,花钱买 API 都是一个已经被教育过的市场。"2024 年上半年,零一万物创始人、CEO 李开复曾如是说道;话音刚落,下半年,零一万物就在国内 TO B 市场开启了长达半年的战略转型。
2025 年年初,李开复又公开表态,称赌上巨量资源去训练超大参数规模的模型,超低的性价比对初创公司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务实的选择。而此前,零一万物一度致力于训练万亿参数大模型,并曾立下 " 绝不放弃预训练工作 " 的军令状。
近日,李开复在 GOTC 全球开源技术峰会上宣布,与开源中国联合推出 AI Agent 一站式开发开源解决方案 "Open AgentKit 平台 "(OAK)。他明确提出 " 开源模型是搭建 AI Agent 的最佳选择 ",这一表态,与当初 " 绝不会放弃预训练 " 的坚定承诺形成鲜明对比。
短短一年间,李开复的大模型创业公司从自研基础大模型,转向了整合开源模型做 AI Agent 应用。这一转变背后,是零一万物面临的财务红灯、高管集体出走、预训练团队被阿里 " 收编 " 的残酷现实。
01 战略方向急转
李开复和他的零一万物,算是大模型创业公司中最早公开调整战略方向的独角兽企业。这一转变背后,是 Scaling Laws(扩展定律)在大模型行业遭遇的严峻挑战。
"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引领大模型前进的传统 Scaling Law 边际收益递减明显,商业化上同样如此。" 李开复点出了行业的集体困境。曾经引导大模型发展的 "scaling laws" 行业摩尔定律,正面临高昂成本导致的边际效益严重递减。
大模型训练成本的飙升速度令人瞠目。据《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2017 年,Transformer 模型训练成本约为 900 美元;到 2023 年,OpenAI 的 GPT-4 和 Google 的 Gemini Ultra 的训练成本已分别达到了约 7800 万美元和近 2 亿美元。训练成本呈现飞速增长,这样的投入已非创业公司所能承担。

图片来源:《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面对巨额成本,零一万物迅速调整了技术路线。2024 年 5 月,公司发布千亿参数模型 Yi-Large 后,决定改走更务实的路线,专注做更轻量化的模型;10 月推出的新旗舰模型 Yi-Lightning 采用 MoE 架构,激活参数仅 200 多亿,训练成本仅 350 万美元,是 GPT-4o 的 1/30。
当时,Yi-Lightning 无论在外部榜单还是内部评测中,表现都相当不错。于是,李开复果断立下军令状:" 零一万物绝不会放弃预训练工作。"
然而,不到两个月,情况急转直下。
据综合报道,2024 年 12 月中旬,零一万物对整个预训练算法团队和 Infra 团队进行裁撤。当月末零一万物预训练算法团队获得通义团队 offer,Infra 团队则获得阿里云 offer,是以提供工作岗位的形式而非收购。
天眼查显示,零一万物成立于 2023 年 5 月 16 日,半年后便获得阿里云领投天使轮,投后估值为 10 亿美元。

图片来源:天眼查
同时,还有消息称,李开复曾在内部会议上提到,零一万物资金紧张,预训练投入的资金比较大,公司计划转型做应用。
针对市场的裁撤传闻,李开复也回应称,公司与最大的投资者阿里一直在沟通,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主要是做更有 Scaling Law 方向性的工作,由阿里来主导。公司有一些成员擅长和愿意投入 Scaling Law,所以部分团队会通过联合实验室和阿里深度整合。

图片来源:零一万物辟谣公告
这样的回复,在外界看来并非 " 辟谣 ",而是变相的 " 承认 "。
对于一家以 " 打造 AI2.0 全新平台、加速 AGI(通用人工智能)到来 " 为愿景的公司来说,放弃预训练,无异于战略层面的彻底转向。
02 资金压力与高管出走
零一万物的急转弯,根本问题还是出在 " 钱 " 上。
有报道称,自 2024 年获得来自某国际战投和东南亚财团的融资以来,零一万物与部分地方政府和国资的融资进展并不顺利,面临长期发展的资金压力。
融资不顺,零一万物的高管们也纷纷出走。
2025 年 5 月,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谷雪梅,以及联合创始人、技术副总裁戴宗宏相继离职创业;AI 视频混剪项目负责人蓝雨川,在 2 月也选择离职创业。
据源媒汇梳理,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李先刚、黄文灏、潘欣、曹大鹏等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和早期核心成员,均已相继离开。
事实上,零一万物只是大模型 " 六小虎 "(注:智谱 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困境的一个缩影。
据 Tech 星球不完全统计,从 2024 年至今,已经有至少 22 位高管从 " 六小虎 " 中离职,仅 2025 年上半年就有 12 位。其中,零一万物的高管变动较为频繁。
对于高管离职一事,零一万物有关人士对源媒汇回应称:" 你看到的人事变动,其实主要发生在 2024 年年底。因为公司要向 TO B 转型,所以主动进行了业务聚焦和组织调整。"
同时,该人士还补充道:" 早在今年 1 月份,公司的组织架构就已经调整完毕。最明显的,就是与阿里云成立联合实验室,万亿参数以上的超大基座模型交给阿里云,零一万物专注做轻量化、赋能产业的产业大模型。零一万物最近新增百度云高管沈鹏飞等 3 高管,全力推进国内外 toB 业务落地。"
不过,对于李开复而言," 找人 " 显然要比 " 找钱 " 容易。
10 月 27 日,零一万物宣布新一轮高管任命,联合创始人沈鹏飞正式亮相,统筹公司国内 To B、To G 业务拓展与销售体系;同时,赵斌强与宁宁博士晋升为副总裁——前者聚焦模型平台技术与专业产品体系建设,后者负责国际业务拓展与 AI 咨询落地。
上述三位核心管理者协同,形成覆盖市场与销售、模型与技术、国际与咨询三大方向的全链路格局,推动零一万物 " 一把手工程 " 在全球范围的深化与实践。
从背景看,沈鹏飞拥有超过 26 年的 IT 及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曾在百度 To B 与 To G 领域深耕 8 年;赵斌强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互联网算法和 AI 领域从业 17 年,曾任阿里资深算法专家、淘系技术部算法负责人;宁宁则拥有超过 20 年的 AI 与企业服务经验。
在 " 六小虎 " 的高管们相继流向各互联网大厂之际,零一万物却能够反向挖人,足见李开复的号召力。
为了能够行稳致远、留住高端人才,零一万物并非没有自救。2023 年,公司重心还是模型 API,而 2024 年起,公司先是发力做了几款 C 端应用,继而将重心转向 B 端 AI 营销解决方案。
李开复在回应传闻时也试图展示信心:"2024 年,零一万物的确认收入一个多亿(订单更多),2025 年会数倍增长。" 但显然,这样的收入规模难以支撑大模型的训练成本。

对比创业之初的勃勃野心,李开复或许也未曾预料到,仅两年时间,市场就已发生巨变。
03 李开复的 AI" 执念 "
李开复对 AI 其实是有 " 执念 " 的。
早在 2018 年,他就明确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从 " 技术为主 + 专家为王 " 的萌芽期,转变为 " 应用为主 + 数据为王 " 的爆发期。他当时判断,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后,中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也是在那时,李开复为创新工场重新勾勒了定位—— VC+AI,"TechVC 时代到来了 "。他曾表示,创新工场投资团队 80% 以上有技术背景或者理工学位,擅长技术趋势预测,偏爱技术背景创业者。
之后,零一万物注册成立,李开复亲自带队孵化,公司定位为 AI2.0 公司,聚焦自研大模型技术。凭借李开复的行业号召力,零一万物成立一年多时间,便拿下两轮大额融资。
零一万物也没有让资本失望,迅速推出了一系列 Yi 系列模型。
然而,在李开复看来,AGI 始终是零一万物的终极目标,他在多个场合强调,AI2.0 是 " 绝对不能错过的一次革命 "。但高昂的训练成本与紧张的融资环境,让零一万物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一梦想。
其实,大模型 " 六小虎 " 的风光不再,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曾经,它们是资本眼中的宠儿,月之暗面的估值甚至一度高达 33 亿美元。而 2025 开年后,截至上半年,仅有一家企业公布了融资消息。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可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模型技术专家、《知识图谱大模型》作者王文广曾谈到:" 实际上,甚至还不到 DeepSeek V3 和 R1 的发布,在 DeepSeek V2.5 和阿里的 Qwen 70B 推出来的时候,国内有些大模型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弃训练大模型了,成本实在太高。他们感到无论在资源还是性能上都赶不上或拉不出距离,何况对方还是免费开源的。"
闭源模型虽然性能暂时领先,但调用成本高昂,且在垂直领域适配、数据安全、定制成本及生态扩展方面存在重大局限。
这也让李开复得出了新的结论:" 开源模型是搭建 AI Agent 的最佳选择 "。
在基础模型上,Google 几乎每月都会更新,但 " 六小虎 " 们的发布速度和模型能力,远远落后于行业。
04 押注 AI Agent
放弃自研大模型后,零一万物将未来押注在 AI Agent 上。
在 GOTC 全球开源技术峰会的演讲中,李开复强调,AI Agent 将引导企业进入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而开源模型是搭建 AI Agent 的最佳选择。
他与开源中国联合发布的 OAK 平台,正是一款专为开发者打造的 AI Agent 一站式开发开源解决方案。该平台支持对接多种开源大模型,旨在与全球开发者共同打造一款开放、通用的 AI Agent 开发平台。
OAK 平台设计了四大核心模块:OAK Framework(全栈多 Agent 开发框架 LangCrew)、OAK Builder(Agent 构建器)、OAK Runtime(Agent 运行时环境)和 OAK Studio(可视化工作台)。
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表示,OAK 代表了一条不同于封闭平台的智能体发展路径,旨在为开发者们提供一个开源的 AI Agent 开发与运行平台。这也是 OAK 平台英文 " 橡树 " 所带有的 " 在开源世界有机生长、长长久久 " 的寓意。
同时,零一万物还推出了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已整合包括阿里通义千问、DeepSeek 系列在内的多个顶尖开源大模型,并聚焦企业需求,提供从开源模型到商业应用的完整服务矩阵。
李开复表示,从拥有模型到开发 Agent 是一步巨大的技术跨越,而万智平台正是弥合这一鸿沟的关键。
大模型 " 六小虎 " 的集体退潮,映射出中国 AI 创业公司的普遍困境。
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在用户规模上,即使一度爆红的 Kimi,也与 DeepSeek、字节豆包差出了一个数量级。
李开复和他的零一万物,从自研大模型转向 AI Agent 开发,正是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现实选择。
对他而言,这或许不是梦想的终结,而是一场更接地气的持久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