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法治在线 11 月 5 日报道,演员温峥嵘自曝刷到 AI 盗播自己的直播,自己进入直播间质问竟被秒拉黑。近期同一时段多个直播间出现 " 温峥嵘 " 带货也引发了热议,妆发不同却话术一致,温峥嵘无奈坦言 " 很难证明我是我 "。

在评论区也能看到许多网友在互相询问 "xx 直播间是温峥嵘吗 "" 我买了 xx 面膜,这个是温峥嵘推荐的吗 ",到底是不是消费者们也拿不准了 " 应该是吧,她橱窗有这个品啊。"" 不是吧,她带货的不是这个店吧,这个商家是不是盗的直播切片?"
不管是温峥嵘本人的无奈还是消费者的一头雾水,都折射出 AI 深度伪造技术泛滥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AI 要健康发展,绝不能让 " 证明我是我 " 成为横亘在人与技术之间的鸿沟。
AI 盗播带来的困局早已超出个人权益范畴。对温峥嵘等公众人物而言,AI 合成的虚假直播侵犯肖像权与声音权,误导消费者对其商业合作的认知,而侵权内容批量生成、账号频繁更换的特点,让维权取证成本高昂。对普通消费者,基于明星信任下单的商品可能是假货,遭遇侵权后却因责任主体难追溯而维权无门。更严重的是,这种乱象正在透支整个数字生态的信任,当 "AI 造假 " 成为常态,正规直播、合法代言也会被打上问号,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技术发展不应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今年 9 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 AI 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为治理乱象提供了政策依据。但现实中,部分商家将 "AI 生成 " 标识藏于角落或用技术手段遮挡,平台审核滞后让侵权内容有机可乘,监管与技术落地之间还存在差距。破解困局需要政策、技术与平台形成合力:监管层面应细化标识标准,明确处罚力度;技术上可推广区块链数字身份证、不可篡改的隐式水印等溯源技术;平台则需升级多模态审核系统,对未合规标识的内容从严处置。
当技术进步让 " 以假乱真 " 变得轻而易举,更需要用规则与责任为其划清边界。不仅要有让 AI 生成内容 " 亮明身份 ",更要让侵权行为付出代价,才能终结 " 证明我是我 " 的荒诞困局。规范不是束缚,而是 AI 产业行稳致远的保障,唯有在真实与信任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惠及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杨子晚报 / 紫牛新闻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