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娱乐团 18小时前
墙倒众人推!娱乐圈的人情冷暖,终究还是在王家卫身上应验了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内娱这两年,真是一锅烂粥。

偶像塌方、导演翻车、资本跑路,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

从演员到编剧,从流量到大导,没有谁能在聚光灯下永远干净。

过去大家都以为,混乱只出现在流量圈,年轻演员浮躁、演技实力不够、私生活纠缠不清。

可没想到,这回连 " 文艺天花板 " 的王家卫,也从神坛摔了下来。

曾经那个戴着墨镜、手握雪茄、讲究氛围与诗意的大师,竟然成了众人吐槽的对象。

录音、爆料、直播,大师滤镜碎成渣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名叫 " 古二 " 的编剧。

他自称以月薪三千的生活助理身份,参与了《繁花》的创作。

三年辛苦、夜以继日地打磨剧本,却连个署名都没混上,更离谱的是,他还公开了多段录音。

录音内容堪称 " 核弹级别 "。

那位以往 " 温文儒雅、谈笑风生 " 的大师,居然在背后对合作演员评头论足。

说唐嫣 " 太装 "、游本昌 " 不是省油的灯 "、陈道明 " 极品中的极品,阴阳同体 ",还疑似对女演员开黄腔。

王家卫和编剧之间的对话,充斥着傲慢和无礼。

随后,《繁花》剧组紧急发声明反驳,称古二 " 擅自离组、偷录对话 "。

但观众不买账。

因为录音太真实了,那些傲慢的发言,恶俗的评价,就是出自业内很有影响力的导演和编剧之口。

就算抛开录音的内容,古月作为一个月薪三千、患病的编剧,被一位国际名导冷处理,被行业内的资本游戏打压、侵权,也足够让内娱的导演圈、编剧圈震荡一阵了。

正当舆论发酵时,向太又突然出手。

这位港圈女强人开直播,开口就是真刀真枪:" 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亏钱,我这儿绝不录用王家卫,因为他不受控。"

这话有点狠,但她举的例子更扎心。

《阿飞正传》投了四千万,票房不到一千万。

《东邪西毒》投了两千多万,票房才九百多万。

最后只能紧急拍一部《东成西就》来填坑,说白了,大师在拍艺术,可投资人在流血。

这场 " 集体爆料 " 像一记闷雷,把王家卫多年建立的 " 神秘+天才+浪漫 " 人设,彻底震碎。

神话滤镜,王家卫天才人设崩塌

你不得不承认,王家卫的才华是真的。

《重庆森林》的孤独,《花样年华》的暧昧,《东邪西毒》的荒凉,《一代宗师》的哲思,这些作品让无数人爱上了电影的 " 诗意 ",也让他成为香港电影最具魅力的导演之一。

他塑造了 " 王家卫式 " 的美学语言,霓虹光影、碎片叙事、时间错位、人物特写,王家卫的电影美学,能做到哪怕只截一帧画面,都能挂在美术馆里。

他让张曼玉成了 " 旗袍的代名词 ",让梁朝伟用一个眼神就能演出一段情史。

他是第一个坐上戛纳评审团主席的华人导演,拿奖拿到手软。

在华语影史里,他无疑是个巅峰。

可问题在于,神话的天才背后是观众看不到的一面。

王家卫以 " 自由拍摄 " 著称,无剧本、无计划、拍到满意为止。

《花样年华》拍了十五个月,《2046》拍了五年,梁朝伟一个吃梨镜头重拍二十多遍,张学友抬头六十次仍不过关。

演员被磨,投资被拖,剧组被困,他却说那是 " 艺术追求 "。

李安当年就调侃过:" 王家卫享有罕见的自由,他可以没有剧本就请一大票明星来拍戏。"

这句话既是夸,也是讽。

久而久之,这种 " 自由 " 成了特权。

当资本宽容、市场包容、观众膜拜,他就是神。

可当环境变了、效率被要求、舆论变得挑剔,这份特权就变成了原罪。

而录音事件,只是压垮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墙倒众人推,资本、演员、网友齐上阵

向太的直播只是导火索,更多圈内人开始翻旧账,有人说他拍戏磨人,有人说他对演员冷淡,还有人感叹王家卫很难合作。

一时间,大师滤镜彻底碎光。

《繁花》豆瓣评分连跌,《一代宗师》的神圣感也被重新审视。

观众终于意识到,那些 " 光影下的浪漫 ",其实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之上。

更现实的是,投资人也不再买单。

当年能容忍他 " 烧钱取镜 " 的公司,现在一个比一个精明。

市场不再讲情怀,资本不再谈诗意,所谓的 " 艺术片温柔乡 ",早就被流量逻辑掀翻。

一次一轮翻车,让王家卫的一切都被否定,这就是真正的 " 墙倒众人推 ",也是演艺圈人情冷暖最写实的一次。

这件事最刺眼的地方不在录音,而在 " 冷漠 ",对员工冷漠,对演员苛刻,王家卫的傲慢正是因为他被神化。

但说到底,这不是王家卫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照妖镜。

他象征着过去那种 " 导演至上 " 的时代,导演有艺术自由,演员没话语权,编剧是工具人,投资人只能陪笑。

可现在,时代变了流量、资本、互联网舆论让一切都被放大、被围观,被讨伐。

王家卫翻车,不仅是大师人设的坍塌,更是整个娱乐圈的 " 结构性塌陷 "。

资本、创作者、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重新洗牌。尊重、契约、平等这些从前被忽视的词,终于成了底线。

对很多喜欢王家卫的影迷来说,这场 " 塌房级 " 风波无疑是一记重拳。那个用光影写诗、用镜头描摹人心的大师形象,一夜之间变得支离破碎。

而对王家卫本人而言,这次事件恐怕将是他导演生涯里最沉重的一击。失去的不只是名声,还有长久以来积攒的信任与尊敬。

观众可以原谅作品的瑕疵,却难以接受人格的崩塌。

但换个角度看,他的翻车,也是在提醒整个行业。

无论身居多高、名气多大,都应谨言慎行,保持谦逊。

艺术是理想,创作是工作,镜头背后同样需要尊重与节制。

真正的伟大,不是戴墨镜的姿态,而是能直面自己、尊重他人的良心。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