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0 月 14 日,中国正式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这一反制措施迅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美国航运巨头美森航运公司已支付了高达 640 万美元的费用。

这场港务费争端背后,涉及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复杂背景,也揭示了全球航运市场和经济格局的深层次问题。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美国政府依据 301 调查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的政策。
美国试图通过这一措施减少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同时保护本土造船企业。
然而,这一行为被认为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的平等互惠原则。
作为回应,中国出台了特别港务费政策,初期收费标准为每净吨 400 元人民币,并计划在 2028 年提升至每净吨 1120 元人民币。
美森航运公司首席执行官考克斯透露,该政策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仅半个月就支付了 640 万美元的费用。
他表示,如果政策持续下去,未来一年公司可能支付高达 8000 万美元的港口费,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美森航运公司是美国少数几家拥有本土建造船舶的企业之一,此次事件对其影响尤为显著。
这场争端不仅牵涉两国航运业,还对全球经济链条产生了连锁反应。
美国的单边收费政策试图保护本土造船业,但长期来看,可能适得其反。
全球造船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和效率的较量,而非依靠行政手段。
美国通过加费迫使国际航运公司减少使用中国造船企业的船只,但这可能导致美国造船企业失去国际订单,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没有外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美国造船企业缺乏动力进行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最终可能被全球市场淘汰。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制措施对美国港口经济也构成了冲击。
高额港口费用可能促使国际航运公司调整航线,减少对美国港口的停靠,转而选择墨西哥或加拿大的港口。
这将直接导致美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下降,并对相关行业如装卸工人、仓储人员和物流配送员的就业机会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运输成本的增加还可能传导至商品价格,推高美国国内通胀,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面对这一局面,中美双方的立场截然不同。
美国政府坚称加征港务费是保护本土造船业的必要手段,而中国则强调反制措施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防御。
国际航运公司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航运市场和贸易链条产生长期影响。
美森航运公司希望中美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减少政策对行业的不利影响。
中美港务费争端的走向尚未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双方都需要冷静审视自身政策的影响,通过对话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助于维护全球贸易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