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了什么?
全球疫苗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赛诺菲、默沙东、辉瑞、GSK 四大疫苗巨头最新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疫苗业务集体失速。
尽管每家疫苗巨头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比如辉瑞的新冠疫苗因为推荐范围收窄、公众对疫苗的态度也悄然生变,默沙东的 HPV 疫苗受累于中国市场,GSK 的 RSV 疫苗是由于不敌竞争对手等,但默沙东、辉瑞、赛诺菲、GSK 这四巨头疫苗业务下滑的一个共同因素,都指向了棘手的 " 宏观因素 "。
当美国卫生部长小罗伯特 · 肯尼迪持续推行削弱疫苗公信力的政策,CDC 免疫咨询委员会被全员撤换,超过 30% 美国人对疫苗持怀疑态度——市场对疫苗产业的担忧,正一步步化作冰冷的财务数据。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国内的竞争与消费经济因素,美国这种宏观因素导致的疫苗信任危机加剧,背后更大的危机在于人们未能接种可能预防毁灭性疾病的疫苗。
十年来首例麻疹死亡病例的出现,让美国公共卫生系统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这个 25 年前就已在本土消灭麻疹的国家,今年却爆发了 44 起麻疹疫情,确诊超 1600 例,去年全年仅有 285 例;造成 3 名未接种疫苗的人死亡,等于过去 25 年麻疹死亡的总人数。
在混乱局势下,美国市场的疫苗接种率可能会继续下降,这直接会导致疫苗生产商的收入缩水。民众的不信任、政府的 " 骚操作 ",让美国似乎正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当预期与信心消失,影响注定深远。
/ 01 / 四巨头继续调整
除去新冠疫苗这一特殊品种,包括流感疫苗、13 价肺炎疫苗等可以说是这些疫苗巨头稳定输出的 " 印钞机 "。然而,从去年开始情况就发生了扭转,2024 年全球十大疫苗销售额合计 384 亿美元,较 2023 年下降了 19%。
2025 年,依然继续向下。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默沙东、辉瑞、赛诺菲、GSK 疫苗巨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明星疫苗产品集体遭遇滑铁卢。
赛诺菲成为第一个拉响警报的巨头。10 月 24 日其公布的财报显示,三季度新冠与流感疫苗销售额同比下滑 17%,传统疫苗业务收入下降 8% 至 33.6 亿欧元,主要由于流感疫苗业务放缓。除此之外,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12%)、脑膜炎疫苗(-2%)的销售额也同样下滑。公司 CEO 保罗 · 哈德森在声明中直言,价格竞争加剧及疫苗接种率降低是业绩下滑的关键因素。
GSK 的困境似乎更具象征意义。三季度其疫苗业务收入 26.78 亿英镑,同比增长 2%。其中带状疱疹疫苗 Shingrix 的销售额为 8.3 亿英镑,同比增长 13%,但在美国市场却出现 15% 的下滑。公司将这种下滑归咎于 " 围绕疫苗的宏观因素 "。
默沙东面临的则是双重夹击。首先是其王牌产品 9 价 HPV 疫苗因中国市场受阻,三季度 Gardasil/GARDASIL 9 销售额为 17.5 亿美元,同比下滑 24%;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为 42 亿美元,更是同比暴跌 40%。若剔除中国市场后,Gardasil/GARDASIL 9 的销售额同比下降 3%。
不仅中国市场,美国本土市场也在雪上加霜:麻腮风水痘四联疫苗 ProQuad、麻腮风疫苗 M-M-R II 和水痘疫苗 Varivax 销售额均下滑 3%。公司 CFO 卡罗琳 · 利奇菲尔德同样将问题指向了 " 宏观因素 "。
相比之下,辉瑞的阵痛则在市场预期之内。其新冠疫苗 Comirnaty 全球销售额下降 20%,美国市场更暴跌 25%。Comirnaty 早已成为政治摩擦和反疫苗言论的中心,而随着 FDA 将 Comirnaty 使用范围限制在老年人和高危人群,CDC 也收窄了接种建议范围,政策收紧与民众疑虑导致新冠疫苗销量继续快速下滑。
新冠疫苗之外,辉瑞的 13 价肺炎疫苗和 RSV 疫苗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前者三季度销售收入 17.42 亿美元,同比下滑 3%。这一方面是因为默沙东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沛儿的儿科产品遭遇了政府批量采购延迟。RSV 疫苗三季度则同比下滑 22%。
四巨头同步下滑的背后,是一个行业的深度调整。
/ 02 / 不可控的宏观因素
正如前文所说,尽管每家疫苗巨头面临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但它们疫苗业务下滑的一个共同因素,都指向了棘手的 " 宏观因素 "。
这个在四巨头财报电话会上反复出现的模糊词汇,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小罗伯特 · 肯尼迪。
这位 2025 年初上任的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部长,是知名 " 反疫苗活动家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传播反疫苗言论和阴谋论,包括已被揭穿的错误说法——疫苗会导致自闭症。在他的领导下,反疫苗组织 Children's Health Defense 声名鹊起,并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参与了疫苗错误信息的传播,导致该组织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被暂停。
自其上位以来,市场对于疫苗产业的担忧终于化作现实。在肯尼迪的领导与主张下,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美国的疫苗政策版图:
5 月底,他出人意料地宣布取消对健康儿童和孕妇的新冠疫苗接种建议,随后 FDA 迅速跟进限制性批准;
6 月初,解散 CDC 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全部 17 名成员,换上多位持反疫苗观点的顾问;
同月,HHS 终止了与 Moderna 达成的 7.6 亿美元 mRNA 禽流感疫苗合同,称该技术 " 未充分测试 ";几天后,FDA 又批准 Moderna 下一代 COVID-19 mRNA 疫苗;
7 月,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解雇约 1200 名员工,其中许多来自疫苗研发部门 ……
混乱局面显而易见。FDA 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询委员会成员保罗 · 奥菲特表示,肯尼迪 " 基本上是在告诉你,不仅不要相信政府,也不要相信政府建议所依据的科学依据 "。
围绕公众疫苗认知和 ACIP 建议的不确定性,助长了更悲观的市场情绪。眼下,美国疫苗怀疑论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根据 ValuePenguin 通过 LendingTree 开展的一项新调查,30% 的美国人对疫苗持怀疑态度。这种担忧在儿童疫苗接种方面尤为明显,Gallup 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认为儿童疫苗极其重要的美国人比例,已从 2019 年的 58% 下降到 2024 年的 40%。
甚至于,在海外分析师看来,美国市场的疫苗接种率可能会继续下降。这意味着,疫苗企业彻底站在了风暴中心,收入或许继续缩水。
/ 03 / 信任崩塌的代价
若透过这些数字看本质,便会发现疫苗产业动荡背后更加不容忽视的代价:人们未能接种可能预防毁灭性疾病的疫苗。
据 11 月 4 日 CDC 发布的数据,2025 年全美已有超 1600 例麻疹确诊病例,涉及 40 多个州,而去年全年仅 285 例。更令人震惊的是,此次疫情已导致三名未接种疫苗者死亡——相当于美国过去 25 年麻疹死亡人数的总和,其中包括两名儿童。
2000 年时,美国被认为已消除了麻疹,现在卷土重来,主要是由于美国部分地区疫苗接种率下降。这意味着,信任危机导致儿童疫苗接种率相应下降,反过来又为当前美国麻疹疫情的爆发,埋下伏笔。
尽管美国联邦医疗监管权分散于 FDA、CDC 等多个机构,卫生部长难以单方面推翻现有疫苗政策。此前,最高法院在 " 拜登诉密苏里州案 " 中裁定阻止拜登政府对大型私营公司强制执行全面的疫苗接种或检测要求,法院在一份意见书中写道:" 尽管国会无可争议地赋予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监管职业危害的权力,但没有赋予该机构更广泛监管公共健康的权力。"
与此同时,医药产业博弈的力量也不容小觑。美国疫苗市场规模庞大,而包括辉瑞、默沙东等大药企,也都拥有强大的游说能力。
然而,麻疹疫情的悲剧仍发出警示,当疫苗信任崩塌,最先付出代价的永远是弱势群体。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正如海外媒体直言,根源仅仅是因为一位掌管着美国关键且负有盛名、本应帮助美国人更健康的机构的监管者,被放任自由地去进一步动摇公众对疫苗的信任。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日本疫苗产业的衰退历程,上世纪 70 年代,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事件引发公众信任危机;随后政府的 " 骚操作 ",如修改《预防接种法》取消强制接种,彻底改变了疫苗产业的命运。
疫苗研发本就是一个费时、费力、费财的工程。但日本政府对疫苗产业,既吝啬于资金的投入,又缺乏政策的积极指引。在这一背景下,日本疫苗的产业衰退几乎是注定的命运。这导致日本疫苗自给率不足 30%,严重依赖进口,如今只能投入更多的金钱、时间来挽救失去的信任。
决定一个行业走向的从来不是威不可测的行政命令,而是这个行业中的人对于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这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行业的未来。
未来,美国乃至全球疫苗产业,又将在这种动荡之中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