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去了一趟 " 外西北 "。晚清时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我国新疆割走了 5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块故土就是所谓 " 外西北 "。
" 外西北 " 地形上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巴尔喀什湖以南、天山山脉以北的 " 七河地区 ", 其中包括了 2/3 的伊犁河谷,是中亚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之一,如今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另一块是天山西麓及河谷地带,今天主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外西北的两个主要部分
所谓的 " 七河 ",是指以伊犁河为首的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如今只剩五条)的流域。当初沙俄在得到 " 外西北 " 后,设立了七河州,故而得名。

七河,至今还存在五河,伊犁河最为重要

1890 年清朝绘制的《中俄交界全图》(局部),从中可以看出七河州的边界
而七河地区条件真正较好的是天山北侧一线和伊犁河沿岸。最大的巴尔喀什湖看似水草丰美,其实周围荒漠化严重。
今年十一,我们去哈萨克斯坦,并以阿拉木图为中心,走访了天山北侧的一些城镇。整体感觉,这里就是两个世界:阿拉木图和环阿拉木图贫困带。


我们本次在哈萨克斯坦的路线
现在中国人去哈国旅游越来越多,我的感受也只是一个侧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
从飞机上看阿拉木图,几乎没啥高楼,整座城市摊得很大,从南边的伊犁阿拉套山麓一直向北延伸。

机上鸟瞰阿拉木图
都会区人口两百万,面积却有 9395 平方公里,比上海市(6340.5 平方公里)还要大三分之一。
从城市格局上看,市中心大多是方方正正的街区。一个典型的街区,往往由四栋赫鲁晓夫楼围合而成,中间是绿地和停车场。市中心以外的郊区,则几乎全是自建的小木屋,道路狭窄而不规整。

随处都是苏穗宗经典款板楼
阿拉木图还非常缺乏立体交通。地铁只有一条,2011 年才通车,既不通机场,也不对接火车站。至于立交桥、高架路,更是罕见,大量车辆只能慢慢等红绿灯。堵车问题常态化,尤其是早晚通勤。

随时点开路况,都是堵的
当地时间 9 月 30 日晚,阿拉木图的足球队凯拉特在主场迎战皇家马德里,当晚的交通几近崩溃。阿拉木图曾经跟北京争办冬奥会,就这组织水平和交通能力,输给北京确实也不冤。
阿拉木图的另一个问题是空气污染,这里的汽车尾气非常呛鼻子。听当地中国人说,这其实是油品问题,如果加咱们中石油的汽油,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哈萨克斯坦虽然是产油国,但石油炼化能力不行,油品质量就堪忧,不仅导致尾气问题,也影响汽车寿命;至于新能源车,阿拉木图街头确实有,但总体偏少,当地人还是更信任传统油车。
再加上阿拉木图地处河谷地带,空气不易流通。到了冬天,污染就更严重了。今年 9 月 16 日,阿拉木图跻身全球空气污染第二严重的城市。
阿拉木图作为哈国第一大城,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流入。人口早已超过了当初规划的承载上限,但城市基建并未随之升级,无论是房屋、交通、公共设施,多数还停留在苏联时期。
自从迁都后,新都阿斯塔纳得到大量财政倾斜,各种后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而阿拉木图则经费不足,城建几近停滞,能维持现有设施运转就不错了。这也许是所有 " 废都 " 的宿命。
但即使是 " 废都 " 它也依然非常 " 折叠 ",由南向北地势不断降低,居住条件和基建水平也不断降低,可依次分为 " 欧洲区 "" 亚洲区 " 和 " 非洲区 "。

从南到北,不同地位的人住不同位置
北穷南富,其南城区集中了市内多数高层写字楼、博物馆、剧院、快速路和立交桥,不仅很少堵车,而且地势高,空气质量也不错。
从南城区再往南,赫鲁晓夫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豪华别墅、私人会所、度假村、高尔夫球场 ……
继续往南,其实就上山了,就是伊犁阿拉套国家公园、大阿拉木图湖等登山、滑雪胜地。景致和居住条件,跟瑞士、奥地利有的一比。

伊犁阿拉套国家公园,可以假装在瑞士

大阿拉木图湖,图:明赫
对于住在南城区的有钱、有权阶层来说,他们以中亚的消费水平,享受着欧美的居住条件,简直不要太爽,哪里会管主城区的拥堵、污染和破旧?
这次,我们尽量跳出旅行指南,扎进这里真实的烟火气里,从衣食住行品味城市的脉搏。
餐饮方面,阿拉木图价格不算贵,只是中国人大多难以适应哈餐。市中心有不少中餐馆,除了新疆菜,还有火锅、川湘菜等。如果只是要果腹,20 多来一份荤素搭配的盒饭也 ok。
要想下馆子的话,点上两三个菜,算上 10% — 12% 的服务费,人均就得七八十块一顿。景区溢价也不严重,我们在伊犁阿拉套国家公园的一顿,人均也只花了 70 多。
当然,阿拉木图毕竟大城市,对比哈国其他城市,阿拉木图的价格确实是贵。
阿拉木图的公交和地铁都是单程 1.6 元人民币,和国内差不多,早晚高峰的拥挤程度也跟国内一线城市差不多。
如果不想挤公交,就得用 Yandex Go 叫车。在非高峰期,10 公里以内的行程通常只要 20 块。如果赶上高峰期,价格就会翻上一倍,并且经常堵得动弹不得。
住宿方面,总的来说性价比很低。阿拉木图最不缺的就是高端酒店和青年民宿(上下铺那种)。前者大多位于南城区,价格普遍 600 — 900 元一晚;后者主要在市中心,几十块钱一晚,非常两极分化。
如果想住三四百一晚的中档酒店,选择空间就很少,只能在软件里慢慢摸索,而且这个价位的酒店,大多是国内招待所的水平。如果在哈国的河中地区,三四百能住希尔顿了。
在这些中档酒店当中,有不少是中国人开设的,毕竟这是难得的商机。我试着向他们了解当地的营商环境,但他们的反馈不一。
那些刚来不久的人,觉得这里潜力无限,相当于 20 年前的中国。但呆了好几年的人却认为,这边其实没什么前途,毕竟哈萨克斯坦的腐败是出了名的。
在阿拉木图购物,一定要选择大型商超,里面食品饮料的价格会比便利店(当地人称作 mini market)便宜一半,跟国内的价格相当。
但如果是买电子配件,国内卖六七十人民币的快充或者耳机,在这边换算过来的价格前面都得加个 "1"。
阿拉木图居民的月收入中位数在 6000 人民币左右,日子只能算凑合过,距离滋润还很遥远。
所幸的是,音乐、艺术与足球给这座城市添加了别样的色彩。
我们看了一场室内乐团音乐会,票价折合人民币 39 元,演奏却相当专业,这要放在国内,票价估计 150 起步。独联体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乐团、芭蕾舞团,水平都很专业,票价却相当亲民,这其实也是苏联的一项遗产。
在阿拉木图的南城区,有一座刚开放个把月的艺术博物馆,其展品融合了民族血脉与前卫表达,布展水平、场馆空间甚至不亚于国内一线美术馆,而门票却只要 26 元人民币。

阿拉木图艺术博物馆外景

阿拉木图艺术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展示的巨幅作品
阿拉木图的足球队水平也很高,球迷氛围更是没得说,虽然欧冠 0:5 输给了皇马,球迷却像庆祝节日般涌上街头 ……
看起来,他们并未被生活驯服,虽然只能凑合过,但精神却十分丰盈。
我们这趟行程,原本计划去趟巴尔喀什,亲眼看看那个一半咸、一半淡的大湖。但一番攻略下来,只得取消行程。
其原因一方面是行程太远,一来一回,得坐两晚过夜火车,而哈萨克斯坦的火车很颠簸,几乎无法入睡。
还有一个问题是,湖西岸的巴尔喀什市处在半荒废状态。当地虽然有居民,但没有适合游客久呆、居住的地方。从卫星图上看,即使是湖滨地段,也很荒凉,跟大多数西伯利亚城市差不多。
与巴尔喀什市相似的,还有另一座湖滨城市——阿拉木图北边的库纳耶夫市(Қонаев),距离阿拉木图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库纳耶夫毗邻卡普恰盖湖,这是一座蓄伊犁河水而成的人工湖。库纳耶夫的定位有点像北戴河,是阿拉木图人夏季避暑的地方。但过了夏季,街上便很难见到人影,市容亮点也并不多。我们沿着湖边走了好几公里,只能见到一两个维护人员。

荒凉的湖岸,只有一个维护人员
除了库纳耶夫,我们还去了阿拉木图东边的伊塞克镇(Есік)。小镇位于山谷出口处,继续往山谷中走,山间有一个绿松石色的小湖,叫伊塞克湖(Есік көлі),虽然比不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Issyk-Kul),但也是一处风景名胜。

哈萨克斯坦的伊塞克湖
伊塞克镇西北方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塞人(古代中亚游牧民族)的墓地,出土了一整套黄金盔甲和大量黄金配饰,成为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塞人 " 黄金武士 "
像伊塞克镇这样的地方,如果搁国内,高低给整出个旅游古镇、旅拍一条街出来,甭管能否盈利,至少烟火气满满。但在哈国,不过是个大农村而已。

除了这些距离阿拉木图不远的郊区城镇,我们这次还拜访了历史名城塔拉兹。这座城市也曾在大清的版图内,也属于 " 外西北 "。
塔拉兹,唐代音译为怛罗斯,它见证了汉唐王朝经略丝绸之路的兴衰。西汉时,陈汤、甘延寿在此斩杀了匈奴郅支单于,喊出了那句著名的 "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唐朝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此与阿拉伯帝国决战,唐军战败,丢失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大唐安西都护府将军铜盔,哈萨克斯坦国家中央博物馆(阿拉木图)藏品,图:明赫
尽管历史很悠久、位置很重要,但如今的塔拉兹市,其实也是一个大农村。除了市中心广场那块建设得比较好外,市区绝大部分都是自建小屋。

站在怛罗斯河岸高地俯瞰城区
更严重的是,这些城镇的街上行人稀少,基本看不到年轻人。
我国普遍存在的大城市虹吸现象,在哈国依然存在。虽然七河地区宜耕宜牧,是中亚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哈国的农业更粗放,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更悬殊,环阿拉木图贫困带也就无法避免了。
总之," 外西北 " 的七河地区除了阿拉木图外,整体发展水平较差。同样一条伊犁河谷,哈国一侧的植被都比中国稀疏得多。

伊犁河谷的中哈边境,两侧的差异肉眼可见
而阿拉木图,则由于基础设施的升级跟不上人口聚集的速度,陷入了典型的大城市病,除了南城区较好外,其他城区远远比不上中国的普通地级市。
至于 " 外西北 " 的山地部分,则要等以后有机会再去吉、塔两国拜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