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我国市场二十多年的山姆,最近像是 " 住 " 在了热搜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几日,山姆 APP 更新,引发大量不满,很快在社交媒体及 App 的评论区," 退卡、差评 " 等类似的评论持续刷屏。因为很多会员发现更新后的山姆 App 出现图片过度美化、配料表被隐藏、交互界面繁琐等问题,而这一切改动又被指向了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即前阿里副总裁刘鹏,最终这场舆论演变成了对新高管的集体 " 讨伐 "。
山姆 " 失火 ",盒马 " 遭殃 "。要说这场舆论风波最无辜的是谁,显然是盒马,山姆的会员们一口一个 " 盒马味儿太重 ",好似盒马低人一等,配不上 " 高贵 " 的中产。这也是问题所在,当山姆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向对手学习,它的用户们却拒绝接受一个 " 本土味 " 的山姆。
对于想要加速扩张、提升业绩的山姆而言,来自中产的 " 认同感 " 和 " 优越感 " 似乎已经成了负担。
会员对更新后的山姆 APP 不满意,其实本来无可厚非。长期以来,中产家庭选择山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山姆的严格选品和品质保障,让他们省去了比价、辨真的精力成本,提升了购物效率。而过度美化、配料表被隐藏、交互界面繁琐等变化,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 " 互联网套路 ",这类互联网套路潜藏了对用户的 " 算计 ",反而可能增加他们购物的精力成本。
所以,对山姆的会员来讲,真实、简单、高效更符合他们的核心需求。
但是从不满 APP 更新到抵制高管变动,这场舆论风波的走向多少令人感到意外和不解。一般来讲,超市换了新产品,消费者不喜欢不买就行了,服务变差了,最多不去就行了,而山姆的会员们却跑去集体抵制新高管,属实有些反映过激。
从根本上讲,这种过激夹杂着一种面对山姆 " 本土化 "、难以维持中产优越感的深深破防。
近几年,随着会员制商超走向风口,将这种模式引入国内的、被誉为零售界 " 巨星 " 的山姆被捧上神坛,它也牢牢地与中产阶层挂钩,成为中产消费的一个象征性 " 符号 "。手握一张山姆会员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通往品质生活的钥匙,这张小小的卡片,也成了一种无须言明的中产身份标识。
所以,对于一部分会员而言,他们花钱买的不是会员,是会员带来的身份标识,他们乐于消费的也不单单是山姆闭眼就能入的优质商品,更是差异化商品与服务带来的一种优越感。
从这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山姆多次被会员口诛笔伐。高饱和度的精修图片?不行,这不跟其他商超 APP 一样了吗?定制版的好丽友、溜溜梅?不行,这在其他商超不也能买到吗?阿里系高管空降?也不行,不需要国内互联网大厂那套流量玩法。
山姆会员的优越感,从根本上可以追溯到山姆的国际化基因及其在会员制商超行业的 " 正统血脉 ",这场舆论风波,之所以会演变为对阿里系高管的集体抵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他们担心阿里系高管的进入会改变山姆会员第一、品质为上的理念,更担心我国互联网大厂的方法论会 " 抹杀 " 山姆的国际纯正性。
而一个没有国际范的山姆,满足不了需要彰显的优越感。
当然,不是所有的山姆会员都在乎这种中产优越感,对部分人来讲,山姆就只是一个满足其高效购物需求的超市。
2017 年,山姆在我国的会员突破了 100 万,从 0 到 100 万,花了 21 年的时间。但是从 100 万到 400 万,山姆只用了 5 年,到 2024 年底,会员数量更是直接跃升到 860 万左右,翻了一倍多。
山姆会员的高速增长,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它成功把自己打造成 " 中产阶层 " 的符号。除了中产,一大批目前尚未达到中产阶层消费水平的年轻人,也希望通过在山姆购物,让自己获得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感,或是中产生活的一种体验。所以,花钱买会员的人越来越多,来拍照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比那些老会员更努力地维持着山姆服务中产的标签。
但是,从选品降级到这次的 APP 更新风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山姆加速规模扩张、强化业绩表现的战略转向,而山姆的这种战略转向,对于会员们对品牌长期形成的认同感和优越感,恰恰可能是一种冲击。
这几年,山姆的开店速度进一步提速。2020 年起,每年开店 5-6 家,2024 年,开店计划增至每年 6-7 家,到了今年,山姆将在我国新开 8 家门店,这一数量创下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年度开店纪录。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山姆在全国的门店总数已达 56 家,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山姆会员为什么能对品牌形成认同感和优越感?高端、稀缺是一个前提。山姆进入国内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高度聚焦于核心的一线城市,而且位置还选在郊区,这种策略帮助其筛出了目标群体,自然也隔离了不在目标范围的消费者,令山姆成了定居一线城市、有钱、有车的家庭的 " 独属 "。
如今山姆正在加速下沉,开的店越多,所服务的消费者越多,意味着稀缺性渐渐减弱。
加速扩张、规模扩大,一面使得山姆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消解了稀缺性,另一面则给山姆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选品上,选品的高标准、严要求一直是维持会员与品牌信任关系的根基。一旦信任出现严重危机,中产阶层对山姆的高度认同感也会消失,更别提产生优越感了。
而事实证明,选品及品控下降正在成为山姆扩张的一个 " 负面结果 "。如前段时间下架高复购产品,转而上架了一批以好丽友、溜溜梅、卫龙等为代表的传统国民级品牌食品。这不仅仅让中产会员们急得 " 跳脚 ",也令外界质疑山姆打造差异化产品的能力是否跟得上其扩张的速度。
而且背后更是隐藏着规模扩张、效率提升与严选模式的深层矛盾。
越来越难讨好的中产,成为山姆变革的阻碍
山姆的战略调整,一部分来源于追求业绩的高增长,另一部分其实是被成长中的国内对手们逼急的。
这两年,山姆不仅面对来自 COSTCO、胖东来、永辉等实体商超的冲击,还要面对来自盒马鲜生、奥乐齐等零售品牌的贴身肉搏,甚至美团、京东、阿里、抖音等电商平台也在通过切入即时零售,威胁山姆的地位。
以胖东来为例,基于网红效应的持续暴涨,胖东来的业绩直线上涨。根据公开数据,本年截至 6 月 2 日,胖东来时代广场、大胖店、天使城店的销售额分别为 25.8 亿元、14.4 亿元、14.1 亿元。而沃尔玛中国总裁朱晓静披露,今年中国将有 8 家山姆会员店单店年销售额突破人民币 36.7 亿元。按照胖东来的增速水平,时代广场店到年底很可能超过山姆的单店业绩。
胖东来不止自己给山姆带来了竞争压力,还 " 教 " 出了更多的徒弟," 胖 " 改后的实体商超同样在抢夺山姆的流量。
在这种竞争形势之下,如何更敏锐且前瞻式地洞察中国市场及消费需求、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会员,成为山姆未来寻求增长、突破重围的关键,而这也意味着学习竞争对手,变成了山姆的必修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山姆把 " 宝 " 押在了前阿里系高管刘鹏的身上。但是,谁也没想到一次简单的 APP 更新,引发的风波能直接把火 " 烧 " 到了刘鹏的身上。
尽管这是一场 " 闹剧 ",可是这种激烈的反应,暴露出部分会员对山姆向 " 友商 " 趋同的极度反抗,这很可能会给山姆借鉴互联网大厂经验进行改革带来一定的阻碍。
而当前,浏览山姆 App 可以发现,果蔬、肉类等品类商品的头图已换回生鲜实拍图片,不得不说,这是一场会员的 " 胜利 "。
回顾山姆近几年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其实山姆的成功主要依靠的还是在美国那套已经被证实了的方法论—会员制、大包装及优质保障,在我国消费环境的变化中,它正好踩中了消费者追逐 " 高品质的性价比 " 的风口,因此引爆了消费热潮,稳站流量的中心。但是,在本土化尝试上,山姆实际上做得差强人意。
就比如山姆的线上业务,长期以来,山姆复杂的运费规则一直备受吐槽,为了达到免运费门槛拼命凑单,更是令很多消费者不满,严重影响了购物体验。山姆不去解决运费问题,反而在 APP 页面上搞起了 " 小动作 ",着实有些本末倒置。
未来,为了应对当下的激烈竞争,摸准日益扩大的国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加速本土化进展,将成为山姆变革不得不抓紧的一个战略重点。不过,从上次上架好丽友到此次 APP 更新,会员的激烈反应,可以说把山姆推入了两难的境地,如何在维持 " 国际范 " 和成功 " 本土化 " 之间寻求平衡、让会员欣然接受,是其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毕竟," 会员第一 " 是山姆不能放弃的理念和原则。
消费最前线,为您提供专业极致中立的商业观察,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