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13小时前
半途而废的典型案例:为何台军没有选择火力强大的“迷你岗”?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探索者 ,作者毛豆 123

1975 年 3 月 , 北越军队发动 " 春季攻势 ",越过北纬 17 度线大举南下,南越政府军兵败如山倒。

眼看其首都西贡 ( 金胡志明市 ) 即将不保,同年 3 月底,台岛政府紧急派出 2 批 4 艘 " 中字号 " 登陆舰 ( LST ) 前往南越撤侨,代号 " 同济支队 "。其中 2 艘 ( LST-205 中建舰、LST-218 中启舰 ) 因为仓促受命,油水粮弹储备不足,至越南后又因南越情势似乎尚有转机,直到 4 月 26 日奉命先行返台,仅载回 10 多名华侨与台方驻越外交部门的馆产财物。另 2 艘 ( LST-229 中万舰、LST-230 中邦舰 ) 则于 4 月 8 日抵达越南后,暂泊于西贡外港头顿海面待命。4 艘 " 中字号 " 停留期间,曾接受美军统一指挥调度,出过几次运补任务。

1975 年 4 月 28 日,南越政府军防线崩溃,北越军队已攻入西贡近郊。中启、中邦舰紧急撤离 1500 余人,其中包括华侨 800 余人和越南民众 700 余人。期间,一架原属南越空军的 UH-1B 直升机搭载 18 人迫降在中邦舰上。两艘中字号舰船随后航抵菲律宾苏比克湾美国海军基地,在卸下越南籍难民后返台。

尽管这架 UH-1B 直升机已抹去越南军队标记,并喷上 " 中国海军 " 及 "230"(中邦舰舷号)标识,但在靠泊菲律宾时仍被美军索回。不过,机上搭载的 M134 六管机枪已被台方私自拆卸藏匿,未随直升机交还美军。

▲台海军派出四艘 LST 前往越南撤侨,40 天却撤出不足千人,引发岛内舆论不满,其行政部门还专门立案调查过

▲如今越南胡志明市内的越战纪念馆内陈列的 UH-1B 直升机实物,其机舱中部搭有美制 M134 六管机枪,威力惊人

▲作为一款采用电动机来旋转多个枪管,由此达到最高 6000 发 / 分的超高速武器,M134 机枪自诞生起便被安装在美军诸多载具上,成为致命的 " 步兵杀手 "

1975 年 5 月 9 日,这挺 M134 六管机枪运抵台岛,被拨交 " 联勤 "205 厂进行拆解研究。此事当然被列为机密,以防再次被美国索回。1977 年,205 厂通过逆向工程仿制出 6 挺实验原型枪,但性能不佳,问题很多。而当时 205 厂任务繁重,六管机枪既无正式立项,也没有专项研发预算,因此研发工作被暂时搁置。

到了 1979 年 1 月台美断交," 台美协防条约 " 即将失效,为强调台军 " 无畏横逆、自立自强 " 的精神," 联勤总司令部 " 公开展示了多种新研制的自制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了这款当时仍属雏形实验品的六管机枪,外界由此才得知此枪的存在。

1980 年 8 月,陆军发函请求 " 联勤总部 ",将所研制的 7.62 毫米六管机枪与 20 毫米机炮各 2 门,提供给陆军进行战术性能实验。其原始目的是为了改善长期以来陆军野战防空能力不足的问题。于是,联勤 205 厂又从 1980 年 12 月起对六管机枪进行研究改进,直至 1981 年 8 月完成了 6 挺六管机枪的改良。

▲台军 " 联勤 " 部门仿造的 M134 六管机枪实物

▲台陆军长期苦于野战防空能力薄弱,只能训练士兵使用步、机枪 " 取前置量对空射击 "(图片来源:中国陆军画刊,1966 年 7 月)。原先期望六管机枪能取代 12.7 毫米重机枪,作为步兵营主要对空武器,但测试结果显示,六管机枪使用的 7.62 毫米弹药对空有效射高仅 500-600 米,还不及 12.7 毫米弹药的 1000 米射高。

从最初仿制到完成初步改良,共耗资新台币 750 万元。由于该项目未曾正式立项,因此没有编列专项预算,所有费用均由联勤从其他预算科目中拨补。

当时负责六管机枪测试的,是台军 " 陆军步兵训练指挥部 "(简称 " 陆军步校 "),因为同时还有 " 参谋总长 " 郝柏村交办的 "57 甲式步枪改良测试 "(改良 57 甲式、65 式、68 式及 M16A1 四种步枪同场测试);而且过去从未测试过此类武器,测试的项目与标准都要从头拟订,直到 1982 年 8 月 27 日才在和山靶场进行战术性能实验,将近三个月后的 11 月 16 日步训部向陆军总部呈报 " 台造 7.62 毫米六管机枪之需求事宜检讨建议表 ",内容大要为 :

一、六管机枪相较现有 .50 口径机枪具有枪身稳定、射速大、弹幕密集、弹药可与五七式步机枪 7.62 毫米弹药通用等优点,对低空敌机与空降部队射击效果优于 .50 口径机枪,可取代 .50 口径机枪

二、战术运用上,对海、对空及反登陆作战时能以浓密火力,造成敌军大量伤亡与心理打击。

三、可配置于直升机、装甲车、海防碉堡及步兵营。

四、建议于步兵营兵器连增设机炮排,编制 2 个机枪班;并建请联勤研製 7.62 毫米穿甲弹。

陆军总部原则同意步训部的建议,12 月 3 日函覆要求步训部再就下列事项进一步评估 :

一、重装步兵师现有 .50 口径机枪编制共 156 挺,是否以六管机枪全数取代 ?

二、兵器连增设机炮排之兵源有困难,也不符合减少兵力增强火力的政策指导原则。

三、六管机枪本体与弹药箱的体积、重量庞大,驱动机件与电源需要专业技术,操作及补保人员如何编配 ?

四、配置于步兵营是否合适 ?

▲台军自制 7.62 毫米六管机枪性能表一览。当时台军 " 联勤 "205 兵工厂所用材质及加工精度均不及美国原厂,因此将射速降低。而原厂的 M134 射速为 2000 至 6000 发 / 分

▲ 1979 年 1 月,台军发布的《联勤月刊》第 279 期中就出现了仿美制 M134 机枪的 " 台造新型自动 XX 枪 "。同原厂相比,该枪的六支枪管上均装有防火帽

1983 年 1 月 7 日,台 " 步训部 " 呈覆,建议以 2 挺六管机枪取代兵器连现有 3 挺 .50 口径机枪,作为步兵营支援火力(全师共 18 挺,其余继续使用 .50 口径机枪);兵器连新编一个 9 人机枪班配置 2 挺机枪,人员由步兵营现有编制中抽调改编;宜以车装方式配置(不含弹药之全枪重近 100 公斤),并改良弹药及电源供应方式。

1 月底,台军 " 陆军总部 " 又再要求 " 步训部 " 对六管机枪使用 7.62 毫米弹药,对空射击时射高是否足以取代口径 12.7 毫米的 .50 机枪再作评估。

六管机枪是否合适配备步兵单位尚无定论,郝柏村同年 6 月 18 日视察 " 联勤 "205 厂时,指示研究将六管机枪装设于 M113 装甲车的可行性;三周后郝前往金门视察时,又再指示研究古宁头 17 号据点废除后,研究配置 " 联勤 " 造的六管机枪,以增加防卫火力。

▲位于金门古宁头滩岸区的 W-017 据点群部分留影。其中包括了 M24" 霞飞 " 轻型坦克掩体、M1 型 57 毫米反坦克炮掩体、观察堡、堑壕、滩头障碍等一系列防御工事。自其解除 " 战地勤务 " 后转由民用,作为游览景点示众

台 " 步训部 " 于 7 月、8 月派员前往联勤 205 厂深入访谈后,完成两份评估报告,结论认为六管机枪火力强大,对空、对地射击及反登陆都有相当威力,但体积庞大沉重且耗弹量大,又需有稳定持续的电源供应,所以适合装设于 M113 甲车、直升机或是固定阵地,而不适合装载于步兵单位的 1/4 吨吉普车。

由于郝伯村已有明确指示,要将六管机枪送到金门实地测试," 联勤 "9 月函覆陆军,同意提供测试用枪,也明说六管机枪是未经完整工程发展的雏形实验品,零附件无法通用,也有许多缺点需要改进,且 6 挺原型枪检整后只有 3 挺可供陆军试用。

可坚信 " 美国原厂货就是好 " 的台陆军,对 " 联勤 " 未经美方授权或技术转移,以逆向工程拆解仿制而成的 " 土炮 " 向来没什么兴趣,勉强奉命试用也是挑三拣四、嫌东嫌西。唯有郝柏村从 " 陆军总司令 " 到 " 参谋总长 " 任内,似乎对六管机枪始终念念不忘,几次主动要求 " 联勤 " 提供试用。反而是 " 联勤 " 自知这枪距离实用量产甚远,显得消极被动。

就现实条件来看,1983 年时的 " 联勤 "205 厂正忙于 T-65 步枪改进与制造,以及 T-74 排用机枪、T-75 班用机枪的研发,实在也无能量再承接构造更为复杂精密的六管机枪研改。因此,令郝伯村饶有兴趣的六管机枪案就此陷入停滞,也没有具体资料显示该枪有过进一步发展。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在军事月刊上出镜几次后,便被送至台 " 兵整中心 " 内拆成了废铁。

至于台军为何没有采用此款六管机枪,原因也很简单:

1. 该枪的耗弹量极大;且枪管升温问题突出。由于枪管较轻(甚至比一般重机枪的枪管还要单薄),射速又高,因此容易出现枪管过热而导致破损的事故,还会危及飞机本身的安全。美军后来在枪上加装了红外警报器,使该枪枪管温升过高时即自动停射;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2. 尽管该枪故障率很低(<0.001%),但勤务性却远不如一般武器。其原因主要是结构复杂、分解结合相当困难,所以一旦出现故障,就难以及时排除。从体积和重量上来说,一挺 M134 比六挺同样口径的单管机枪要小,重量也轻,但它所配用的外部电源、控制系统、容弹及输弹系统等却相当庞大,因而大大限制了该枪的使用范围。

3. 美国原厂的 M134 单根枪管寿命虽有 3 万发,但考虑其恐怖的射速(3000-6000 发 / 分),连续射击不了多久就需要更换,这也是令后勤能力有限的台军担心的问题

我另外选取了一位宝岛网友在论坛上的留言,供各位做参考:

" 作为长期固守据点内的面杀伤武器配置当然可行,M134 受制约会相对较少,能够完成阶段性的固守任务。但其脚架重量大、弹药和电力供应的限制,难以实施机动转移的作战方案。这一点与台湾军方的整体作战模式不相符。

而固定式阵地防御大多会配置在外岛及本岛海岸的固定据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潮湿及海水盐分会影响装备的完好率,部队基层根本无力维修这种精密机枪,届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存在很大疑问。

无论电力供应是否有所改进,其携带不便的问题始终存在(电力需供应弹链输送供弹及击发),同时也无法解决缺乏手动操作模式的问题。终究不如机械式操作在战场上来得稳定可靠。"

▲对后勤人员而言,维护一支 M134 完全是 " 地狱级 " 的噩梦

▲本文作者的博客相关介绍

▲都看到这儿了,商务合作、私信如何加入粉丝群 .... 有啥问题都可以联系上方微信。也希望各位铁杆粉丝能多多支持我们的付费文章,激励笔者创作更多佳品 ~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