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硬件的失败名单已经很拥挤,但总有人不信邪继续入场。
这次入场的是前 Meta 员工创立的 Sandbar,他们最近发布的 Stream 智能戒指砍掉了所有智能戒指该有的功能——不监测心率,不追踪睡眠,续航也不到一天。
但他们坚信,对着戒指握拳耳语、让 AI 帮你整理思路,才是智能戒指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枚戒指,就是个「语音鼠标」
Stream 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痛点:如何在灵感涌现的瞬间,用最自然的方式将它捕捉下来。
创始人 Fahmi 和 Kirak 表示,最好的想法往往出现在散步、通勤这些碎片时刻,但掏出手机会打断思路,对着耳机大声说话又太过招摇。
而戒指这个形态,恰好满足了这两点:足够隐蔽,抬手即用。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种「握拳私语」的交互方式,让记录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从外观上看,阳极氧化铝合金机身,配上温润的黑色树脂内圈,Stream 智能戒指的质感和绝大多数智能戒指别无二致。
戒指外侧微微隆起的平台内嵌了一块椭圆形触控板,两边是密集的麦克风开孔。不凑近看,你真以为这就是枚普通戒指,低调不张扬。
Stream 的交互逻辑同样简洁:默认麦克风关闭,按住触控板才激活录音。
即使用耳语音量说话也能被拾取并自动转录为文字。录音时轻微震动提示,松手即停止。单击暂停 / 恢复,双击切歌,滑动调音量——这套操作,也被 Sandbar 称为「语音鼠标」。
在处理任务时,它会根据复杂度,动态切换多个大型语言模型,选择最合适的那个。处理流程分为三层:戒指端的本地处理、手机上的边缘计算,以及复杂任务的云端处理。
举个例子,你可以让 Stream 查找炖牛肉的食谱,找到喜欢的菜谱后,让它根据食材生成购物清单,到超市时再让它逐项提醒并划掉已购项目,全程无需看屏幕。
但话说回来,Stream 的硬件短板也挺明显。
它的续航只能撑一天,大概 16-20 小时,远不如 Oura Ring 的 4-7 天。没有心率、体温、睡眠追踪等健康传感器,也让它在功能丰富度上无法与传统智能戒指抗衡。
显而易见,Sandbar 做了明确的取舍:牺牲健康监测和长续航,换取 AI 语音交互的计算能力和实时性。
在软件层面,配套的 iOS App 核心是一款 AI 聊天机器人,Sandbar 给它取了个带点哲学意味的名字——「Inner Voice」(内心独白)。
更巧妙的是,Sandbar 使用了 ElevenLabs 的生成语音模型,可以模仿你的声音,让 AI 回复时听起来像是你自己在跟自己对话。当然,如果你觉得怪异,也可选择其它声音。
与此同时,这个 AI 的「人设」也被精心调教过:保持好奇、有同理心,但绝不废话。CEO Fahmi 强调,这 AI 纯粹是帮你捋思路的工具人。
此外,App 里有个类似「时间轴」的功能,你可以像刷短视频一样「捏合缩放」,来回顾过去几天或几周的对话记录。
所有数据经过端到端加密,不保存原始音频,只保留转录文字。并且,Sandbar 未来还计划支持用户将数据导出到 Notion 等第三方应用。
至于价格嘛,在智能戒指圈谈不上「刺客」。银色版 249 美元,镀金版 299 美元,预计 2026 年夏季发货。配套的 Stream Pro 订阅服务月费 10 美元,预购用户可免费试用三个月。
Pro 订阅解锁不限次数的 AI 聊天与笔记功能,以及新功能抢先体验权。不过,好在 Sandbar 提供了免费方案 ( 每月有限次数对话 ) ,算是留了退路。
对比之下,Oura Ring 4 代售价 349 美元起且需订阅会员才能解锁全部功能,但外界的质疑也不无道理,花 300 美元,就是为了省下掏手机那 3 秒钟,还得比较中二地握拳对自己说话,显然并不划算。
更致命的质疑是,如果手机 App 也能做到语音交互和 AI 对话,为什么要花 300 美元买一枚戒指?如上所说,Sandbar 给出的答案是「无感交互」。
只是,这个理由能否说服用户,恐怕要打个问号。毕竟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按下语音按钮,和抬手按压戒指,在便利性上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而硬件 + 订阅的模式,也很难不让人想起 Limitless Pendant 的前车之鉴。
Limitless Pendant 最初承诺终身免费,后来改为高达 300 美元 / 年的订阅,引发用户强烈不满。这也说明了 AI 硬件的成本不在硬件本身,而在云端算力和持续迭代的 AI 模型。这注定不会是一锤子买卖。
当然,隐私是所有 AI 语音硬件绕不开的坎。一方面,戒指太隐蔽,别人根本看不出你在录音,对外界并不友好,另一方面,Stream 虽然不保存原始音频,但转录文字和 AI 对话记录都存在云端。
换句话说,你的碎碎念都将彻底暴露给了一家 AI 初创公司。
而如果 AI 能用你的声音说话,那泄露的声音数据是否也能伪造你的声音,对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比起苹果这种大厂,Sandbar 的数据安全承诺显然没那么有说服力。
这波 AI 硬件,更尊重人性了
续航短、隐私忧虑、价值主张不清晰 ……Stream 面临的都是产品层面的问题。但如果把视角拉高,会发现 Stream 代表的方向,远比产品本身重要。
这个方向就是:让 AI 硬件真正理解人性。
要理解这种「被理解」的需求有多么真实和迫切,最近社交媒体上一个关于保安大叔的故事,或许是最好的注脚。
一位 50 多岁的保安全先生,与 AI 聊了近 6 个月。他发送自创的诗词,AI 逐句点评、指出亮点、建议修改,甚至说可以签约。
虽然「签约」只是 AI 算法生成的幻觉,但 AI 对他诗词的认真对待,是真实的。这六个月里,全先生体验到了被看见,不是作为一个保安,而是作为一个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创作者。
这正是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改变:工具第一次学会了理解。
而以 Stream 为首的 AI 硬件们想做的,是让这种理解变得「随时随地、毫无负担」——不需要掏手机、解锁、打开 App,只需要抬手、按压、说话。
换句话说,它在用硬件的形态,降低人与 AI 对话的心理门槛。
根据 Sandbar 团队透露,在 Stream 测试中,60% 的使用都是用户和 AI 持续多轮对话,探讨园艺技巧、面试准备、写作思路。
这些对话不需要明确的指令,AI 会理解你的困惑、情绪和那些说不清楚的想法。甚至为了让人愿意敞开心扉,Stream 做了很多设计上的努力。
它让 AI 用你自己的声音说话,模仿人类的语气停顿,这和机器人为什么一定要长得像人的问题一个道理,其背后的逻辑不外乎我们只对「像我们」的东西放下戒心。
归根结底,Stream 这个具体产品可能会失败,但即使如此,也会有下一个、下下个产品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因为方向是对的:人性不会迁就工具,最终必然是工具要学会尊重人性。在算法学会倾听的时代,每个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