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3小时前
全世界的动物,都怕了这种出片神器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被无人机撞死的大雁,被无人机螺旋桨斩断双腿的东方白鹳,被无人机坠箭射杀的马匹、山羊、骆驼和更多的野生动物 …… 还需要出现多少受害动物,才能让大家意识到无人机被滥用的危害?

作者 | 朱人奉
编辑 |  桃子酱
题图 | Fly and Tech

每到秋天,黄河口都会上演一出壮阔的自然景观,数以百万计的鸟类从北方南下,抵达黄河口湿地,形成浩浩荡荡的 " 鸟浪 "。

11 月 1 日,在黄河口三角洲湿地的一场鸟浪中,至少有 4 架无人机低飞追随候鸟进行拍摄,几乎就要冲入鸟浪中。其中一架无人机撞到了大雁(即鸿雁)," 砰 " 的一声," 一架无人机和一只大雁一起掉了下来 ",一名目击者表示。

这只大雁坠地后当场死亡,头部明显受创。据现场人士透露,无人机操纵者没有现身,而坠地的无人机不久后被人悄悄捡走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被无人机撞死的大雁。(图 / 新京报)

大雁的繁殖地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每年秋天,大雁会迁徙到中国东南部越冬,开春后再回到北方。在这条大雁迁徙的 " 高速公路 " 上,黄河口湿地是它们最重要的补给站,在此补充能量后,它们将会在某个黄昏向越冬地——鄱阳湖或洞庭湖——出发。

它们就这样在中国的天空飞越了无数年,俯瞰过这片大地上的刀兵战火,承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离情别绪。当杜甫在公元 759 年的秋天想起被流放的李白,他听到的便是鸿雁越过长空的飞鸣。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无法想象的是,未来阻断鸿雁迁徙、传信的东西,不是无常的秋水,而是无人机锋利的螺旋桨。

(图 / 央视频)

这并非孤例。去年 5 月,在江苏淮安,一只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发现时,双脚被截断,已经死亡。调查人员认为,它很可能是被无人机绞断了双腿。据当地媒体描述," 这只无比坚强的成鸟向着巢穴爬行了五米之远,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血迹,远处巢穴中还有等待它带回食物的伴侣和幼崽 "。

无人机在生态监测和农牧业领域都有很多积极的应用,现在却被一些人滥用,成了新型的动物杀手。

随着生态旅行成为一种热潮,不少人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动物。(图 / 社交平台截图)

无人机热成像 + 坠箭,噩梦从天而降

想象一下,面对不怀好意的人类,鸟类本来可以凭借飞翔能力逃走,即使是遭到枪击,它们也可能在听到枪声后迅速飞走。而森林里的兽类,则可以逃入密林之中,让人类难以寻觅和接近。

无人机改变了这一切。它不但可以贴身追逐鸟类,搭配热成像设备后,还能精准识别树林中的兽类,然后向它们投掷弓箭,一击即中。对动物来说,这是压倒性的降维打击。无人机就像无所不知的上帝,不管动物躲在哪里,都会被它找到,用一根手指轻易摁死。

无人机改变了人们观察自然和对待自然的方式,包括打猎。(图 /tuvie.com)

当然,有的人用无人机拍摄动物,初衷只是所谓的 " 喜欢动物 "、为了 " 出片 ",希望拍到最生动的影像。但是,无人机的使用一旦超过合理的范围,即使无心,也可能对动物造成巨大的伤害。

首先,无人机马达和螺旋桨飞速转动的噪音,很可能会淹没动物能够听到的微弱声音。如繁殖期雏鸟可能听不到父母的警报,孵蛋中的雌鸟可能听不到雄鸟的叫声,或者听不到其他动物天敌的声响。

即使是低噪音无人机,当其出现在天空中,对鸟类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这样一个通常是深色的、不规则的飞行物,看起来就像一只盘旋在空中的猛禽,一些鸟类看到无人机时可能会出现焦虑和强烈的应激反应。

2021 年,在美国加州博尔萨奇卡生态保护区,一架无人机坠落在海滩上的燕鸥巢区内,导致整片海滩的 3000 多只燕鸥弃巢而去,留下 1500 多个沙巢。按每巢一两个鸟蛋计算,估计有超过 2000 个鸟蛋再也无法孵化成鸟。

被无人机惊扰后,3000 多只燕鸥弃巢而去。(图 / 博尔萨奇卡生态保护区)

一些处在繁殖期的鸟,或者某些大型鸟类,会出于自保而攻击无人机。摄影博主 Kunj Dodiya 曾经在山野上操控一架无人机进行拍摄,一只猛禽或许将这架无人机视为入侵者,迅猛地扑向无人机,将其击落。那只被无人机螺旋桨斩断双腿的东方白鹳,很可能就在无人机逼近拍摄鸟巢时,为了护巢而攻击了无人机。

有些鸟类会为了自保或捍卫领域,主动攻击无人机,因此很容易被无人机打伤。(图 / 视频平台截图)

如果说这些案例尚且可以用 " 无心 " 或者 " 意外 " 来自辩,那在以下案例中,无人机就从 " 摄影工具 " 变成了 " 作案工具 ",完全是恶意甚至违法了。

今年 10 月,山西某养殖场的一匹马被无人机投射的金属箭射中。箭体长约 70 厘米,重达 1 公斤,几乎完全没入马体。这些金属箭被称为 " 牙签 "。此前,山西一个骆驼队的一峰骆驼,也是被无人机空投 " 牙签 " 射杀。在重力作用下,这些 " 牙签 " 的杀伤力恐怕超过历史上任何一种弓弩。

这一作案手法似乎已经被盗猎团队熟练掌握。湖南益阳曾有养殖户的黑山羊被盗,犯罪嫌疑人就是用无人机热成像设备锁定目标后,空投一种长达 80 厘米的坠箭,杀死山羊而后将其盗走。在今年 9 月山西大同破获的案件中,盗猎团伙在夜间利用无人机坠箭射杀动物,将高鼻羚羊、蒙原羚、中华斑羚、鹅喉羚、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轻易捕杀,仅警方查获的头角制品就有 400 多件。

网友在野外发现非法盗猎者使用的无人机坠箭。(图 / 社交平台截图)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无人机的热成像设备无法让人准确分辨家养牲畜和野生动物,更无法辨别什么是保护动物,甚至可能连人类和动物都分不清。几年前,在浙江湖州,有几名盗猎者误以为热成像设备显示的光斑是动物,结果射死了一个人。

合理使用无人机,为什么那么难?

对于禁止无人机被滥用于动物拍摄和盗猎,并非无法、无规可依。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 2019 年曾经发文,明确表示 " 严禁使用无人机拍鸟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有规定," 禁止猎捕以及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按照无人机使用所造成的后果,不难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和立案。

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无人机的应用边界,严重缺乏共识。尤其是一些应该在这方面承担社会责任的机构,经常采用那些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的动物影像,从上至下引导摄影爱好者使用无人机跟拍动物。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今年举办的第二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摄影大赛,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无人机航拍作品,其中就有靠近东方白鹳巢区拍摄其繁殖活动的影像。也曾有一些公园的官方账号,所发布的视频竟然是明显用无人机追拍棕熊、雪豹的画面,野生动物已经吓得逃走,镜头还在不断追赶拍摄。

在这样的引导和激励之下,自然就有人前赴后继地升起无人机,无限接近动物以拍摄照片。当一些网友在小红书上试图规劝那些用无人机拍摄动物的博主时,对方不仅意识不到问题,甚至理直气壮地回骂。

光靠道德感召,无法说服这些滥用无人机的摄影爱好者。对于游客在自然保护区放飞无人机的行为,工作人员进行过劝阻,有时还有警方巡逻,但往往 " 警力一撤,就有人偷偷飞 "。久而久之,执法人员的劝阻和警告也起不了实质性的震慑作用。

在采购和使用环节,无人机尚且有《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进行监管,而常常搭配无人机使用的坠箭,任何人在主流电商平台搜索 " 空投牙签 "" 无人机牙签 ",就能搜到一大把,价格从几元到一百多元,其中就有那种超过 700 克、能够射穿大型哺乳动物身体的重型金属箭,买方甚至可以为这些坠箭搭配更加锋利的金属箭头。

(图 / 电商平台截图)

具备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加上这些随手就能买到的空投武器,一种完美的捕猎工具就此诞生。此前,西北地区野猪泛滥,当地的护农护林狩猎服务队曾经用这个方法高效率地清除野猪,有的村民一晚上就能射杀 20 头野猪。当不法分子将这些装备和技术用于盗猎,后果将相当可怕。

那么,禁止人们任意购买这些危险武器,不就好了吗?但这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弓箭、箭头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自制成本不高。

最见效的方法,或许还是设立禁飞区和限飞区,尤其是在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更需要对无人机实行禁飞、限飞。同时,在允许放飞无人机的区域,只需遵照一个法律实践原则即可,而不需要看无人机操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对动物造成干扰和伤害。如有,则依法处置。

《无人机》(Drone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于无人机拍摄水鸟提出了一些必要的规范条件。比如: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需保持在水面 60 米以上,在水鸟繁殖期,飞行高度应该达到 80 米以上;无人机的飞行速度应低于 5 米 / 秒,飞行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无人机优先从侧面飞行,避免从鸟类头顶飞过,因为那样容易被鸟类当成天敌;除了无人机操控者,还必须配备一名 " 动物行为观察员 ",一旦发现动物出现警觉行为,必须立即将无人机撤离。

(图 /Drone Business Strategy Blog)

由于每种动物面对无人机的反应有所不同,我们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三个提问是普适性的:无人机拍摄获得飞行许可了吗?无人机是如何接近动物的?动物受到干扰或伤害了吗?

在放飞无人机时追问这些原则性问题,不仅关乎动物将得到怎样的关照,也关乎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真正热爱动物的人,抑或是一个伤害动物的人。

评论
冥_妖皇
3小时前
这种玩意儿跟电动自行车一样,从长远看,方方面面都是重大安全隐患,应该第一时间严格控制起来!
qzuser_0512121217
3小时前
实名,禁飞区,入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