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圈,从来就不缺乏重磅收购消息。先有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投资以 40 亿美元拿下 60% 股权,成立合资企业;后有金佰利(Kimberly-Clark)斥资 480 亿美元(约 3469 亿元),收购健康护理龙头科赴(Kenvue)。
作为美国老牌纸尿裤巨头,金佰利的这笔收购被看作是跨领域的强强联合。与星巴克中国一样,金佰利也选择以合并成立新公司的方式进行收购,预计将在 2026 年下半年完成。
有分析认为,这场收购不仅是两家巨头的 " 跨界牵手 ",超 480 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也刷新了日用消费品领域的交易纪录,成为美国消费品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之一。
对于这两家公司而言,大众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旗下产品。作为纸尿裤巨头,金佰利以 " 历史悠久 " 著称:这家公司诞生于 1872 年,旗下拥有高洁丝(Kotex)、舒洁(Kleenex)、好奇(Huggies)等多个品牌,涵盖女性护理、婴儿护理及生活用纸等领域。
被收购方 Kenvue 则是一家消费者健康业务公司。虽然这家公司 2023 年才从强生集团拆分出来,之后登陆纽交所,但其却自带 " 豪门基因 ",上市首日市值突破 500 亿美元,成为当年美股最大 IPO 之一。
从业务范畴来看,这笔收购也是金佰利业务领域的延伸。收购前,做纸尿裤、女性护理用品的金佰利,与家庭健康护理领域毫不相干。而在该领域,Kenvue 一度被誉为 " 全能王者 ",旗下的邦迪、泰诺、露得清等品牌均耳熟能详。
尤其在创可贴领域,Kenvue 旗下的邦迪以 57% 的市占率稳居美国创可贴市场第一;在不含药创可贴领域,市占率更是达到 70% – 80% 的主导水平。
金佰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Mike Hsu 表示:" 这笔收购是金佰利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我们期待与 Kenvue 合作,将两家公司整合在一起,为合并后的股东创造重大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收购案中,收购方向现有单一股东购买股权不一样的是,此次金佰利通过 " 现金 + 股票交易 " 的方式,在二级市场上购买 Kenvue 所有在外流通的普通股。
基于 2025 年 10 月 31 日金佰利普通股的收盘价,Kenvue 的股东可以获得每股 3.50 美元现金及 0.14625 股金佰利股票,使得总对价达到每股 21.01 美元,对应 Kenvue 的企业价值约为 487 亿美元,即 3469 亿元。
而根据 Kenvue 过去 12 个月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计算,本次交易的估值倍数为 14.3 倍;若计入协同效应,则约为 8.8 倍,体现出市场对 Kenvue 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认可。
一位投资人表示,这一估值逻辑,明显采用的是相对估值法。" 一方面是由于 Kenvue 现有市值为 300 多亿美元,另一方面,该价格包含了协同效应预期、品牌与市场战略等多个因素。"
就协同效应而言,金佰利明确提出,该部分价值约 21 亿美元,涵盖成本节约与收入增长两大维度;在品牌与战略补位上,邦迪在创可贴领域的霸主地位、泰诺在退烧止痛市场的口碑,以及李施德林在漱口水品类的优势,都形成了健康护理矩阵优势。
可以看到,这笔交易是两大巨头相互拥抱。根据规划,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坐拥 10 个年销售额超 10 亿美元的品牌。
尽管 Kenvue 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健康消费品牌,收购总对价也达到 487 亿美元,但难掩 Kenvue 的业绩压力与法律隐忧。
最新财报显示,Kenvue 第三季度净销售额持续下降。其中,2025 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 37.6 亿美元,同比下降 3.5%;有机销售额下降 4.4%。有机销售额反映的是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的情况,体现出公司核心业务的市场表现和运营能力。
在有机销售额的下滑中,个人护理、皮肤健康与美容、基础健康三大板块均出现下跌;其中,皮肤健康与美容业务下滑幅度较大,折射出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挑战。
北美市场作为核心区域,Kenvue 的销售额也明显下降,亚太地区更是连续多个季度下跌,进一步反映出消费者对 Kenvue 品牌认同感的降低。
这一品牌认同感降低的背后,是今年以来 Kenvue 遭遇的一系列舆论危机。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Kenvue 旗下的泰诺(Tylenol)会导致儿童自闭症,进一步让这场危机加剧。
今年 10 月,美国得州也起诉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及其子公司科赴(Kenvue),指控两家公司隐瞒孕妇服用泰诺可能导致自闭症及其他疾病的风险。
尽管 Kenvue 回应称,这些指控毫无根据,并坚称其药物对孕妇是安全的,同时指出孕妇的疼痛和发烧本身对胎儿也可能有危险,但这未能阻止 Kenvue 股价的重挫。
资本市场上,Kenvue 股价从今年 5 月最高的 24 美元,一路下跌至 10 月最低的 14 美元,跌幅达 40%。9 月 -10 月,受特朗普言论及得州诉讼影响,Kenvue 股价更是分别下跌 21% 和 11.46%,市值蒸发超 170 亿美元。
让 Kenvue 雪上加霜的是,其还面临滑石粉致癌的诉讼。2025 年 10 月,Kenvue 在英国被数千名消费者起诉,指控其婴儿爽身粉含石棉纤维,导致卵巢癌、间皮瘤等疾病。该诉讼由 KP Law 代表 3000 多名原告提起,涉及 1965 年至 2023 年期间的使用者。
而在美国,Kenvue 原母公司强生已因婴儿爽身粉致癌案被判赔近 70 亿元,约合 68.9 亿元。
在消费品行业,并购从来不是资本的博弈,而是品牌、渠道与消费者心智的深度整合。
在这场收购案中,金佰利作为买方的价值在于其有渠道,从沃尔玛的大型超市到线上社交电商,这家纸尿裤巨头知道如何将产品最快地送到消费者手中;Kenvue 作为被收购方,其核心能力在于有源自强生的医疗健康基因,以及强大研发实力。
金佰利之所以选择 Kenvue,就是在于手握渠道的金佰利,想要把渠道填满高价值、强刚需的家庭健康类的消费品。而两者结合,也被市场看作是有望打造出一个 " 家庭健康与个人护理 " 的超级巨头。
实际上,历史上,日用消费品领域有过不少成功并购案例。比如,2005 年,宝洁以 570 亿美元天价收购吉列,后者的剃须刀和刀片业务与宝洁的个人护理产品线形成互补,宝洁借此进入男性护理市场,扩大产品覆盖范围。
但这笔收购,在当时曾被质疑 " 溢价过高、整合困难 "。事实证明,在收购完成后首个财年,宝洁公司整体利润跃升 25%,达到 86.8 亿美元,销售收入上涨 20%,达到 682.2 亿美元。
再者,欧莱雅以 7.58 亿美元收购美宝莲后,后者业绩取得显著增长。被欧莱雅收购前,美宝莲仅有 7% 的市场份额来自美国以外市场。收购后,欧莱雅将美宝莲总部从孟菲斯迁至纽约,并将其商标改为 " 美宝莲纽约 "。这一战略成效显著:到 2001 年,美宝莲创造的 10 亿美元销售额中,有 56% 来自包括 90 个国家的海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 AI 颠覆全行业的当下,消费投资看起来似乎没 " 性感 " 的叙事,但该领域却造就了多个财富神话。
最鲜活的例子便是,做饮用天然水和果蔬汁饮料业务的农夫山泉。其创始人钟睒睒再次登顶中国首富,这是他第四次问鼎,身价达 5300 亿元。数据显示,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夫山泉与旗下万泰生物的业绩上涨。
2025 年,农夫山泉高端水系列销量同比增长 38%,茶饮料业务市占率突破 25%,叠加万泰生物疫苗产品的海外市场突破,使其财富较去年增长 1900 亿元。
一位投资人表示:"AI 科技公司强调高研发、轻资产,而消费品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现金流。当农夫山泉等饮用水,被消费者频繁购买后,这类消费品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样,每天用的酱油、料酒等,也催生了多位百亿富豪。据胡润百富榜显示,国内调味品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创始人庞康,以 1000 亿元财富位列榜单第 163 名,较上年增长 210 亿元,财富规模在广东佛山仅次于美的何享健家族。
更让人惊叹的是,海天味业还 " 惠及 " 多位核心管理层:在 2025 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副总裁程雪以 335 亿元财富排名第 774 位,财富较上年增长 60 亿元;核心高管潘来灿、赖建平也分别以 170 亿元、140 亿元跻身榜单,形成了行业中难得的 " 一厂造四富 " 神话。
这意味着日用消费品领域虽然没有 AI 的科技光环和性感故事,但仍是催生财富的沃土。
此次,作为被收购方,Kenvue 的股价在收购消息发布当天,大涨 12.32%,市值回血至 300 亿美元之上。但对于收购方而言,或许由于 Kenvue 的业绩低迷以及法律诉讼风险,金佰利股价反而在收购当天大跌近 15%,市值缩水至 340 亿美元附近。
由此,金佰利的这一跨领域举动,到底是 " 低位抄底 ",还是 " 高价接盘 "?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