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GymSquare 5小时前
为什么马拉松热开始刹车?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 GymSquare,作者:碧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0 月底,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一份看似技术性的通知,却让整个跑步圈炸了锅。

文件名叫《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内容里提到的四个问题——组织主体不清、应急预案不全、医疗保障不足、赛事管理经验缺乏——几乎点中了当下马拉松热的全部隐忧。

几天后,上海马拉松宣布取消健身跑和慈善名额,并主动强调要更专业、更安全地办赛。

这不是一场孤立的调整,而是一个信号:在全民奔跑的浪潮中,中国的马拉松,开始主动刹车。

过去两年,马拉松这项原本小众的运动成了全国城市的共同语言。朋友圈在晒奖牌,小红书在比穿搭,周末的主干道成了热闹的赛道。马拉松变成一种城市 " 秀肌肉 " 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社交身份。

但热度冲得太快——赛事扎堆、报名混乱、体验下滑,跑者的热情被频繁透支。

当跑者在排队报名、城市在争抢名额、品牌在抢曝光,真正慢下来的,只有脚步之外的反思。也许,这正是一个信号。

一、马拉松热刹车

近两年,马拉松逐渐成为波及全国各个城市的全民运动。从北京到厦门,从杭州到兰州,几乎每个周末都在鸣枪起跑。

朋友圈里不是在跑步,就是在准备跑步。小红书上,完赛奖牌晒图、跑步穿搭、赛后咖啡成了新三件套。跑者秀穿搭、讲故事——跑完不发朋友圈都像白跑。品牌也纷纷跟进,运动鞋、功能饮料、压缩袜成了热门单品。马拉松不再是运动,而是一种社交符号。

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仅 2024 年全国注册路跑赛事就超过 500 场,创下历史新高;到了今年秋天,甚至出现了同一周内十几场赛事同时开跑的景象。

小红书上晒赛事奖牌

热潮的另一面,是突如其来的 " 刹车声 "。

从 9 月开始,郑州、西安、南昌等地赛事相继发布延期或取消公告。10 月 25 日,上海马拉松宣布取消健身跑和慈善跑项目,理由是 " 为呈现更专业、更贴心的奔跑盛宴 "。此前,中国田径协会才刚刚在 10 月 31 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赛事组织、安全保障与责任落实。网友调侃:" 今年跑马拉松比抢演唱会票还难,报上名还得祈祷不被取消。"

赛场的另一面,是 " 火过头 " 的代价。

赛事太密集,志愿者不足、补给短缺、医疗应急不到位的情况频发;一些城市赛道甚至出现居民抱怨交通受限、补给垃圾未及时清理。跑者端则开始出现 " 参赛疲劳 ":中签难、退赛难、体验感下降。

热度与能力脱节,让原本象征健康的运动,反而成了各方都在喘气的体力活。

于是,在 2025 年的秋天,这场全民的奔跑开始慢下来——不仅是脚步,更是整个行业的节奏。

二、马拉松的热度,超过了承载力

当马拉松成为全国城市的标配,热度正在逼近它的承载力。

过去两年,很多赛事都是 " 先定日期再补方案 " 地仓促上马,背后的人力、医疗、组织资源却明显滞后。10 月底,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目前赛事普遍存在组织主体不清、应急预案不全、医疗保障不足、赛事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并要求落实 " 谁主办、谁负责 " 的责任机制,建立体育、公安、卫健、气象、城管、文旅等多部门的联动体系。这一纸通知,其实也是在提醒行业:热度太高,秩序必须跟上。

跑者端的感受最直接。报名难、中签难、退赛更难,几乎成了每个跑者的共识。有人笑称 " 报名半马比考研还卷 ",也有人抱怨 " 交了钱却没跑成,连退款都要写申请 "。

小红书上,# 马拉松退赛流程的搜索量直线上升,而不少人开始选择更成熟的赛事——上马、杭马、厦马依旧爆满,因为这些城市的医疗、补给、组织都更稳。在全民跑步的浪潮里,体验却在下滑。

品牌赞助也在迅速膨胀,赞助费一涨再涨,露出更多、体验更少。在短视频时代,每个地方都想通过一场盛大的赛事证明 " 我们也在热度中心 "。问题是,热度容易复制,秩序很难。

因为热度带来的,不只是曝光,还有资源的消耗。 随着赛事在城市中扎堆举行,马拉松对交通、安保、医护和公共空间的占用越来越大。

一些城市居民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抱怨 " 周末又被封路 "" 上下班绕道半小时 ",这让原本象征城市活力的活动,开始被看作一种资源挤占。

更现实的是,人们对 " 跑 " 的选择越来越多。

健身房的跑步机、山地越野、夜跑社群,甚至像 Hyrox 这种功能性赛事,都在分流原本的马拉松人群。

跑者不一定非要在封路的赛道上跑完 42 公里,也能找到自我证明的方式。

于是,当品牌赚到曝光、城市收获热度,真正被消耗掉的,是跑者的信任感和耐心。马拉松原本是一项讲究节奏的运动,如今却成了被热度推着跑的项目。而当节奏失控,行业也终于意识到:要想长跑,必须先学会放慢。

三、马拉松需要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向

田协发布的新规,正在为这场慢下来的转变设定边界。

文件明确要求:大众选手比例不得低于 90%,防止赛事被精英化、商业化挤占。强调赛事必须强化安全与医疗体系建设,并要求主办方提前三个月上报审批,建立应急指挥机制。

这意味着未来的马拉松将从 " 谁能办 " 变成 " 谁能办好 "。在过去那个追求数量第一的阶段,城市之间比的是谁能多办几场;而在新的阶段,标准变成了谁能留下好口碑。

跑者也会更加理性。从哪儿有名额就去到挑着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赛事有自己的判断。

北马、上马、杭马、厦马依旧是一票难求,但中小城市的赛事热度明显下降;相反,跑步社群的活跃度在上升——人们不再靠赛事维系,而是靠日常训练、约跑、分享互相连接。

小红书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 赛事测评贴 "" 马拉松避坑指南 ",跑者成了用户评论员。有人专门做城市赛事评分表:补给几分、志愿者态度几分、完赛包好不好看。

全网粉丝超 840 万的 @大正爱跑步

跑步早已不是单纯的竞技行为,而是一种体验型消费。

在社交平台上,这种变化更直观。抖音和小红书上,越来越少人晒配速截图,更多的是跑步日常 Vlog、备赛记录和情绪故事。跑前的早餐、跑友的合照、赛后的啤酒比完赛证书更有共鸣。

跑者们不再追求快,而是在分享 " 完整的一天 " ——那种能交流、能感到跑步后轻缓呼吸的节奏。

品牌也顺势调整方向:李宁、Keep、lululemon 不再只关注赛事赞助,而开始经营跑步社群,用社交活动、训练营、内容合作,把跑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从赞助方到陪跑者,他们都意识到:只有让跑步回到人的节奏里,热度才能真正长久。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