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题图来自:AI 生成
碰到滴滴师傅打瞌睡的情况越来越多。
通常都是从诧异为什么平路连续刹车开始,明明附近没有车,但师傅就像新手一般开的特别慢,伴随着时不时的点刹,有时候脚下一重,人不禁向前倾。
正想抱怨是不是车龄没多久就赶着上路,看司机年龄也不像,望向后视镜,才发现师傅眼睛快眯成一条线了。
眯着眯着又慢慢睁开,但眼皮肉眼可见的沉重。
这个月就碰到两次,一次在上海,一次在浙江,都是富庶之地。
这样的情形发生的多了,可想而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已经超过了极限,但仍旧坚持接客,多赚一些钱。而今年以来,滴滴路费肉眼可见的便宜了,也意味着师傅要开更久、接更多单才能获得目标收入。
我知道开长路、困路的痛苦,仿佛人从躯体中抽离,灵魂飘出,时间被切成不连续的片段。
很想讲一句,搵食艰难。
有时候想,自动驾驶很好,可以把人从方向盘前解放。滴滴师傅也不用强忍着疲倦驾驶。就像织布机和自动矿车把人从劳作中解放。
但又想,解放后生计又如何?人类是进步了,效率更高了,但代价是由一部分人承担,毕竟," 可迁移技能 " 和 " 替代岗位 " 并不是说有就有,劳动力转换总有摩擦。
有时候,摩擦的火星子就燃尽了一代人。
K 型复苏也在国内发生。且不说科技和老经济的分化,大行引述新闻称呼,LV 在中国的销售已经企稳反弹,8 月增长了 5%。在地产疲弱的浪潮中,聚焦在核心城市核心区的高端开发商保利发展 Q3 营收大幅增长 30%+(不过要指出的是同期盈利暴跌)。市场整体来看,高总价项目去化明显更良好,大部分城市 120 平米以上住宅的成交占比都在提升。
这又唤起了疫情初期的回忆。富裕阶层的灵活性、安全垫、信息和韧性,都持续领先于一般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