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香港赛区比赛场地外,人们参加体验活动。本报记者 冯学知摄
运动员在十五运会排球项目女子成年组比赛中。本报记者 孔庆元摄
运动员在十五运会游泳项目男子 100 米蝶泳决赛中。本报记者 蒋雨师摄
运动员在十五运会铁人三项混合接力赛中。本报记者 王 亮摄
午后,位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何文田体育馆内人声鼎沸,前来观看比赛直播的市民络绎不绝;夜晚,启德体育园精彩赛事落下帷幕,志愿者们列队与离场的观众击掌送别……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不仅是全运会历史上的创新实践,更促进了大湾区协同发展。"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
精心筹备,赛事有保障
清晨的深圳湾,海风裹着些许凉意。11 月 15 日,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开跑,选手 " 无感通关 " 跨越深圳、香港,感受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脉搏。
为保障赛事顺畅进行,香港在赛前做足准备:反复优化路线以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利用科技手段让 " 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 通关成为现实……
本届全运会,香港赛区共承办 8 个竞赛项目及 1 项群众赛事。" 从场地布置、系统测试,到运动员接待、义工培训,我们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说。
为落实 " 简约、安全、精彩 " 的办赛要求,香港善用现有体育设施,让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城市风貌成为赛事的 " 背景板 "。" 跑向中环摩天轮的感觉很特别!"11 月 16 日,铁人三项赛事在中环海滨完赛,选手们冲过终点后争相与美丽的城市天际线合影留念。
香港努力做好赛事服务。马术项目中,香港赛马会组建跨境兽医团队,并首次在全运会中实行跨境临时执业制度。香港赛马会内地兽医联系事务行政经理彭洁诗表示,非常荣幸参与这场盛大的赛事,全运会场馆设施很完善,为运动员与马匹提供了优良条件。
经过十五运会的历练,香港提升了覆盖竞赛组织、城市协调与科技保障的综合办赛能力。" 香港未来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更有底气了。"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说。
热潮涌动,打开新可能
从港岛望向九龙,启德体育园主场馆仿佛一颗璀璨明珠。自今年 3 月启用以来,启德体育园主场馆迎来上百万观众,展现了香港体育经济 " 加速跑 " 的势头。
十五运会期间,启德体育园承办 3 个竞赛项目及 1 项群众赛事,是香港赛区的重点场馆之一。场馆设施先进,在照明、音响、草坪、受力结构等方面均对标国际顶尖赛事标准。
随着十五运会等重大赛事举办,香港体育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罗淑佩介绍,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体育发展,持续增加投放资源。2024 年至 2025 年,香港用于体育发展的预算开支约为 79 亿港元,较 10 年前增加了一倍。十五运会带动了体育教练、裁判、运动医学、赛事运营等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体育的专业化与产业化水平。
面向未来,香港特区政府计划采取财政鼓励措施,吸引更多国际体育组织总会落户香港;香港旅游发展局也积极联络,力争吸引更多国际盛会来港举办。
城市活力升温,经济引擎轰鸣。十五运会期间,地铁与巴士上,时常可以看到穿着赛事纪念衫的旅客;热门商圈人潮涌动,餐厅延时营业时段仍一座难求;文创产品店铺推出 " 十五运会限定 " 纪念品,工作人员忙个不停……大赛带动效应显著,香港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奋勇争先,凝聚家国情
11 月 14 日晚,启德体育园主场馆内,十五运会男子七人制橄榄球决赛激情上演。终场哨响,记分牌定格于 26 ∶ 19,香港队首夺金牌,全场瞬间沸腾。
这是十五运会香港代表团的第四金,也是主场作战收获的首枚金牌,为香港体育史册增添光彩。
" 跌宕起伏,太精彩了!" 看台上,香港市民林予曦不停鼓掌,她的两个孩子也跟着大声加油。林予曦说:" 希望这一刻成为孩子们的美好记忆,希望他们从中学会拼搏与坚持。"
香港运动员贝俊龙在帆船项目中夺魁,何诗蓓和何甄陶在自由泳比赛中先后摘金,李思颖在公路自行车赛中蝉联桂冠…… " 这届全运会,香港作为东道主之一,不但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体育项目,也增强了我们对大湾区建设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凝聚家国情怀。" 香港市民陈先生感慨。
无论是跨越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还是横跨深港两地的马拉松赛事,运动员们往来穿梭在蓬勃发展的大湾区,让 " 同心同行 " 更加具象化。
今年,香港全民运动日以 " 全城齐运动 全民撑全运 " 为主题,市民在社区、公园、体育场馆体验全运会与残特奥会项目,收获满满。香港青年沈杰源在体验击剑、乒乓球等项目后表示,通过种种举措,十五运会的氛围更浓了,全民健身的热情更足了。
同梦同圆,共铸荣光。体育正成为桥梁与纽带,促进团结与发展,助力香港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