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年之前,董明珠的一番言辞,于今朝正以极具戏剧性的态势,在珠海免税集团(其前身为格力地产)的发展历程中得到有力验证。
回溯至 2014 年,董明珠曾公开宣称 " 格力绝不涉足投机生意 "。彼时,外界或许仅仅将其视作一句空泛的口号,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事实证明,这实则是一位卓越实业家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与清醒认知。
格力地产的发展轨迹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这家往昔曾笼罩在 " 格力 " 耀眼光环之下的房地产企业,在历经业绩的起起落落之后,最终毅然决然地完成了从传统地产开发向免税业务的全面转型。这一重大转变,既是市场无情倒逼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充分印证了董明珠当年判断所具有的前瞻性与远见卓识。

家电企业跨界涉足房地产领域所遭遇的困境,在格力地产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 2013 - 2020 年这一时间段内,尽管公司保持着 14.49% 的年营收增长率,但其净利润增速却仅为 1.45%。这种 " 增收不增利 " 的尴尬局面,深刻地暴露了跨界经营背后所潜藏的深层矛盾。

尤为值得玩味的是,格力地产的困境并非源于保守的经营策略,而是由于对激进取向的错误判断。2015 年,公司在上海前滩以高价拿下土地的决策,最终因开发不善而沦为沉重的负担。2020 年," 三道红线 " 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正式迈入深度调整期。自 2022 年起,格力地产便陷入连续亏损的泥沼,累计亏损额高达 45.27 亿元。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资产重组成为了公司唯一的出路。格力地产果断置出非珠海区域的地产项目,同时置入珠海免税集团 51% 的股权,并郑重承诺在五年之内完全退出房地产业。这一 " 壮士断腕 " 般的果敢决定,为公司赢得了浴火重生的宝贵机会。
免税业务的确为这家转型中的企业开启了全新的局面。超过 50% 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地产业务,自 2024 年起,免税收入已然超越房地产,成为公司新的业绩支柱。更为关键的是,免税牌照的稀缺性(全国仅有 10 张)以及珠海独特的区位优势——拱北口岸庞大的客流量,为公司赋予了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转型之路绝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公司仍背负着 116.94 亿元的带息债务,这一数字是其货币资金的三倍之多。如何在不依赖 " 以贷养贷 " 这种饮鸩止渴方式的情况下,成功消化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成为新股东华发集团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华发集团并非简单地接盘,而是需要充分运用其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专长(2024 年销售额达 1054 亿元)以及珠海国资的深厚背景,盘活 14 个存量地产项目,实现免税业务与存量资产的协同发展。

这场转型所蕴含的商业启示是多维度的:其一,企业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需要审慎权衡、精准平衡,跨界经营绝不能仅仅依据行业的一时景气度来做出决策;其二,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勇于 " 断舍离 ",在关键时刻果断进行资产重组或许就是企业重获新生的关键契机;其三,稀缺性资源(如免税牌照)在商业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其四,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母公司资源的协同效应至关重要。
董明珠昔日的抉择,堪称高瞻远瞩之举,它让格力成功规避了深陷房地产泥淖的风险,更彰显出一位杰出实业家的沉稳与笃定。其抉择背后,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洞察,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这份定力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如今,珠免集团的转型征程不过才初露端倪。它宛如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重新启航的巨轮,既背负着一个时代所遗留的经验教训,犹如沉重的锚链,时刻提醒着前行的方向;又孕育着新生的无限希望,恰似黎明前的曙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这一案例宛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于商业世界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之间,具备远见卓识与坚定不移的定力,远比追逐一时的蝇头小利更为珍贵。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短期的繁华所迷惑,方能在漫长的商业征途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