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结束,海平面上忽然倒喷出百丈明黄色烈焰。一支白色火箭从中窜出,缓缓升空。
热浪和轰鸣声渐渐远去,画面变得安静,只剩下被尾焰 " 烧红 " 的厚重云层,提醒着围观的人们它无穷的威能。
"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运力最大的火箭—— ‘引力一号 ’遥二运载火箭,今天上午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当天,也就是 10 月 11 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CCTV4 都报道了这次发射,CCTV1 也在微博上发了祝贺。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又迎来了一次突破。
而此刻," 引力一号 " 火箭的发动机,正安静地 " 站 " 在民营火箭企业 " 东方空间 " 位于江苏无锡的航空动力总部里——我的正前方。
这是它少见的 " 脆弱时刻 "。它被剥去白色的 " 外甲 "。好奇的人们此时才发现,在圆锥形的喷火口上方,还有错综复杂如血管的金属管道。
" 发动机成本占整支火箭的 50%",指着发动机,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发动机回收。
当前中国正处于 " 星多箭少 " 的供需困局,东方空间即将进入产品化、批量化发射的阶段。如果顺利的话,每公斤载荷的价格将会降到 2 万元上下(和 SpaceX 相近)。
商业航天,近年来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全社会以一种不计成本的姿态,将政策、资金投入其中。火焰随之升高,一些机构的测算,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在 2030 年达到 10 万亿规模并非遥不可及。
但疑问仍盘踞在一些观察者心里:航天这一过去主要由国家主导的领域,会以怎样的模式在市场中运转?订单从何而来?企业竞争的赛点是什么?如今又到什么阶段了?
眼前的火箭发动机,或许就是现成的答案。
1、" 攒局 " 造火箭
2023 年,当彭昊旻找上无锡的企业一起造火箭发动机时,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犹豫了——面前这个娃娃脸的女生,看上去实在不符合印象里火箭专家的形象。
当然更多的犹豫是来自于信心:火箭这种高精尖科技也是自家公司能涉足的吗?
作为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彭昊旻带领着团队,在无锡市梁溪区落地了东方空间航天动力总部。
这座总部的第一个任务,是自研 " 原力 -85" 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彭昊旻将攻关这项高精尖技术的队伍成员,锁定在无锡的中小企业里。她大大小小的供应商跑了 100 多家,其中很多都不是正式的商业航天供应商(至少当时还不是),甚至很多都是 " 门外汉 ",其中有造汽车的,也有造冰箱散热器的。
攒局造火箭?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商业航天领域或许并不难理解。
业内津津乐道马斯克,通过 " 第一性原理 " 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至原来的 10%,其中的诀窍就在于不迷信 " 权威 " 供应商,用自己的方式重构供应链。
事实上,敢试错正是民营火箭公司的最大优势。
与背负重大任务和国家形象、不允许失败的国家队相比,民营火箭公司有更宽松的空间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从而实现快速迭代并降低成本。
" 火箭虽是前沿科技,但本质上仍是高端制造业。" 彭昊旻从 2014 年开始造火箭,一路走来敢想、敢干。
某种意义上说,她自己就是一枚火箭发动机,总能推着身边的人向前走。
一开始,谨慎的企业负责人不敢轻易尝试,经过彭昊旻和他们反复鼓励沟通,最终答应试做一些零部件放在火箭上。
几个月之后,也就是 2024 年的 2 月 1 日," 原力 -85" 首台整机成功下线——
实践证明,那些来自千行百业的零件好用且便宜,不仅将火箭运载能力提升至 15-20 吨,还将成本降低到了 SpaceX 水平。
这个结果为犹豫的企业们注入了信心," 一下就有信心加入民商火箭的制造生态圈了 ",而这也令东方空间感到满意。
成本是决定民营火箭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东方空间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火箭就像大货车,能装更多的货(一般是卫星)的同时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
" 目前,火箭发动机生产中 80% 的配件,可在无锡及周边地区采购,完成加工、制造、生产和测试。而以前只有 20%。" 谈及为什么会萌生找这些企业 " 入伙 " 的念头,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介绍起他们对无锡的 " 初印象 " ——那是一段堪比陶渊明偶入桃花源的经历。" 有些村子看起来普普通通,真正走进去才发现,里面藏的可能是一个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 攒局 " 更快更方便,可能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民营火箭企业,相比国外企业最大的优势。
虽然粗看许多地方造火箭的 " 新手 ",但深入这些区域的产业脉络细看,却会发现,它早已将所需的技术和人才,准备了七七八八。
例如扎根无锡十三年的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一直以突破 " 卡脖子 " 难题为己任。瞄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院研发出了多种创新工艺,积累了近 40 项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航发、中国航天等 11 家企业的 20 类产品中得到了应用。
2、太空 " 货拉拉 "
如果将视野跳出东方空间和无锡,你会发现,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太空 " 圈地运动 " ——卫星占领低空轨道的速度,将决定参与这场运动的国家,在未来太空互联网竞赛中的主动权。
发令枪的扳机是由多方一起扣下的。
根据粗略测算,近地轨道总计只能容纳 17.5 万颗卫星,而国际电信联盟(ITU)对这一有限的资源实行 " 先到先得 " 原则。
SpaceX 已经发射了超过 1 万颗卫星,同时马斯克还远没有收手的迹象,他计划最终部署 4.2 万颗卫星——仅一家公司就要占去接近 1/4 的名额。
近地轨道将迅速变得拥挤,中国显然不允许自己在竞争中落后。
近两年,政策文件中有关商业航天的笔墨越来越重,也越来越多。
有报告显示,在不含港澳台的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的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中,有 30 个提及商业航天或航天产业。
2024 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 " 新增长引擎 "。在近期发布的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里,航空航天被列入了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更具标志性的动作,是 2020 年被纳入中国 " 新基建 " 的星网计划。
这座由 12992 颗卫星组成星座,将在十数年内组建完成。事实上,这只是中国三大规模超万颗的星座计划之一。截至今年 9 月,中国已申报了 5.13 万颗卫星。
数以万计蓄势待发的卫星,是民营火箭企业未来主要的订单来源。据证券日报推算,2015 年到 2024 年,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 0.38 万亿增长至 2.3 万亿,到 2030 年,这一数字有望逼近 10 万亿。
但想吃下这些订单却并不容易,企业除了需要拿出实打实的成功案例挤进 " 供应商名单 ",还需回归一条最基本的逻辑进行竞争。
简单来说,谁发射得又快又便宜,就能占据优势。
所谓快,更多指的是火箭能通过一次发射送更多的卫星上天。
SpaceX 实现快速组网的秘诀正是一箭多星。其 2021 年创下的一箭 143 星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此前国内的民营火箭多聚焦小运力型号,仅能发射单颗小微卫星,无法承接批量组网订单。为了跨过 " 组网 " 这条金线,近年来国内民营火箭企业普遍着重发展 " 一箭多星 " 能力,目前最高纪录是蓝箭航天创下的 23 颗。
公开资料显示,东方空间最新发射的 " 引力一号 " 遥二,可支持百公斤级卫星 " 一箭 30 星 " 发射。
便宜指的是平摊每颗卫星上的价格要低。
彭昊旻解释,无论火箭的吨位有多大,控制系统在基础配置和研发投入上差异并不大。这种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的特征,决定了火箭吨位越大,单位运载重量分摊的系统成本就越低。
" 引力一号的运载能力是 6.5 吨,(正在研制的)引力二号能翻 3 倍多,到 21.5 吨。" 据东方空间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已将每公斤的发射成本,从 10 到 15 万元,降低到了 4 万元以内。
随着生产模式的优化,后续还将进一步降低。" 有可能做到和 SpaceX 一样的 2 万一公斤。" 作为对比,美国火箭公司 RocketLab 的每公斤发射成本为 18 万。
除了做更 " 大 " 的火箭,东方空间另一条降本的方向是回收火箭发动机。
" 火箭发动机占总成本 50%,我们引力二号所用发动机的设计回收次数是在 20 次,成功之后,会给成本带来非常大幅度的降低。" 工作人员说。
3、热钱涌入,生态渐成
" 火箭发动机是‘烧’出来的。没有参数可以完全模拟,只能靠实践。" 虽然有自信 " 引力一号 " 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民营火箭,但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仍坦言,公司还未能实现盈利,只是同行中 " 亏得比较少 " 的一家。
不论是为了构建更强的竞争力,还是进一步打开市场,东方空间都需要更多 " 弹药 " 支持。
" 热钱 " 已经等在门口了。
2024 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突破 200 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继续以 30% 的增速保持同比增长,预计全年融资将达到 250 亿元以上。
资本押注商业航天,本质上是押注中国在太空的话语权。今年 5 月东方空间完成 4 亿 A 轮融资后,领投机构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曾公开表示:" 未来的几十年,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步伐会再次加速。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这次中国是责无旁贷的全球引领者之一。"
地方国资自然不会缺席这场盛宴。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均设立了专项产业基金,用以支持本地产业链的发展。
无锡国资亦是如此。
以微纳星空为例。2023 年 6 月,这家企业完成 10 亿元 C1 轮融资——由无锡国资基金元禾重元、梁溪科创领投,融资完成后估值超 70 亿元,正式成为了商业航天独角兽。
更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也在为商业航天领域辅以政策性支持。
证监会在发布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中提出 " 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也就是说,证监会明确了商业航天企业未盈利可上市。这意味着,需要长周期发展的商业航天有了更多的融资通道。
目前,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企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不过,这些炙手可热的民营火箭公司需要的支持,并不只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像许多正在起势的产业一样,生态有时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这也提供了观察商业航天发展情况的另一个切口——主政者外出招商引资的足迹,某种程度也反映了他们对产业的支持力度。
连续两年,无锡梁溪区都在北京举行空天产业发展恳谈会。
北京是中国商业航天的 " 高峰 ",不论火箭还是卫星,企业聚集度都最高。而无锡 " 进京 ",实际上也可以被看成是另一种攒局。参与者除了像东方空间、银河航天这类链主企业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创新中心、中科院的负责人。
2025 年 2 月 18 日,在这场商业航天的 " 顶流 " 会议上,梁溪区保证 " 将倾情为大家服务,当好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店小二’,帮助大家经营成本最低、发展效益最大。"
这份诚恳换来了企业的认同,现场签约了 12 个项目。
链主带动加上南北协同,无锡的商业航天生态已初具规模,全市集聚近 300 家航空航天领域核心企业,覆盖 " 星、箭、网、端 " 全链条。放眼全国,类似的产业集群正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不断涌现。
从政策到资本,从产业到生态,商业航天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正驶入发展的高速路。
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东方空间的工作人员坦言 SpaceX 实现的 30 台火箭发动机并联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但接近目标的方向已逐渐清晰。
将时间拨回 2024 年 1 月 11 日,那是引力一号首次发射的日子。
浓雾中的海上发射平台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海岸线上人们高举手机,等待着那个注定会到来的瞬间。
有人将这一幕拍下来发上了抖音。这是他第二次观礼火箭发射,没像看长征三号乙一样紧盯手机,更多是抬头去看火箭的飞行。
相比于第一次的震撼,这次他多了一丝笑意," 速度真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