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千问定义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 ",阿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战略的必然。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邓双琳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阿里 AI 通往未来的野心越来越清晰了。
11 月 13 日,阿里巴巴传闻将秘密启动 " 千问 " 项目,当日股价最高上涨 6%。11 月 17 日," 传言 " 落地成了现实:阿里巴巴正式官宣 " 千问 ",全力进军 AI to C 市场——千问 App 公测版正式上线,并同步提供网页和 PC 版。面向全球市场的千问 App 国际版也将在近期上线,基于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 Qwen3,以及与各类生活场景生态的结合,与 ChatGPT 直接对战。
上线首日,有消息称千问公测便因用户涌入过载,遭遇流量洪峰,部分服务出现拥堵和中断。随后," 阿里巴巴千问崩了 "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对此,阿里千问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 我好着呢,状态良好,欢迎来问。"
11 月 18 日,千问 App 在公测上线次日便迅速冲入苹果 App Store 免费应用总榜第四位。
市场对千问的热情,首先源于技术期待。千问底座基于阿里开源模型 Qwen3。自 2023 年全面开源以来,阿里 Qwen 在技术上全球领先。截至目前,Qwen 共计开源模型超 300 款,覆盖文本、编程、图像等全模态,下载量突破 6 亿次,衍生模型超 17 万个。
将千问定义为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 ",阿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战略的必然。

来源:受访者
今年 9 月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宣布了阿里云的新定位,要做全球领先的 " 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 "。通义千问希望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阿里云要成为 " 超级 AI 云 ",把 Token 做成未来的电。
吴泳铭还抛出了一个关键论断:" 通用人工智能 AGI 并非 AI 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AI 不会止步于 AGI,它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能够自我迭代进化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而通往 ASI 的第二阶段便是 " 自主行动 ",AI 不再局限于语言交流,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 辅助人 ",且具备了在真实世界中行动的能力。
这里面有两个隐含的重要信息,一个是 " 全栈 "。AI 发展至今,已经不是单纯技术上的迭代和比拼了,而是一场体系性的革命。这意味着大厂之间的竞赛已经不局限于软件 / 硬件、B 端 /C 端的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的竞争,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整体的瓶颈。
阿里在模型层上很强,但在与海外 ChatGPT、Gemini 的全栈比拼中,要追求系统上的最优,在 C 端的布局不能过于谨慎。
另一个重要信息便是 ASI 的 " 自主行动 "。不久的未来,AI 将重构整个基础设施、软件和应用体系,颠覆人机交互的入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千问比拼的也并非单纯的 C 端应用能力,更是下一代的流量入口。
AI to C,阿里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赢。而千问,正是目前承载着阿里野心的最佳载体。
阿里的 AI 野望
目前的千问 App 几乎集成了通义系模型的能力,在千问的对话栏中,支持深度思考、AI 修图、翻译、实时记录、拍照讲题、AI 生视频、PPT 创作、AI 生图等多种功能。
阿里方面表示,这次发布的千问 App 还只是一个初级版本,它不仅 " 会聊天 ",未来还将成为 " 能办事 " 的 AI 助手。虽然刚刚上线,千问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办事能力。比如,一句指令就能在几秒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几十页的精美 PPT。
这种产品形态,与全球已拥有 8 亿用户的 ChatGPT 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二者均以全场景 AI 入口为核心定位,通过统一的交互界面,满足用户从日常闲聊、知识查询到复杂任务处理的全维度需求。
在当下的全球竞争中,用户对 AI 工具的期待已从单点功能转向全栈赋能:一个基础模型如果只支持文本或者图像某一个能力,未来空间必然受到制约。
但在 " 模型即产品 " 的时代逻辑下,C 端产品强大与否,更要看底层能力。在这一层面,阿里云有充足底气。

Qwen 下载量超过 Llama。来源:受访者
自全面开源以来,阿里 Qwen 已经超越 Llama 等模型,成为全球性能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开源大模型。在 AI 云计算层,阿里巴巴运营着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 AI 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三方机构 Omdia 数据显示,中国 AI 云市场阿里云占比 35.8%,超过 2 到 4 名总和;在已采用生成式 AI 的财富中国 500 强中,超 53% 的企业选择阿里云,渗透率位列第一。

黄仁勋在 2025 年 GTC 大会上的演示,Qwen 在全球开源模型中市占率最高且还在增长。来源:受访者
Qwen 还在迅速抢占硅谷市场。Airbnb CEO 布莱恩 · 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正 " 大量依赖 Qwen"。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表示过,Qwen 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并在持续扩大份额。近期,阿里发布的旗舰模型 Qwen3-Max,性能超过 GPT5、Claude Opus 4 等国际竞争者,跻身全球前三。不久前,千问更在与 ChatGPT、Gemini、Grok 等全球顶级模型 PK 的实盘投资大赛中斩获冠军。
对阿里而言,并非此时才开始重视 AI C 端,而是阿里这一场 AI 叙事的线索汇集到今天,放大 C 端战果的时机刚好成熟。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的发言佐证了这一点。当各家科技公司还在 " 通用人工智能 "(AGI)道路上苦苦求索、争论不休时,吴泳铭已对下一程 " 超级人工智能 "(ASI)打开畅想,其意在展露阿里对 AI 长期投入的决心。
面向未来,吴泳铭将通往 ASI 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 智能涌现 ",AI 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目前通义千问已进入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 " 自主行动 ",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 辅助人 ";第三阶段是 " 自我迭代 ",AI 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学习,最终达成 " 超越人 "。
阿里管理层认为,目前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进入到 " 辅助人 " 的 Agentic AI 时代。C 端应用涌现并接入现实场景的时机已到。
阿里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在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提到:当下做 C 端的时机刚刚好,一方面是模型成熟度,Qwen3-Max 整体性能、效果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另外不管是三方生态,还是阿里集团内部,Agent 生态都到了更能被模型普遍调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阶段。
尽管现在国内已经有多款大模型产品提供给 C 端用户选择,但在阿里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看来," 客观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演进到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程度。"
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
那么,AI to C 为何在今天对阿里变得如此重要?
在阿里的生态中,现有最大体量的 to C 产品无疑是淘宝、支付宝、高德。而下一个时代,流量入口或许将被 AI 重构。
从这个角度思考,就不难理解阿里全力投入 AI to C 的必要性——这并非单纯的 C 端产品竞争,而是一场事关未来入口的争夺战。强大的模型和完整的生活消费生态,构成阿里 AI to C 的竞争力。阿里方面也表示,千问 App 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成为阿里全栈生态系统的 " 中枢神经 "。
比如,在传统手机 OS 里,淘宝找商品、支付宝付钱、飞猪订酒店,每个步骤都要切换 App。未来,千问或将让用户无需关心 " 服务来自哪个 App",只需说 " 规划周末亲子游,订门票、酒店,用余额宝支付 ",系统便可以在淘宝上比价下单,或自动完成跨平台协同,打破应用壁垒。

云栖大会阿里 AI 七连发,通义占据 HF 全球模型榜单前十中的七席。来源:受访者
阿里的 " 合力 " 与 " 聚焦 " 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以来,阿里打破业务板块壁垒,电商、支付、本地生活、云计算、健康、文娱等多条业务线,都在围绕 AI 进行资源整合与重构。
这些线索最终都指向一个 " 大脑 ",那就是千问——或许在未来不久,千问会成为阿里生态内的服务连接器,以及新的高频流量入口;让阿里的各个生态协同性更强,将分散的场景需求与业务能力匹配,实现流量的二次激活。
当然," 打通生态 " 绝非易事,打破部门墙也将是对阿里组织能力的巨大考验。但今年淘宝闪购和饿了么、高德等业务的协同作战、流量互导,实现了单业务线难以达成的增长突破,也激发了阿里内部的战斗力和士气,证明了打破壁垒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阿里必须打赢 AI to C 这场战役,这不仅关乎抢占全球 AI 竞争主导权的当下,更决定了阿里未来在数字生态领域的生死成败。
三场硬仗,阿里持续进击
回过头看,阿里从 2 月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重注 AI,到 5 月强势入局即时零售、9 月上线高德扫街榜,再到 11 月上线千问 App、全力进军 AI to C,今年阿里多条业务线接连爆发,逐渐汇聚为一股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几场关键战役中,阿里在持续增长的 AI 需求驱动下,阿里云收入加速增长至 26%,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 8 个季度实现同比三位数增长。在竞争激烈的即时零售市场,淘宝闪购快速拿下市场份额,日订单峰值达 1.2 亿单,协同效应更带动电商 MAC(月度活跃消费者数)增长 25%。9 月高德发布 " 扫街榜 ",上线仅 23 天用户数便突破 4 亿。
单一产品的成功或许有偶然,但业务生态的繁荣必然依赖布局。阿里正在推进的这盘大棋,关键在于发挥协同效应——各业务板块深度联动,带动公司整体势能持续回升。
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关乎未来的 AI 时代竞争中,人们看到那个敢于破局、持续进击的阿里又回来了。这也构成阿里未来最坚实的发展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