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 2小时前
雷军不再温和,仍有两场硬仗要打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汽车实现盈利,家电出海破局,雷军的双线战役初现曙光。但小米还需重构 " 技术 - 产品 - 用户 " 信任链条,从 " 流量驱动 " 转向 " 价值驱动 "。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打破往日的温和形象,罕见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11 月 16 日,雷军连发多条微博,回应关于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他表示,在 2024 年 4 月的一次采访中,自己在谈产品定义时说,"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但这和 " 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 " 并不矛盾。为此,他截图了多张过往关于汽车安全的言论,全部发生在小米 SU7 发布之前。

来源:微博截图

雷军的 " 好看是第一位的 " 这句话,曾被外界解读为 " 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 ",质疑其忽视安全标准。在当日的微博网友评论下面,雷军解释称," 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

对于正处于关键产能爬坡期的小米汽车来说,任何一点舆论风波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小米在 11 月 18 日交出了一份备受外界瞩目的季度成绩单。

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公司营收 1131 亿元,同比增长 22.3%,连续 4 个季度营收破千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 113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80.9%。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在第三季度实现了首个单季度盈利,经营收益达 7 亿元。

作为参照,理想、零跑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均历时超过 7 年才实现单季度盈利。而起步更早的小鹏同样在本季度刚刚实现单季度盈利,蔚来则仍处于亏损状态。

但雷军根本来不及庆祝。在相对成熟的智能手机业务之外,他正同时指挥两场硬仗:一边是决定小米未来高度的智能汽车,另一边是关乎小米生态广度和深度的 IoT 业务。这两条战线,一个关乎生死,一个决定边界。

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完成业绩增长的同时,雷军如何处理公众对产品安全的责问,重新赢得用户对小米品牌及其个人的信任,走出小米对雷军个人 IP 过度依赖的风险,市场也在等待雷军给出答案。

财报发布后,11 月 19 日,小米开盘走跌。截至发稿前,小米股价下跌 4.02%,报 39.14 港元。距离 6 月 27 日 61.45 港元的高点,年内股价累计跌幅已超 30%。

汽车之战:盈利背后的攻防战

" 这周我们基本上就能完成年初制定的 35 万台交付目标。" 谈及产能和交付速度,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告诉《中国企业家》。

数字背后,小米汽车产能与交付已全面起势。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单季度交付新车 108,796 辆,创下新高,其中 9 月和 10 月的单月交付均超过 4 万辆。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线刚一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分部的毛利率已达到了 25.5%,平均税后单价稳定在 26 万元左右,与 BBA 等豪华品牌处于同一区间。

盈利、交付、毛利率,这三个关键指标的同时达标,标志着小米汽车初步跑通了商业闭环。支撑这份成绩单的是,小米汽车在线下铺设了密集的销售服务网络。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小米已在 119 个城市开设 402 家销售门店,在 125 个城市布局 209 家服务网点。

摄影:吴莹

不过高光之下,危机依然潜伏。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中坦言:" 明年(2026 年)还是会有挑战,汽车业务毛利率相对今年可能会有一些下降。"

他指出了两个关键变量:一是,购置税补贴政策减半。根据国家已公布的政策,2026 年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补贴政策将从目前的 " 全额免征 " 调整为 " 减半征收 ",每辆车最高 1.5 万元。二是,目前汽车行业仍处于产业发展早期,市场分散。" 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竞争,才会形成收敛。"

更艰巨的考验在海外。此前雷军已明确将 2027 年定为小米汽车出海的时间点,并选择了最难啃的骨头——欧洲市场。

" 德国汽车本土品牌市占率达到 50% 多,丰田如此强大,在德国市场份额也只有 3 个点。" 不久前考察欧洲归来的卢伟冰,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役的难度。刚刚过去的两周,他在德国高速上亲自驾驶 SU7、SU7 Ultra 行驶了近 800 公里。

" 如果我们能够在欧洲产品得到认可,进入其他市场相应就非常容易。" 卢伟冰告诉《中国企业家》。

IoT 之战:与美的等巨头抗衡

汽车之外,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正在成为小米新的成长曲线。

在今年 5 月的 "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 上,雷军曾明确表示 "IoT 家电业务已经变成了小米的战略业务 "。随后,卢伟冰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提出:" 三年之内成为中国头部前三 " 的业绩目标。

当时,小米大家电业务交出了收入翻倍增长的亮眼业绩。在接下来的 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毛利润更超过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润,成为小米集团利润贡献的首要主力。

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已达 16.71%,超越格力,仅次于美的,排名第二。

小米冰箱、洗衣机、空调。来源:视觉中国

到 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的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 276 亿元,同比增长 5.6%,增长已连续保持 7 个季度;毛利率为 23.9%,同比提升 3.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在本季度同比减少了 15.7%,财报将其解释为 " 主要受国家补贴退坡及竞争加剧影响。"

过去数年,对于家电这个已形成稳定格局的战场,小米家电用互联网打法搅动了原有的秩序,打破了传统家电企业坚守数十年的堡垒。

今年 3 月,美的在 2024 年年报中,宣布出售了 9.02 亿元的小米集团股票,并于 2024 年底彻底清仓。从 2020 年起,美的集团就陆续开始抛售小米股票,合计套现近 20 亿元。

曾经互联网与家电产业互相赋能的故事已经终结,一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正拉开序幕,家电市场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曾坦言,对于小米要 " 战术上重视,战略上不惧怕 ",他还透露美的做了 " 三份共十几万字的研究报告 " 学习小米。

对此,虽然雷军高情商回应称:" 美的是非常优秀的企业 ",强调 " 相互学习,做更好的产品 "。但在京东平台,美的子品牌华凌同规格空调价格比小米低出 120 元,价格战的意图已十分明确。

近日,小米与格力双方高管也就市场竞争,在舆论场引发多次 " 口水战 "。今年 9 月,小米还在空调领域推出了 " 十年保修 " 政策,以应对友商的竞争压力。

卢伟冰告诉《中国企业家》:" 目前的家电市场,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旧的格局一定会被打破,新的格局一定会被重建。" 此前,卢伟冰曾提出 "2030 年进入大家电头部品牌,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市场前二 " 的目标。

为此,小米也开始在智能制造上拉高护城河。2025 年 10 月,小米在武汉的智能家电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小米继智能手机工厂和汽车工厂之后,建设的第三座大型智能制造基地,也是其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中,大家电板块最关键的一次落子。该工厂一期总投资超 25 亿元,规划空调峰值年产能 700 万台。

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告诉《中国企业家》,小米大家电工厂站在了两个 " 巨人 " 的肩膀上:一个是家电行业本身," 家电行业是中国为数不多能向全球输出产品、技术、标准和设备的产业,我们向友商学习了非常多 ";另一个则是小米手机和汽车的制造经验。

品类的跨界融合在武汉工厂里随处可见。单联瑜表示小米手机业务的 SMT(表面贴装技术)和 AI 质检能力均被复用到这里,使得家电主板的良率大幅提升;而小米汽车工厂的宏观管理逻辑,也被借鉴用于优化大型家电制造的物流动线,形成了 " 大交付、大物流、小生产 " 的理念。

面对行业激烈的竞争,单联瑜告诉《中国企业家》,小米家电竞争的核心是工业智能化和产品创新。" 小米大家电工厂内,12 万个数据采集点实时运作,136 项 AI 视觉检测让生产良率和效率大幅提升。通过工业人工智能能力让它具备自己决策、自己学习、自己执行的能力。"

在生产之外的售后环节,单联瑜举例称,通过智能化手段,小米可以防止空调长期在 " 亚健康 " 状态下运行,从而延长其寿命。系统能远程监测到用户家中的滤网积尘导致效能下降,并主动推送清洗提醒,而过往 "30% 左右的售后工单都是因为滤网脏了 "。

不过,小米在线下渠道还存在一些短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前 7 个月线下空调领域,美的、格力和小米的市占率分别为 29.63%、30.21% 以及 0.25%。小米目前线下渠道仍主要依赖小米之家和第三方 3C 卖场,尚不能与传统家电品牌庞大的经销商体系相抗衡。

如何赢回用户信任?

不过对当下的小米来说,最棘手的恐怕还是眼前如何重新赢得用户信任。今年以来,小米的品牌形象多次因意外事件受到挑战。

今年 3 月,小米 SU7 在安徽的交通事故导致三名乘客不幸遇难,进而引发全行业对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的广泛关注。随后,小米 SU7 Ultra 车主们又针对挖孔版前舱盖,在各大社交平台发起了维权行动。今年 9 月,小米汽车召回了 11.7 万辆小米 SU7,以及小米车主成都事故再次将小米送至风口浪尖。

回望雷军和小米今年来遭受的舆论风波,表面看是一次品牌形象的翻转,深层却折射出小米转型期面临的认知冲突——当一家公司从相对成熟的手机业务,跨界到汽车和家电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时,外界需要用新的标尺来衡量它。

在汽车领域,小米需要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全球巨头,以及一众新势力。在大家电领域,小米面对的则是美的、海尔、格力等深耕行业数十年的传统巨头。随着国补退坡、竞争加剧,2026 年将是更为残酷的淘汰赛阶段。

小米之家店内。来源:视觉中国

汽车与家电,看似两条平行线,在小米的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下正逐渐交汇。此刻的雷军,同时指挥着两场截然不同但同样艰巨的战役。

汽车业务需要在盈利后持续扩大规模、应对明年更激烈的竞争。大家电业务则需要打破旧格局,在传统巨头把控的市场中杀出血路。这场双线战役,不仅考验小米的产品能力和技术储备,更考验其战略耐心和生态协同能力。

出海,被认为是破卷的解法之一。今年,小米的家电业务已经出海进入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卢伟冰透露:" 截至 2025 年 9 月底,符合小米新零售标准的海内外门店已达 300 多家,预计年底达到 500 家。小米新零售走出去之后,将是全生态出海非常重要的能力底座。"

技术研发则是更本质的解法,尤其是在 AI 迅猛变革的时代。2025 年前三季度,小米研发开支已达 235 亿元,其中约四分之一投向 AI 领域。从 4 月发布语言大模型 MiMo7B,到 9 月发布语音大模型 MiMo Audio,小米正在 AI 领域快速布局。

最近,盛传已久的前 DeepSeek 研究员罗福莉官宣加入小米公司。"AI 未来一定会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卢伟冰表示," 在物理世界,小米拥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位,首先小米有非常多 IoT 连接设备,无论是车、手机还是平板、可穿戴眼镜等等;其次小米在人车家硬件入口和创新领域里,是全球最好的入口。"

汽车实现盈利,家电出海破局,雷军的双线战役初现曙光。不过,对于还未走出信任风暴眼的小米来说,近期的一系列舆论事件,仍暴露了小米企业战略、组织管理,乃至企业文化的系统性问题。小米还需彻底重构 " 技术 - 产品 - 用户 " 信任链条,将 " 安全至上、用户为本 " 转化为一系列产品到服务的核心标准,从 " 流量驱动 " 转向 " 价值驱动 "。

今年 9 月雷军在年度演讲后,他曾在会后采访中对《中国企业家》说:小米要从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走向智能制造的新战场,转型成一个硬核的科技公司。" 硬核的科技公司跟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是机会驱动的,科技公司是使命驱动的。"

小米将如何落实这一改变,市场和用户还在等待雷军,给出更多答案。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