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办新智点 7小时前
谁在帮谁洗白?太子集团案撕开新加坡“白手套链条”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太子集团案正撬开新加坡金融体系的 " 第二道裂缝 " ——数字资产、家办结构与专业服务机构叠加后的新型洗钱链。

大规模资产查扣、家办税优撤销、跨境协查升级,正在推动新加坡进入前所未有的 " 反向审查 " 周期。

监管焦点也从 " 钱是否合法 " 转向 " 谁在帮它洗白 ":家族办公室(以下简称 " 家办 ")、律师事务所、企业服务公司等 " 看门人 " 被纳入同一风险视角。

全球资金将继续流向新加坡,但 " 带着东南亚诈骗园区的钱来镀金 " 的时代正在被制度加速关上。

* 欢迎扫码加入家办新智点 · 知识星球。限时赠阅 17 万字 " 家办手册 ",全面了解本土家办行业图谱和方法论。

新加坡陷 " 打地鼠 " 困境

上个月,新加坡警方对多个地点展开突击行动,查扣逾 1 亿美元资产、一艘豪华游艇、多辆豪车,并冻结相关账户,行动目标直指柬埔寨太子集团操控的跨国加密诈骗网络。

这起案件叠加 2023 年涉案逾 30 亿新元的史上最大洗钱案,再次将这座以廉洁与法治著称的亚洲金融中心推向 " 风口 "。

尽管监管持续收紧,新加坡仍面临与跨国诈骗组织的 " 打地鼠困境 " ——传统金融漏洞刚被堵住,数字货币、跨境结构和灰色交易又迅速成为新的套利窗口。

新加坡金管局(MAS)近期回应称:" 开窗通风,苍蝇也会飞进来。不是关上窗户,而是要更快处理飞进来的苍蝇,同时保持空气流通。" 这句话既是对外解释,也是对内的监管宣示:开放不会收缩,但监管必须升级。

太子集团案之所以敏感,在于它暴露了金融体系的 " 新脆弱点 " ——数字资产。

2023 年的洗钱案显示,犯罪集团可以利用银行渠道、外汇中介与家办来清洗非法博彩与跨境诈骗资金。而太子集团案则展示了最新的路径:链上转移—离岸代币服务—新加坡家办结构—传统金融体系回流。

美国制裁文件与外媒调查指出,相关网络大量使用境外或监管较弱的加密平台转移诈骗所得,再在新加坡叠加 " 数字代币服务+家办结构+空壳公司 " 的合法外衣,构成关键 " 拼图 "。过去,数字支付服务的监管重点在本地代币服务,而 " 在新加坡注册、声称只服务境外客户 " 的模式长期处在灰区之中。

事实上,监管早已开始 " 补洞 ":

2022 – 2024 年,新加坡通过《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获得监管跨境代币服务的权力;

2024 年 10 月,MAS 警告 " 注册在新加坡、业务指向高风险海外市场 " 的代币公司具重大洗钱风险;

2025 年,所有此类公司必须在 6 月底前获牌或退出市场。

太子集团案恰逢这一升级周期,为监管强化提供了鲜活注脚。在执法上,新加坡已取消太子集团关联家办 DW Capital 的税收优惠,并确认调查持续进行。警方亦与欧美执法机构扩大合作,追查相关实体、壳公司与关键人物。

这一系列措施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无论资金链如何设计,只要企图借新加坡金融体系 " 洗白 ",都将面对更严密的监管与更直接的执法。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加坡面临的真正命题不是 " 是否继续开放 ",而是 " 如何在开放环境下维持制度信誉 "。

家办新智点认为,太子集团案象征着新加坡监管进入 " 第二阶段 ":从堵住传统金融漏洞,转向全面补齐数字资产、跨境代币服务与家办结构交叠后产生的新型风险。

倒逼 " 反向审查 "

太子集团案也倒逼新加坡对家办税优制度进行 " 反向审查 "。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几年约 1300 份 13O/13U 申请中,仅约 3% 遭拒。而与太子集团相关的两只基金却已被撤销税优资格,凸显审查机制需进一步收紧。金管局一方面将家办税优延长至 2029 年,另一方面也提高门槛,包括最低资产规模、本地雇员与支出、本地投资比例等更细致要求。

在国会中,有议员质询家办税优的尽调流程,尤其是如何避免受制裁实体混入体系。金管局回应指出,新加坡金融体系维持高标准,但任何主要金融中心都难免存在个别漏网案例。本地约有 1.3 万名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从业者,若审批流程过度繁琐,可能影响行业竞争力。

发言者强调," 零事件 " 不现实,关键是发现问题时要严格调查、迅速执法,并与国际伙伴合作。在这段审议中,有议员形容 " 房子里有很多苍蝇 ",负责回应的部长则表示 " 在新加坡这栋房子里,苍蝇并不多 ",并补充本地涉及洗钱的单一家办不到 1%,问题在于如何在维护正常业务的同时,更快识别极少数的高风险个案。

在具体执行上,自 2025 年起,新加坡将实施 " 三个月审查周期 ",在提速的同时强化前端尽职调查,对受制裁名单、复杂跨境结构与高风险资金来源设置更高门槛。

刑事层面上,太子集团案叠加 2023 年创纪录的 30 亿新元洗钱案后,新加坡的反诈骗国家战略进一步升级:大规模冻结银行账户、追回资金,并通过立法引入更严厉的刑罚(包括对部分诈骗与洗钱行为实施鞭刑),向潜在犯罪者释放 " 零容忍 " 信号。

家办新智点认为,对新加坡而言,真正需要守住的不是 " 零案件 ",而是制度信誉:在继续吸引全球资本与家办落户的同时,以更严密的 KYC/AML(客户尽职调查与反洗钱制度)体系向外界证明——来自东南亚高风险诈骗园区的资金,未来在新加坡将更难以 " 镀金 "。

" 看门人 " 的滥用

在反洗钱问题上,家办新智点认为,新加坡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主要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地理位置与声誉红利的 " 反作用力 "。

新加坡靠近多个东南亚诈骗中心,而其 " 安全港 " 与区域金融枢纽形象,又使其成为跨国犯罪集团试图 " 合法化资金 " 的首选地。

有反洗钱专家指出,犯罪分子 " 担心资金在其他地方会丢失 ",因此会优先选择新加坡这一被视为最安全的地区性金融中心。这句话也点出另一层含义:当新加坡成功打造 " 安全资产目的地 " 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更严格的筛查义务。

其次,是贸易立国的特性。

新加坡长期依赖资本自由流入与流出,这种开放特质既是优势,也天然提升了系统暴露于洗钱风险的概率。" 堵死所有风险 " 既不现实,也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相悖,因此 " 判断谁在滥用开放性 " 成为核心难题。

第三,是 " 看门人体系 " 的被滥用。

犯罪集团往往借助企业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信托机构等专业服务体系,搭建复杂结构以掩盖资金来源与最终受益人。太子集团案正是典型例子——通过家办、跨境 SPV、专业秘书与法律团队构建 " 合法外衣 ",将资金链条拆分到足够细碎、难以穿透的程度。

这一模式与德国支付公司 Wirecard 在新加坡的造假路径如出一辙。作为德国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Wirecard 虚构收入、制造资产,其亚洲业务,尤其是新加坡子公司被用作虚假交易与资金掩护的中转站,当地企业服务与法律结构为其提供 " 合规外观 ",让异常资金看似正常流动。

太子集团沿用了相同策略,利用新加坡成熟的专业服务生态搭建层层壳公司。旗下家办 DW Capital 负责包装 " 管理规模可观的合规机构 " 形象;律师团队在外界质疑时负责应对;企业服务公司则在新加坡、帕劳、毛里求斯等地大规模设立 SPV,将资金路径切割得极为复杂,使追踪难度成倍提升。

更隐蔽的,是 " 声誉背书型看门人 "。

过去几年,太子集团与多家新加坡机构产生业务往来——包括淡马锡旗下规划公司、凯德集团的酒店管理公司、本地大学与上市企业等。单项合作本身无可厚非,但叠加之后形成了一张向外界投射 " 可信度 " 的声誉拼图,使其在国际叙事中获得额外的合法化效果。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欧美投资者眼中,一个与多家新加坡机构有合作记录的柬埔寨集团更容易被视为 " 高风险地区中的例外 "。"Singapore washing(新加坡洗白)" 一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事件引发关注后,淡马锡公开澄清自己与太子集团无股权关系、不参与董事任命,合作仅限于已结束的规划或单次服务合同。

所有声明在狭义合规层面完全自洽,但在更广义的声誉与体系责任角度,新加坡机构的品牌效应曾在客观上构成太子集团外部叙事的一部分,这也是系统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合作本身虽无问题,但它可能被 " 讲述成另一种故事 "。

因此,新加坡下一阶段的重点,不在于事后惩罚更多银行或支付机构,而在于重构 " 看门人 " 体系——家办企业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信托机构等,都需纳入同一风险视角,承担识别与上报可疑结构的责任。反洗钱的核心也将从 " 这笔钱是否合法 ",转向 " 是谁在为它提供合法外衣 "。

一监管观察者认为,新加坡应借鉴其他司法辖区,将金融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统一纳入反洗钱框架。只有让所有 " 看门人 " 接受同等监管,识别可疑资金与阻断高风险资本的能力才会真正提升。

当 " 谁在帮谁洗白 " 能够被系统记录并可被追踪,新加坡的反洗钱体系才算完整。

不过,目前陈志关联的家办及多家企业正通过新加坡法院申请从被冻结账户中 " 有限释放 " 部分资金,以支付员工薪资、法律费用、办公租金及其他基本运营支出。申请方称冻结已对员工家庭造成影响,但强调尊重调查程序。这些涉及资产管理、物流仓储与咨询服务等实体的申请尚未获批,主管机构也未发表公开意见。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