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11小时前
黄河之滨的金城答卷 ——“十四五”时期兰州市综合实力全面跃升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十四五 " 时期,是兰州市写好 "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 的时代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锚定航向、砥砺奋进的五年;

" 十四五 " 时期,是兰州市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纵深推进 " 四强 " 行动,特别是以强省会行动为牵引,发展质效全面跃升的五年。

兰州,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激活产业动能,以久久为功的坚守筑牢生态屏障,以枝叶关情的担当厚植民生福祉,在陇原大地之上书写了一幅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时代答卷,让 " 黄河之滨也很美 " 的城市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而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成为 " 十四五 " 时期兰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2020 年的 2886.74 亿元提升至 2024 年的 3742.3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8 万元;

累计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5795 个,民间投资占比达到 33.8%,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 18%;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 2020 年的 40152 元、14652 元增加到 2024 年的 50489 元、20018 元,年均增长 5.9% 和 8.1%……

以创新之力 驱动产业挑起经济大梁

细看兰州 " 十四五 " 产业布局:吐故纳新、多元协同、蹄疾步稳。

全市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持续焕新,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聚集成势,新型储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蓄力起步。

" 十四五 " 期间,兰州市提出加快构建 "3+2" 现代产业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深入推进 " 兰白两区 " 建设,部署构建 "161" 科创体系,打造 " 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 ",着力破解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动能不足等难题,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起坚实骨架。

科技和产业持续深化,更多创新成果从 " 实验室 " 走向 " 生产线 ",创新 " 势能 " 不断向经济 " 动能 " 转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 2020 年的 6.3% 增长到 2024 年的 11.1%;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 82.6%,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 1349 家和 1090 家,较 2020 年增长 113% 和 60%。

而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工业的蝶变无疑是最亮眼的篇章。

这五年,兰州市锚定 " 强省会、强工业 " 目标,纵深推进 1139 工作部署,聚力实施 " 六大行动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量质齐升," 压舱石 " 与 " 助推器 " 作用凸显:

——构建 " 大产业 "。加快构建 "6+X" 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 " 三化 " 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十四五 " 期间," 油烟 " 经济占比降至 37.9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升至 11.1%,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 3000 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将成为我市首个千亿级产业。

——推进 " 大项目 "。坚定不移打好项目 " 双进双产 " 大会战,落实 "1+5+X" 项目推进机制。" 十四五 " 期间,每年滚动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项目 400 个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开展 " 引大引强引头部 " 行动,绘就重点产业链招商 " 路线图 ",每年引进制造业项目 100 个以上。

——育强 " 大企业 "。落实 " 五个一批 " 措施,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 十四五 " 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 " 小巨人 " 企业 10 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367 户、规上工业企业 611 户,9 户企业入选 2025 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 500 强,天华院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方位支持 31 户制造业 " 链主 " 企业打造行业龙头,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打造 " 大平台 "。推动园区平台能级跃升,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十四五 " 期间,建成 2 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 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 个化工园区跻身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推动 " 大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四五 " 期间,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2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123 家,登记备案新技术新工艺 323 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 2.4%。支持 7 个细分行业 458 户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培育 " 大环境 "。持续落实 " 包抓联 "" 六必访 " 工作制度,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 企业家日 "、融资对接会等精品特色服务活动,构建市县两级联动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服务 " 直达快享 "。" 十四五 " 期间,企业困难问题解决率达到 97% 以上。

"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增长的支撑、未来的产业。"

基于这种认识,兰州市树牢 " 项目为王 " 理念,主动向上争取支持,获得国家和省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支持 503 亿元。对接落实强省会 " 三张清单 ",开工建设重大项目 199 个,落地支持措施 303 项,落地支持政策 226 项。大力推进 " 引大引强引头部 " 行动,设立 10 个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和 21 个产业链招商专班,累计签约引进项目 1480 个,总投资 6326.2 亿元,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动能力量。

以生态之责 守护城市实现永续发展

如果说产业是城市更新发展的 " 筋骨 ",那么生态就是城市永续发展的 " 灵魂 "。

就兰州市而言,黄河不仅是孕育城市文明的母亲河,更是城市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十四五 " 期间,兰州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战略,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向污染宣战、为生态护航,从流域治理的系统推进到城市绿化的全域升级,让 " 金城 " 披上了 " 绿装 "。

全力守护 " 黄河清 " ——

黄河兰州段,西起西固区达川镇,东至榆中县青城镇,全长 150.7 公里,其中 47.5 公里流经市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绝非一城一域之事。对此,兰州市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以一份清澈的 " 成绩单 ",兑现了黄河战略首倡之地的承诺。

" 十四五 " 以来,兰州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兰州段保护治理,全面建成黄河干流一期工程,全域实施小流域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持续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标改扩建七里河安宁、盐场等 8 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榆中县污水处理厂和金崖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约 90.2 万吨;实施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项目,在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关键节点建成 19 座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站,配套 251 套视频监控,初步构建了水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3022 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黄河兰州段各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 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全力巩固 " 兰州蓝 " ——

从源头控污的产业转型到全域覆盖的监管网络,从跨区域协同的联防联控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治污 …… 不论在哪个环节,不论在哪个领域,兰州市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让 " 兰州蓝 " 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今年,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 3.98,同比改善 7.7%,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截至目前达到 85.7%,同比提升 4.1 个百分点。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成果。

" 十四五 " 以来,兰州市聚焦重点,精准发力,通过产业与能源结构的双重调整,从源头切断污染 " 输送链 ",为 " 兰州蓝 " 的巩固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燃煤锅炉淘汰与散煤清洁替代,着力消减燃煤污染负荷;深化交通污染治理,加快老旧车淘汰与新能源替代,从末端减少排放;强化面源管控,严格落实工地扬尘防治,强化餐饮油烟整治,减少低空污染。同时,提升科学治理能力,完善 " 人防 + 技防 " 体系,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以 " 严监管 " 倒逼 " 严治理 ",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用心厚植 " 金城绿 " ——

黄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城市绿化也同步升级。如今,"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 成为兰州百姓的生活常态。

" 十四五 " 以来,兰州市成功争取总规模 81 万亩、总投资 4.98 亿元的 " 双重 " 项目落地实施," 三北 " 工程六期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完成营造林 104 万亩,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20.55 万亩,全市林地面积由 " 十三五 " 末的 219.72 万亩增加到 283.92 万亩。同时,聚焦 " 五边四旁 " 等重点区域。2024 年,开展 " 村村万树 " 行动,共栽植各类苗木 144.14 万株。2025 年以来,在接续推进 " 村村万树 · 绿美乡村 " 的行动过程中,特别突出特色经济林建设,共栽植各类苗木 310 万株,其中经济林木 26.7 万株,新改扩建乡村小游园 98 个。

" 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景在河边 " 的沿黄生态人居格局已然形成。

以民生之需 聚力书写城乡幸福答卷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 十四五 " 以来,兰州市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聚焦做好 " 硬联通 "" 软连接 " 两篇文章,谋划实施的 169 个大会战重点项目,已建成 100 个,加快 " 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 " 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步伐。

外联方面,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空铁 " 零换乘 " 的综合枢纽。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张三四线兰州至武威段建成投用,兰州至合作铁路加快建设," 中字型 " 路网结构基本成型,兰州铁路枢纽功能更加凸显。

内畅方面,轨道交通 2 号线建成投用,兰州轨道连线成网。近两年,累计攻坚打通断头路 36 条,建成 8 个节点治理项目,累计新增停车泊位 2.35 万个。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民生改善的前提。综合交通大会战开展以来,累计动态优化公交线路 113 条、站点 202 处,新增通勤通学定制公交 33 条、旅游直通线路 36 条 ……" 六位一体 " 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城乡居民均是交通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兰州市加快推进 " 美丽廊道 " 建设,累计新建改造 " 四好农村路 "901.2 公里、实施村道安防工程 621.7 公里,农村寄递物流形成 " 县—乡—村 " 三级联动网络," 交商供邮旅 " 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深化。

交通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保障民生的基石,更是推动区域发展的 " 开路先锋 "。

" 十四五 " 期间,兰州市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获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北部片区和东部区域开发建设,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 59.6 平方公里,达到 417.3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 83% 提高到 86%。先后建成奥体中心、万达茂、万象城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深化 " 小县大城 " 建设,加快县城 " 补短板 ",皋兰县获批全省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高标准打造 49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烟雨兰山 "" 金关画卷 " 等呈现和美实景。布局建设 " 兰派民居 ",培育文明乡风,累计建成和美乡村 141 个,城乡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乡蝶变展新颜,民生福祉稳提升。兰州市始终以 " 小切口 " 带动 " 大民生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财政支出 80% 以上投入民生领域,城乡低保标准和居民养老保险持续提标,职工门诊共济政策稳步落地,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346.53 万人。创优 " 一老一小 " 服务,认真落实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扩大公益性托位供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老年助餐示范项目 113 个。坚持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常态化开展 " 大接访 " 和 " 访民问暖 " 行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 十连冠 "。

如今的兰州,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街巷,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都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息。

击鼓催征,扬帆奋楫。

" 十四五 " 征程已经刻下奋斗坐标。站在 " 十五五 " 的新起点上,兰州市将一以贯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强省会行动和 1139 工作部署,为推动 " 十五五 " 规划顺利开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不懈奋斗。

转载自《甘肃日报》

新甘肃 · 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