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手握丰富的数字资产,B 站与字节、快手相比,似乎把 AI 当作修复与强化生态的工具,而非新的战场。
文|无境
编|赵艳秋
在各大内容社区平台中,B 站手握丰富的原生数字资产,在 AI 布局上的策略较为保守。外界观察,与字节、快手等通过强力投入 AI,参与到 AI 的军备竞赛不同,B 站将 AI 更多视为辅助工具,主要用来巩固其创作者生态、提高广告变现能力,而非参与大规模 AI 技术竞争。
这一策略背后,反映的是 B 站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随着生态增速放缓、UP 主商业化变现遭遇多重挑战,如何利用 AI 激活创作者生态、增强内容供给和广告效率,成为 B 站首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B 站正试图通过 AI,稳住并放大其最核心的资产:创作者、内容生态与年轻用户。
B 站在 AI 上的保守节奏,似乎是一种取舍权衡。它与字节、快手的基因不同,字节和快手本质上是算法和技术驱动型公司,而 B 站的核心基因是社区、内容、创作者生态,其 AI 研发团队规模、预算、工程文化、算力储备,都很难与抖快匹敌。因此,B 站或以更谨慎、相对收缩的方式,把 AI 当作修复与强化生态的工具,而非新的战场。
AI 在 B 站上变成了 " 科普内容 "
打开 B 站,你会明显感受到其 "AI 浓度 " 不可谓不深,但尴尬的是,它似乎并不是 AI 技术的直接竞争者,而更像是 AI 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在全球公司纷纷加入大模型竞赛的背景下,B 站并没有参与大模型军备竞赛,而是先将 AI 做成了 " 内容 "。
B 站董事长陈睿在不久前的财报会透露,今年第三季度 B 站 AI 相关内容每月有超 8000 万用户观看。即便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当一众大谈 AI 改变生产效率的声音中,陈睿仍在强调," 优质内容真正最大的共性在于创作者。"
这背后,是其日益严峻的生态压力。
2025 年 4 月,一场 UP 主 " 停更潮 " 震动社区:265 万粉丝的 @怪异君、385 万粉丝的 @靠脸吃饭的徐大王等头部创作者相继宣布停更,原因直指 " 收入下滑 "。更尴尬的是,同期 B 站给 UP 主的分成却上涨了 19% ——这证明简单地 " 撒钱 " 未能挽留人才,创作热情与商业回报之间的裂痕仍在扩大。
随着创作者的流失,一些内容阀门在悄悄松动:类似妙界、小鹿、谷雨等一系列 "B 站老金主 " 反复出现在各路 UP 主的 " 恰饭 " 视频里,商业化气息变得更浓;而一些网友半夜打开 B 站,能看到封面有 " 挑逗 " 意味的视频直播出现在推荐流首页。
面对挑战,B 站尝试突破 " 二次元 " 之外的圈层。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推动 AI 知识、科普、教育内容,出现了像 " 图灵的猫 "、" 跟着李沐学 AI" 这样的 AI 科普 UP 主。
B 站在财报和各大会上披露的信息,AI 内容已成为其增长最快的科技品类,播放时长同比增长 61%,日均投稿量同比增长 45%,全网 AI 粉丝量排名前十的创作者均来自 B 站。
AI 工具链处于追赶阶段
除了内容生态,如何服务好创作者这一核心资产,是各大社区平台的关键任务。面对如今算法为王的时代,降低创作门槛与提升内容变现价值,是关键命题。
B 站在创作端推出了 " 急救包 "。2025 年 7 月,B 站推出 " 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其中 " 代号 H"AI 工具成为焦点。它能让创作者通过文案或音频输入,在 6 分钟内将千字内容转化为视频,未来有望缩短至 3 分钟。该工具目前内测中。
在此之前,2024 年 B 站推出 " 必剪 Studio" 内测版本,核心功能是数字分身定制。UP 主提交 30 分钟音频,上传真人视频就可以打造 1:1 数字分身;2025 年新增虚拟主播形象定制等。不过,必剪 Studio 目前也处于内测阶段。
在商业化变现上,B 站于今年 4 月推出数据洞察智能体 InsightAgent,帮助品牌在投前洞察、达人匹配、创意生成到投后复盘的全链路提效,已落地应用。而与之结合的 B 小程序则处于内测阶段,主要面向游戏领域客户内测,提供新的变现路径。
在 B 站第二季度财报及高管电话会议中披露的数据,强调了 AI 工具链的贡献。2025 年第二季度,B 站广告收入超过 24 亿元,同比增长 20%。超 30% 的开屏广告、10% 的新广告标题由 AI 生成;30% 的效果广告消耗来自 AIGC 创意;AI 类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 400%;广告客户数同比增长超 20%。
同时,B 站游戏收入达 16.1 亿元,同比增长 60%,也与 AI 技术提升投放效率和用户体验相关。
不过,相比快手在 2025 年 3 月上线的 AI 广告优化系统、字节在二季度实现的 AI 广告创意生成工具商业化,B 站的 AI 广告工具在功能和商业化落地上仍显滞后。
自研模型选择 " 动漫 " 细分赛道
B 站自研大模型的方向,与快手、字节不同,目前聚焦在 " 动漫 " 生成上。
此前,在 2024 年 6 月,快手推出文生视频模型 " 可灵 ",成为继 OpenAI 于同年 2 月演示 Sora 模型之后,首个在国内真正对外提供文生视频服务的企业。字节则于 2025 年 5 月推出视频生成模型 Seedance,其生成效果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如今两家已成为国内 AI 视频领域的主力军。
相较而言,在 2025 年 5 月,B 站推出动画视频生成模型 Index-AniSora,并将其开源,并提出首个专为二次元视频生成打造的强化学习技术框架,以及 3 万条人工标注的动漫视频奖励数据集。根据相关报道,模型由 B 站智能创作技术团队负责人蒋宇东团队主导。
B 站的 Index-AniSora 针对动漫内容优化,而快手 " 可灵 " 追求电影真实感,字节 "Seedance" 则追求速度和功能全面性,后两者均未开源,服务于自身生态,并对外提供服务。
与字节、快手重金投入视频大模型不同,据 Donews 报道,原快手可灵 AI 技术负责人张迪加盟 B 站仅 3 个月就闪电离职,核心在于 B 站与张迪之间的诉求存在分歧,B 站希望引入一位 AI 精英,能够像 Meta 那样,通过 AI 技术将广告效率提升 20%,而张迪的专长主要集中在基础模型研发及 ToC 的模型应用上。这也引发了 B 站在底层技术研发上投入问题的讨论。
为什么比快手字节慢半拍?
与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相比,B 站在 AI 投入上的节奏,显得要慢半拍。这其中有三个较为核心的因素:
其一,平台生态与内容逻辑的本质差异。抖音、快手这类门槛低、大众参与度高的平台,一个爆款 AI 视频模板就能瞬时风靡全站。它们天然需要 " 大规模可复制 " 的创意工具,以实现内容的 " 病毒式传播 ",强化平台 " 造神 "" 出梗 " 的能力,完美匹配其短平快、大规模、生命周期短的内容生态。因此,抖快加大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模型投入,与其平台生态吻合。
但硬币之背面,是广泛应用 AI 带来的同质化风险。当创作者们普遍用同一套 AI 模板、素材库,内容风格极易趋同。这在日活破数亿的抖快而言不成问题,毕竟池宽水深,同质化风险可以被 " 量 " 所稀释,用户容忍度也更高。
而 B 站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中长视频的创作门槛更高,UP 主投入更大,用户对内容原创性与风格辨识度也更敏感。一旦大量 UP 主依赖 AI 创作内容,用户社区很容易 "AI 味太冲 ",并反噬社区氛围,削弱 B 站最核心的竞争力—— "UP 主原创性 "。
加之 B 站的商业模式,更依赖粉丝粘性、优质创作者与用户观看时长,遵循 " 质量逻辑 " 而非 " 产量逻辑 "。为了不失去自身 " 圈层差异化 "," 社区文化氛围 ",再叠加其 " 工具即服务 "、" 变现 " 的闭环上尚未成熟,使其 AI 投入看起来更是 " 不得不 ",而不是 " 主动为之 "。
其二,平台基因与资源储备的差距。字节和快手本质上都是算法和技术驱动型公司,内部有较为充足的预算、人才和基础设施, 信奉技术增长路线,对模型技术有追求,也具备工程文化。 而 B 站的核心基因并非技术主导,而是社区、内容、创作者生态。其 AI 研发团队规模、预算、工程文化、算力储备,都很难与抖快匹敌。
因此,与其在 AI 上投入巨量资源,B 站更愿意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 " 内容生态 "、" 社区文化 "、" 会员付费 " 和 "IP 扩展 " 上。这些方向凸显着平台差异化,也直接关系着其未来的商业化延展空间。陈睿称,在 B 站观看 AI 相关内容的用户中,95 后占比超过 80%。而年轻用户对 AI 技术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热情,对 B 站的长期发展更有利。
其三,技术难度与资源投入的权衡。中长视频对 AI 技术的要求更复杂、难度更高。同时,虽然 B 站资金不匮乏,但相比于快手、字节的储备要薄弱,在 AI 技术和模型方向的大规模投入上也显得较为保守。
本质上,B 站当下在 AI 上的保守节奏,是在自身基因、商业模式、生态结构、资源能力与外部竞争压力的多重约束下,做出的 " 自救式防御 " 选择,核心是为了守住自身的圈层差异化并寻找适当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