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Origin(蓝色起源)首次实现轨道火箭回收,贝索斯拿到太空竞赛入场券。
2025 年 11 月 13 日,当 Blue Origin 的 New Glenn 火箭第一节稳稳降落," 我们做到了!" 创始人贝索斯在社交媒体上写到。几小时后,老对手埃隆 · 马斯克发来友好祝贺。
马斯克之所以这么淡定,大概因为他并没有把贝索斯看做可以上桌的竞争对手——这是 Blue Origin 的第一次轨道级(Orbital)火箭回收,而 SpaceX 的猎鹰家族已经完成了 531 次回收。
说起来,10 年前率先实现火箭回收突破的,不是马斯克,可是贝索斯。
2015 年 11 月,Blue Origin 的 New Shepard 火箭成功完成亚轨道(Suborbital)回收,而 SpaceX 还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如今,当 Blue Origin 刚刚迈出轨道回收的第一步,SpaceX 已经成为轨道可重复使用载荷运输的垄断者。
贝索斯是如何从先驱沦为落后的追赶者?十年落差的背后,是一场围绕航天工业未来的路线之争和文化对撞。
龟兔赛跑,兔子赢了
2015 年 11 月,贝索斯凭借其 New Shepard 亚轨道火箭,率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飞到太空并垂直降落的火箭回收壮举,为 Blue Origin 赢得了太空竞赛的先发优势。
Twitter 上 " 最稀有的野兽,一枚用过的火箭 " 的宣告,将贝索斯的兴奋之情表露无遗。那时的贝索斯大概认为,人类太空霸权已如探囊取物。
然而,这份喜悦只持续了几天。马斯克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对贝索斯的胜利推文做出回复,尖锐地指出了成就背后的能量代差。他解释道:
贝索斯所攻克的亚轨道飞行,目标只是短暂地进入太空边缘,其速度仅为马赫三左右(即音速的三倍),所需能量大致相当于九个单位。这种飞行就像把球抛高,很快就会落回地面。
而要实现真正的轨道飞行,目标是让火箭第一级达到足以环绕地球持续运行的速度,这需要火箭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约每秒 7.9 公里),即马赫三十速度。此时所需的能量为九百个单位。
马斯克指出,这种难度差距,意味着火箭在返回地球时所承受的摩擦热和动能,是 New Shepard 此次的百倍以上。
说人话,就是马斯克瞧不上 New Shepard 亚轨道火箭回收,认为太低级,真正有价值的是轨道级火箭回收。
两种观念背后,是两位首富不同的太空路线图。
贝索斯相信航天事业必须以极度谨慎和完美主义的态度推进,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确保安全。因此,Blue Origin 的座右铭:"Gradatim Ferociter"(循序渐进,勇往直前),吉祥物是乌龟,意为慢即是快。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Blue Origin 从技术门槛较低的次轨道入手,慢慢积累经验,为最终升级到轨道级铺路。
而马斯克则更激进,选择跳过次轨道阶段,直接以九百个单位的难度为起点,挑战轨道级回收。
马斯克没有口嗨,一个月后,SpaceX 成功回收猎鹰九号第一节,竟然实现了史上首次轨道级火箭回收,率先占据了技术制高点。
而 Blue Origin 像一家传统航天公司,流程冗长、层层审批、且不允许公开失败。结果,核心火箭 New Glenn 的发射计划从最初的 2020 年一路拖延至 2025 年。
2023 年,贝索斯也失去了耐心,撤换了管理层,要求新团队必须将让 New Glenn 飞起来作为首要任务,宣告保守主义策略的失败。
和技术研发的低调风格不同,其亚轨道火箭 New Shepard 高调的利用商业飞行制造声势,变身富豪的太空玩具。
2021 年,孙宇晨以数千万美元拍下 New Shepard 一席之位;今年,贝索斯老婆桑切斯和流行歌星 Katy Perry(水果姐)等七位知名女性登上升空之旅。这些华丽的商业活动成功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 Blue Origin 最知名的露出。
反观马斯克和他的团队,像打了兴奋剂一般,秉承快速迭代、容忍失败、数据至上的理念,以每周工作 60 小时为代价,在过去 10 年间,成功实现 500 多次回收,单枚火箭重复使用 31 次,年发射频率高达惊人的 132 次,这意味着平均每不到 3 天就有一枚火箭升空。
凭借其数据积累,SpaceX 构建了令对手难以逾越的壁垒,成功占据了美国发射市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份额,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形成压倒性优势。
相较之下,Blue Origin 仅尝试回收 2 次,成功 1 次,成功率 50%,且尚未实现任何一枚火箭的重复飞行。双方在技术成熟度上完全不在同一量级。Blue Origin 需要从头建立数据积累、客户信任构建和流程优化,这个过程即便乐观估计也需 5-10 年。
可以说,贝索斯在这场太空竞赛中的龟速战略,阶段性输给了兔子。
首富商战,也扯头花
这场太空争霸,贝索斯不仅战略上没赢过马斯克,战术上也一直输。
为了在每一个战略节点争得优先权,双方十年间就没消停过:抢发射台、争专利、抢合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人身攻击和公开羞辱 ...... 简直是又撕又吵,扯完头花还扯 balls。
2013 年,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 39A 发射台,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作为 NASA 释放的稀缺资源,马斯克誓要独占,贝索斯提出共享。最终,NASA 选择将独家租赁权授予 SpaceX,贝索斯首战败北。
紧接着,2014 年贝索斯就专利提起诉讼。 Blue Origin 试图用 2010 年获得的火箭垂直降落专利,卡住 SpaceX 技术迭代的速度。但联邦法院最终裁定 Blue Origin 专利无效,彻底清除了贝索斯设置的法律障碍。
2019 年,竞争冲突上升为公开的人身攻击。亚马逊宣布启动 Project Kuiper 卫星项目,马斯克认为其抄袭 Starlink 计划,在社交媒体上痛斥贝索斯是 Copycat(抄袭者)。
同年,贝索斯发布了 " 蓝月 "(Blue Moon)月球着陆器,马斯克则迅速发布恶搞图,将 "Blue Moon" 嘲讽为 "Blue Balls"。
关键性的争夺发生在 2021 年,NASA 决定将价值 29 亿美元的 " 人类着陆系统 "(HLS)合同独家授予 SpaceX。贝索斯怒不可遏,认为此举非法和不当,不惜动用巨额私人资金,竟然将 NASA 告上法庭。法院最终裁定 NASA 胜诉。
贝索斯就这样,一路受挫。接下来,Blue Origin 需要寻找一条更具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Blue Origin 的底牌
尽管短期内无法复制 SpaceX 的成果,但首次回收的成功,意味着 Blue Origin 终于将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拥有战略筹码的高度。贝索斯的战略必然转向差异化竞争。
在重型载荷方面,New Glenn 的设计目标是 45 吨的近地轨道载荷能力,远超 spaceX 猎鹰九号的 23 吨,且拥有直径 7 米的超宽整流罩,能够容纳更大的卫星或深空探测器,这对于未来大型空间基础设施和复杂的科学任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优势。
此外,New Glenn 采用液氧 / 甲烷 BE-4 引擎,与猎鹰九号的液氧 / 煤油引擎相比,理论上能实现更清洁的燃烧,更利于助推器的重复使用和翻新成本的降低。
但 Blue Origin 最大的底牌,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国家安全的需求。
美国国防部和 NASA 如果将国家的太空命脉完全押宝在一家企业身上,也会担心,一旦 SpaceX 的发射线突然停摆,美国所有的安全与科研任务都将面临被锁死的致命风险。
Blue Origin 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第二供应商的选项,打破了 SpaceX 的垄断,保障国家太空计划的弹性和安全性。
New Glenn 正在积极进行美国太空军(USSF)的认证,而这次轨道级回收的成功,正是其赢得政府信任、打入高价值国家安全市场的关键一步。
现在,Blue Origin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它必须以火箭般的速度,将完美主义转化为工业化能力,填补与 " 兔子 " 在数据和频率上的巨大鸿沟,将手中的技术筹码转化为持久的商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