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再次因稀土问题陷入紧张局面。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强硬表态,要求中国在感恩节前解决稀土问题,并威胁称若不满足要求,美国将实施报复。
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关注,稀土问题也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
稀土是全球高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关键资源,中国长期以来占据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出口量占全球 70%-80%。
美国国内稀土生产能力有限,对中国供应的依赖程度极高。
贝森特的最后通牒,显然是试图通过施压中国,缓解美国在稀土领域的困境。
然而,这种威胁手段在中美关系中是否有效,仍存疑问。

事实上,稀土问题只是中美之间协议履行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美双方围绕芬太尼管控、大豆采购等问题达成多项共识,且中方始终履行承诺。
然而,美方履约能力却屡遭质疑。
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频频干扰协议的执行,如对中国农产品采购的承诺常被搁置。
如今,贝森特要求中方按照美国设定的时间表解决问题,这种单方面要求不仅显得强硬,更难以令人信服。
贝森特的强硬表态背后,是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困境的双重压力。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通胀率持续高企,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取消部分农产品关税,包括咖啡、茶叶和芒果等。
这一举措暴露了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其对外谈判的筹码。
与此同时,特朗普本人也深陷政治困境。
爱波斯坦案件的最新进展将特朗普与克林顿牵扯其中,引发民众对其政治诚信的质疑。
更令人关注的是,特朗普的支持者阵营出现分裂迹象,连其最大支持者比尔 · 阿克曼也开始反对他。
这些问题使特朗普急需外交成果来转移国内矛盾,而贝森特的威胁更像是对内的政治表演。
近年来,中美谈判中,美方屡试威胁手段,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中方的强硬与专业谈判能力,令美国不得不回到谈判桌。
此外,中日之间的博弈也在影响中美关系。
高市早苗问题让中日关系紧张,而日本在稀土领域的角色可能成为美国的潜在盟友。
然而,美国国内的政治分裂和经济压力决定了其在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权有限。
贝森特的最后通牒虽显得强硬,但威胁外交在中美关系中早已屡试屡败。
稀土问题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议题。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方手握主动权,稳中求胜。
未来,中美关系能否在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仍需双方展现更多智慧与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