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跨城观影,香港成第一站。

▲
首图 | AI
领域 | 目的地营销
01
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去香港故宫看展,刚发了个定位,阿璐就小窗问人在哪。
闺蜜阿璐是家在珠海的文艺女青年,那天恰好在旺角看电影,择日不如撞日,我们索性约在尖沙咀一起吃晚餐。
吃饭时,我顺口调侃了一句,你是办香港优才了吗?怎么没事就能看见你的朋友圈在香港?
她笑着摇头,解释称来香港看电影现在是我们这边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了。
然后,阿璐把手机递给我,非常盗 3、逃亡游戏、铁血战士、蛮荒厮杀、叛狱飞虎、出神特工队 ......
这些香港最近正在上映的影片密密麻麻排成一长串,大多是香港正在上映或刚上线的片单,确实比内地院线要丰富不少。

她笑称,不仅新电影香港这边上得快,选择多,即使内地上映的,这边也都是未删节版。
" 还有就是观影气氛,怎么说呢?反正剧院里没有熊孩子、迟到的、公放抖音、接打电话的 ......"
阿璐说反正自己单身无聊,周末来香港看电影,是最近几年的新习惯,有时她也会拉几个闺蜜一起过来,不经意间已经攒下六七十张票根。
回家后,我在小红书上搜索香港电影,弹出来的果然都是内地观众去香港观影的攻略、经验和票根展示。
此类话题下已经有 150 多万条帖子,累计浏览量七亿多,绝大多数帖子都出现在最近半年。

豆瓣上也一样,纪录者、影评人、普通观众都在写自己的香港观影体验。
有些人会分享自己从深圳湾过关的路线,有些人用碎碎念记录影院里的氛围,还有些人贴出自己收藏的票夹。
就连身边的影视从业者也告诉我,行业里早就注意到这股跨境观影热潮。
甚至有内地影迷直接做了一个票夹免费分享,上面印着乜大陆冇电影睇咩。
这句流行语,其实来自一则有趣的帖子,一个大陆影迷丢了港澳通行证,到警署报案,警员问她来香港做什么,她说看电影。
警员一时惊讶,忍不住问了一句,大陆没有电影吗?这些表情包和梗语,已经变成去香港看电影内地年轻人的共同记忆。
这一幕幕,也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瞬间。
彼时,我在香港出差,和陪同的香港旅游局朋友吃饭。我半开玩笑问他,你说实话,经常来香港,还能保持兴趣吗?
他很认真地回答我,当然啊,吃吃逛逛,看一些内地看不到的电影,这就是生活。
现在回想,几年后,这句话竟成了很多内地年轻人的真实日常。
02
我和阿璐的聊天,并没有停在那一张电影票上。
聊着聊着,我们的话题自然就溜到了生活,她说,现在周末从珠海去香港的生活,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改一班车,换一个城市,顺便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火锅,再逛一家书店,天就黑了。
而我下意识去翻了一眼香港旅游发展局最近公布的数据。
今年前 10 个月,访港旅客大约 4100 万,比去年多了 12%,其中中国内地旅客录得超过 3144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
而若单看 10 月,中国内地旅客的贡献同样扎眼,单月大约 345 万游客,是全部访港旅客的大头,也比去年多了 10%。
数字是冷的,画面却是热的。
白天走在尖沙咀,你会看到成片拖着行李箱的普通话游客,排队进商场吃早茶。
内地年轻人涌向香港同时,香港年轻人这几年也在悄悄改写自己的周末地图。
阿璐说,去年深中通道通车通车后,深圳罗湖一带到晚上十点以后,还有不少说粤语的年轻人刚吃完宵夜,准备去按脚店做足疗。

一家香港内地人都很喜欢的深圳茶馆
广州天河的商场里,也经常能看到来自香港的大巴停在门口,一车人下去,直奔火锅店、自助餐和咖啡馆。
她家珠海拱北那边,周末的按摩店和美甲店,前台早就习惯帮香港客人换算人民币和港币。
他们来内地吃饭,洗脚,按摩,唱歌,顺便在商场里买一些日用品,而内地人则去香港看电影,听音乐会,看话剧,在小店里买限量版手办和黑胶。
这一来一往,很像一条河的两岸,你看着浪花朝一个方向涌过去,转头发现对岸也在往这边翻涌。
大量的陆港跨城生活,重新变回了疫情前一个月好几次的短途往返,你来我往里,观光的意味在慢慢淡化,日常的味道在慢慢变浓。
阿璐感慨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她购入十几张电影票,总计也就五百元人民币不到,但如果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这个价格能买三四张就不错了。
对我这样的长途旅行者来说,最有趣的一点,则是看到两边年轻人出行动机有所不同,呈现出来的画面却高度相似。
03
一边在追求松弛低消费,另一边在追求完整的娱乐体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当陆港生活被一趟高铁、一场电影、一顿火锅串在一起,周末微度假让陆港两地年轻人的生活半径变近了,阿璐也是这样。
她常常周六早上出门,从珠海坐船过来,午饭在上环解决,下午看一场电影,晚上在尖沙咀吃个甜品,再坐车回家。
时间被划分得刚刚好,一天结束的时候没有疲惫,是一段被切得很小的度假。
她说有次是为了看导演映后特辑,顺便去买了本画册,又有一次专程来看民间放映的独立电影,走出影院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和朋友在佐敦吃碗云吞面当作收尾。
我听着她讲这些碎片式旅行,总觉得画面感特别强。
以前的旅行,需要提前准备,订酒店,做攻略,再找个长假凑齐同行的人,现在的旅行更轻,轻到换一班车,就能拥有一段新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微度假往往并不以电影这种单一目的为终点。
回京半个月后,我和阿璐再聊,她说自己最近准备把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末都留给香港,然后设计一个主题,比如吃咖喱、逛书店,或者沿着地铁把香港老电影中的风景都打卡了,走哪算哪。

她说这种随性,在内地工作压力大的日常里,是一种珍贵的放松。
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心态,观影只是开启一天的按钮,真正让人着迷的,是这座城市在那两个小时之外的风景。
我想起那天尖沙咀的海风和队伍里提着小箱子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仅仅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从生活里抽身的间隙。
当电影院成为一段微度假的起点,这届年轻人正在用最小的半径,把生活重新按下重启键。


